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2年夏清华国文入学试题“对对子”,引起很大争议。对陈寅恪来说,出题是由于很偶然的原因促成的,但这一偶然却使一个学术人格突然介入到公共生活中,成为决定许多考生升学命运的人。认真分析这个风波,可以发现,所以会引起争议的深层原因,是陈寅恪所坚守的学术伦理与社会大众认同的社会伦理之间发生了冲突所致。从“对对子”所遭到的批评中,可看出陈寅恪所信守的文化保守主义理念在当时的尴尬地位,以及与社会潮流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美学论著中经常谈论美、审美,其实美并不存在。美既不是一个实存的对象,也不是对象的某种性质,严格地说美也算不上是抽象概念。美学史上真正有价值的美的定义最终都指向空无,而指向物质对象和属性的则不能成立。真正存在的是鉴赏活动,这是因为人在历史过程中发展起精神能力,于是就有了精神需要,这使得人不仅有了物质享受,还有了精神享受。鉴赏活动是人在精神或情感上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顺应和喜爱,人以自己的精神能力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的世界,通常所说的美就是只存在于人心中的这种诗情。把美当作真实的存在是一种错觉。应当以“鉴赏”和“鉴赏学”代替“审美”和“美学”。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有意无意间经常运用一种突出某一细小之物 ,且强化其承启作用、实现其缝合功能、显示其结构价值的创作技法———“草蛇灰线法”。这种技法在创作实践中 ,运用简易而功效奇妙 ;在欣赏中与之邂逅相遇 ,会使人怦然心动 ,继则兴致盎然。对文学创作或欣赏 ,“草蛇灰线法”都是经常运用或频繁出现 ,并具有独特功效、韵律隽永的技法。  相似文献   

4.
任继泽 《理论界》2023,(1):88-94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讨论了“天才”与约束天才的“鉴赏”这一对概念。然而二者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仅凭康德文本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天才为何需要被约束、鉴赏如何约束天才,则会分裂二者,产生矛盾。但依据更广阔的语境,“天才”和“鉴赏”的含义完全可以扩展到彼此之中,使得二者成为同一原则——想象力对知性超越与再和谐——的两个侧面。这样的扩展不仅解决了康德天才理论的内在张力,也更加符合艺术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刘克敌 《东岳论丛》2000,21(1):136-139
陈寅恪认为 ,汉语的特点通过对对子可以得到集中的表现 ,对对子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 ,实际上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因此不仅不能简单地用西方语法体系来研究汉语 ,而且也不能仅仅把汉语视为工具 ,而应该从建设中国文化体系的角度来重新研究汉语。同时陈寅恪也对五四以来对文言否定过多的倾向给予了批评。陈寅恪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这种理解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15,(3)
1932年8月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以对对子作为国文考试题引发争议,他本人也在事后提出完整的"对对子"理论,指出对对子可以测试考生四种能力,尤其其中第四种能力?即思想能力,在陈寅恪看来是能否创造出最高境界的对子的关键所在,他用黑格尔逻辑中的"正反合"之说来说明。对于这一争议的意义,当代学界有诸多分析,但对于陈寅恪的对对子观中代表对对子最高境界的所谓"正反合"之说的涵义,以及具体试题如"孙行者"如何体现这种"正反合"之说,则缺乏讨论。对这一问题的考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把握陈寅恪文史之学的特点,也使我们认识到陈寅恪在清华国文考试前后的学术转型的意义。推动此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胡适的学术研究对陈寅恪的影响,尤其是胡适佛教史方面的研究,催生了陈寅恪的诸多学术篇章,并且在方法论的层次上也刺激陈寅恪更递进一步。陈氏对《西游记》和禅宗的研究与胡适的同类研究有密切关系?可能是促使他在国文对子试题中将"孙行者"与"胡适之"联系起来的内在因缘。"孙行者"和"胡适之"这一对子实际是带有敬意的游戏。相较于胡适着重做禅宗历史的史实层面的证伪工作,陈寅恪更注意禅宗等佛教思想概念演变的内在轨迹及其与中古思想社会的关联。在共同糾正"整理国故"实践以真伪评判价值的偏颇上,陈寅恪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的理路颇为推许。陈寅恪对对子说和他的文史之学直接相关。他重视骈俪,主要并不在于其绮丽的语言表现形式,而在于駢偭文字能通过巧妙用典等手段呈现出沟通古今的历史意识,延展人的想象空间,以及特殊的感染力。但要真正能做到这一点,作者需要有独立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对对子是通往那些目标的一个步骤。独立的思想和通过用典等古典语言体现的叙事力和想象力,恰恰也是构筑不朽史学的三种必备条件,可以说它们就是陈寅恪文史之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中的设身处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鉴赏家常常以“倩女离魂”式的意念,将自己化身为作者,亲处作者所造之艺境,在对象化的过程中获得深切而丰富的审美体验。这种“设身处地”的类型,可以分为“设想自己为作者”、“设身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设身处于作品的情境之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 195 6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 ,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正是在这种探索中 ,他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分阶段发展的思想 ,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分阶段发展的思想 ,特别是他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 ,为后来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历史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在与毛泽东的紧密关联中走过的。毛泽东极大地发展了历史主义 ,但是 ,由于建国后六七十年代他“左”的错误思想的发展 ,对历史主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回顾这一段历史过程和思想脉络的发展 ,对于思考历史学的未来走向和现实价值 ,会有很多的启示 ,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三立”情结,呈现出“立言”为“立功”服务的特点,直接影响到“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形成。毛泽东的“三立”情结对中国文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文艺的方针政策;二是自己的文艺作品和评论。“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三立”情结,则是形成这种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阶级斗争学说的早期来源与晚期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在早年即确立起阶级斗争是“通过群众的行动确立起来的群众政治权力”的观念,并作为他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观念,这种观念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概念,同时也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人的阶级斗争观念,这种观念构成晚期毛泽东阶级斗争实践的观念来源。  相似文献   

