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13年,沙特家族首领阿卜杜勒·阿齐兹率军占领哈萨,将领地扩张到阿拉伯湾沿岸,然后向英表示希望签署“海湾地区中立条约”,但英未予表态,因为它不愿在一战爆发之前过多地卷入半岛的内部事务,也不愿激怒当时统治纳季德地区的奥斯曼人。结果,阿卜杜勒·阿齐兹慑于奥斯曼人的海上力量而被迫于1914年5月15日和土耳其政府签订了条约。 一战爆发后,英奥双方均有意与阿卜杜勒·阿齐兹结盟。经权衡,阿卜杜勒·阿齐兹倾向了荚方,但他提出,英方必须消除奥斯曼人的海上威胁,并在他与海湾地区的埃米尔发生冲突时出面仲裁。经多次谈判,1915年12月26日双方签署了“达林协议”,  相似文献   

2.
伊巴迪亚教派分布于阿曼、阿联酋和北非、东非一些国家,主要聚居地在阿曼。阿曼的伊巴迪亚派穆斯林一直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进入20世纪中叶,阿曼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急剧变化,但伊巴迪亚派穆斯林奇迹般地适应了这种变化,并对阿曼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考察的是阿曼伊巴迪亚派及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 伊巴迪亚派是7世纪末8世纪初从哈瓦利吉派分支出来的。“伊巴迪”一词来源于该教派的创始人阿卜杜拉·伊本·伊巴迪。由于不同意哈瓦利吉派其他成员的偏激主张和做法,伊巴迪及其继承人扎比尔为该派确立了温和的教义,认为与穆斯林作战或俘虏穆斯林皆为不义的行为,主张接受非哈瓦利吉派的统治者的权威,允许本派与他派成员通婚,重视信仰、宽容行为。伊巴迪亚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精神和世俗领导人是根据候选人的宗教知识、道德品质和政治管理能力选举产生的。 8世纪初,为了摆脱倭马亚朝的统治,居住在巴士拉的伊巴迪亚穆斯林迁到阿曼,于8世纪中叶建立了伊巴迪国家。阿曼内地的大部落接受了伊巴迪亚教派教义,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伊巴迪亚教义逐步融入部落政治体系,成为部落民生活不可少的内容。伊巴迪亚教义已不仅是一种教律,而且是该派穆斯林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崇  相似文献   

3.
(一) 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于632年6月8日(回历11年3月13日)在麦地那因病逝世,穆斯林们失去了他们信赖的宗教,政治领袖。谁来接替先知的位置,担任哈里发(意即先知的继承人),各派之间争执不下。一是迁士派,即随穆罕默德一起迁徙来到麦地那的麦加信徒,以艾卜·伯克尔、欧默尔为首,认为继承人不能在辅士们中间产生,因为穆罕默德不是出自他们之中,理应由迁士中选出继承。另一是辅士派,他们本来就是麦地那居民而皈  相似文献   

4.
随着拿破仑入侵埃及,开始了阿拉伯历史上的近现代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伊斯兰教的社会运动,产生了诸多伊斯兰社会思潮,其中尤以复古主义为先导.近代伊斯兰教复古主义发端于18世纪中叶的阿拉伯半岛,其倡导者是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拉·瓦哈卜(1703~1792).瓦哈比运动,不仅是一场纯洁伊斯兰信仰的宗教运动,而且是一场反抗外族奴役压迫的民族复兴运动.同时,伊斯兰复古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在沙特王国建立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吸取益处.”①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就是阿拉伯穆斯林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例证. 一、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始起阿拉伯翻译运动始于倭马亚朝第六任哈里发时期(公元7世纪后半叶),到阿拔斯王朝中期(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达到顶峰. 阿拉伯翻译运动的鼻祖是哈立德·本·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沙特科学和思想发展的需要,贯彻执行已故沙特国王费萨尔·本·阿卜杜·阿齐兹一生孜孜以求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捍卫真理和宗教,维护世界穆斯林的合法权益,提高穆斯林的国际地位,沙特国  相似文献   

7.
欧默尔·本·赫塔卜(卒于公元644年)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身后第二位正统的哈里发。他笃信教义、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伊斯兰教界一直被视作堪称表率的宗教领袖,是一个对穆斯林大众有巨大影响的人物。信士们的长官公元633年(回历12年),艾卜·伯克尔指派哈立德·  相似文献   

8.
塔哈·侯赛因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坛巨匠,著名的民族主义思想家,一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为阿拉伯人民留下极其丰富的理论财富,其中宗教思想是这一理论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塔哈·侯赛因立足于近现代埃及社会的政治变革,坚持用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待宗教问题,对宗教与理性、科学、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宗教的社会作用、伊斯兰教的变革及其与埃及社会相适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宗教思想.一、对宗教的态度一些西方学者指出:“塔哈·侯赛因曾是向传统伊斯兰教义挑战或质疑的代表,但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塔哈·侯赛因甚至对《古兰经》和《圣经》的历史也表示怀疑,坚持彻底的理性主义、”因此,“塔哈·侯赛因是以理性主义和自  相似文献   