12.
朱全庆 《东岳论丛》2003,24(4):64-66
在诗词创作中 ,人们常常感到言不尽意 ,便在语言和意绪之间插入一个“象” ,通过立象来传达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因此便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艺术映现 ,形成了意、象、言的三个艺术层面。诗词的这种含蓄蕴藉给接受者留下了广阔的体悟空间 ,鉴赏者必须积极地主体参与 ,用自己的全部心智和感情去破译诗词中的“象” ,才能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内含。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中的自得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史上,对鉴赏者功能和地位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齐梁论家否定鉴赏差异性,宋代提出“自得”说,标志着对鉴赏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肯定。以咏诵、评点、选书、引诗、注释、集句等为形式的鉴赏自得都显示了一个成熟的鉴赏者强烈的审美再创造的精神。在审美关系上,“言外之旨,善读者当自得之”,表明了鉴赏者的自得与审美对象之间相辅相承、互为表现的特殊的审美关系。“自得”说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学中具有民族特征的重要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虽然没有使用过“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在他丰富的思想理论中很多论述都涉及到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问题。他在“民主法制”、“公平平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社会安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追求中所折射出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文章很多,却少有研究他的革命道路理论的。但恰恰是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开辟,不仅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而且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探索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人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毛泽东无疑是其中贡献最大的。因此,笔者把毛泽东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突出贡献,从“对革命所处历史方位的分析”、“‘上山’主张的提出”和提出“‘革命向北发展’的战略”等角度入手写成本文,以加深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并以此文做为对毛泽东同志逝世三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何云峰 《晋阳学刊》2008,(3):97-100
朱仲丽关于1965年秋周恩来与王稼祥的谈话的回忆,存在诸多疑点,不宜作为史实采信。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与胡志明的谈话中说:“不要看现在都是喊‘万岁’的,”“越是捧你的越靠不住。”不少研究者以为这些话是暗指林彪,其实是一种误解。1966年7月8日毛泽东致江青的信,也被很多研究者视为毛泽东对林彪不放心的铁证,这种理解实际上也是错误的。毛泽东在致江青的信中并未表现出对林彪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17.
“涛之境阔,词之言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诗词的不同特点的概括。诗词二者之间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种区别是否为本质的不同?“境阔”阔在何处?“言长”长在何处?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着重谈“词之言长”。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知识图谱是基于二值化的逻辑框架的,基于这种框架的人类知识归赋活动自然能够在“知”与“无知”之间划出清楚的界限。经由大量语元“预训练”而运作的ChatGPT至多只能做到对人类知识图谱的一种统计学模拟,这就在根底上使得其难以避免“机器幻想”问题。不过,只要对ChatGPT的基础原理与技术极限有清楚的意识,学术界依然可以利用ChatGPT大大提高科研效率。在学术专家给以积极语言提示的前提下,ChatGPT能够在展现具体科研路线图方面成为人类的学术参谋。ChatGPT的出现显然会倒逼我国的学术培养机制更多关注学者宏观知识图谱构建力的培养,并刺激中国的人工智能界开发能够弥补ChatGPT缺陷的通用人工智能产品。  相似文献   

19.
邓京力 《文史哲》2001,(3):15-25
从学术思潮角度来清理 1 949年以后的中国史学史是有相当合理性的。因为当一种学术倾向成为左右全局的“思潮”时 ,这种学术倾向事实上就具有了相当的意识形态属性 ,而脱离意识形态属性来谈论中国当代史学则会远离真相。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的中国史坛屈从于意识形态的控制 ,从 90年代开始 ,中国史学已基本上走出意识形态的笼罩 ,形成了多元化格局 :唯物史观派史学 ,西方式的社会科学化史学和所谓“国学”的复兴。这种三分天下的局面将会长期共存。中国史学要想融入世界史学主潮之中 ,必须加快学科整合的过程 ,抓紧调整现有的概念、范畴、术语。在目前背景下 ,《史学概论》课程的首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洞察力 ,特别是训练学生对自己置身其中的现今社会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20.
徐美玲 《南方论刊》2010,(11):98-99
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放式文秘实验教学模式是凭借新的教学理念,利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开放式文秘实验管理。文秘实验教学注重“办文办会办事”,论文从“办会”能力训练的现状分析,开放式文秘实验“办会”能力训练对策研究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