9.
1991年5月4日凌晨,埃及国家电台中断了正常节目,播音员以沉重的语调宣布,本世纪阿拉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艺术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由于心脏病突发不幸与世长辞。噩耗传出,人们无不目瞪口呆,悲痛万分。一条艺术的尼罗河终于停滞。本世纪来,他的歌声晚上伴着人们入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1996年9月22日阿盟驻华代表处主任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萨克特博士在北京召开的耶路撒冷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代表阿盟秘书长阿卜杜·马吉德博士所作的讲话。受阿盟代表处委托,本刊予以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股“伊斯兰威胁论”在西方喧嚣尘上。不期而至的9·11事件似乎印证了一些学者的看法,原本作为宗教的伊斯兰也开始被一些人视为恐怖根源的代名词,而穆斯林世界的反犹情绪和反西方倾向也被解读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文明的冲突”。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历史,就会发现“对犹太人的妖魔化并非伊斯兰教的传统因素”,所谓的“伊斯兰等于恐怖威胁”之类的说法其实不过是不攻自破的谎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理,解读当代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反犹情绪也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历史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人名学是研究人的姓名及各种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世界人名的结构有三种形式:姓与名、名与姓、名姓缺一。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不相同,人名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别。阿拉伯人的名字由本名、父名、祖父名、称号组成,属“联合制结构”。即本人的名字后缀父名,以后是祖父名、曾祖父名……。阿拉伯人也有号别,孩童时有昵称。他们的名字多取词意,也有取其音或字形的,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一、与宗教有关的人名 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许多人名与宗教有关。 1、安拉本身有99个美名,穆斯林常在99个名字前而冠以“奴仆”与“恩惠”等词作为自己的名字。如:阿卜杜拉()、和阿卜杜·拉赫曼(),以示对真主的虔诚和爱戴。 2、穆圣也有许多美名,为了表示对穆圣的尊敬和爱戴,伊斯兰教诞生后许多人都叫穆罕默德,或艾哈迈德等。如:穆罕默德·塔哈()、阿卜杜·阿齐兹()和阿卜杜·拉希米()等。 3、沿用《古兰经》里提到的许多使者名字,如:阿丹()、易卜拉欣()、伊斯哈格()和阿尤布()等。 4、用先知家族中显赫人物的名字给子女取名,如:哈桑()、阿里()、法蒂玛()和乌姆·库勒苏姆()等。 5、用教长、辅士和迁士的名字为孩子取名,如:艾布·伯克尔()、艾布·塔利布()和奥斯曼()等。 6、用早期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文明中“共处”思想关注的核心是如何解决承认伊斯兰教普遍性/唯一性与各种以伊斯兰教为标尺而划定的“他性”存在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使用世界主义光谱来对伊斯兰文明中不同“共处”思想进行排列,从最偏向宗教普遍主义一侧到最偏向宗教社群主义的“共处”思想分别是:不同伊斯兰教派间的“共处”思想、伊斯兰国家内部不同宗教群体间的“共处”思想、古代伊斯兰国家与非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共处”思想、近代以来伊斯兰国家与非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共处”思想、非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群体之间的“共处”思想、不同宗教之间的“共处”思想等六种类型。通过有针对性地挖掘“共处”思想来纾解当今伊斯兰世界所面临的诸种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达卢西亚文化,由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人称之为“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当地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征服安达卢西亚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部.那里四季如春,雨水丰沛,山高林密,河流湍急,沃野千里.伊斯兰征服前,伊比利亚半岛处于西哥特人的统治下.西哥特人是4世纪末摧毁并瓜分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6世纪初,他们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定都托菜多.在阿拉伯人进行征服前不久,科尔多瓦总督——罗德里克推翻了渥姆巴国王的统治,自己取而代之.由于他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引起了犹太人的反抗.犹太人派了一个使团去拜见驻守在马格里布的穆斯林武装部队首领——塔立克·本·齐亚德,请他征服安达卢西亚.在得到倭马亚朝马格里布总督穆萨·本·纳赛尔的批准后,塔立克于711年率军北渡海峡来  相似文献   

15.
一、伊斯兰伦理的缘起伊斯兰伦理的基本成型大约是在阿拔斯朝。阿拔斯时期,随着阿拉伯穆斯林思维的不断成熟,随着外城思想文化的不断渗透,在宗教训言基础上的伊斯兰伦理道德被广大思想家、哲学家、法律学家所重视。综览伊斯兰伦理的全部,可以发现伊斯兰伦理实际上是从伊斯兰教律之中衍生出来的。自伊斯兰教创立以来,尤其是伊斯兰经典《古兰经》在阿拉伯地区流传之后,穆斯林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伊斯兰教律看成是自己行为的规范。因为,所谓阿拉伯伊斯兰伦理,实际上就是宗教伦理,即便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过来自波斯、希腊等外部伦理思想的影响,但它所具有的伊斯兰宗教色彩始终是十分浓郁的。如英国著名学者诺·库尔森所言,“所谓《古  相似文献   

16.
斋月里的伊斯兰研讨会据《金字塔报》1988年4月23~25日讯,埃及思想家、宗教学者在斋月里召开了“伊斯兰与发展”、“伊斯兰宣传”研讨会. 参加《伊斯兰与发展》研讨会的学者们就伊斯兰世界普遍存在的落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伊斯兰银行国际联盟秘书长艾·奈迦尔指出,伊斯兰落后表现在穆斯林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信仰的削弱,榜样力量的丧失以及目标不明确.目前穆斯林对宗教的理解趋于形式化、表面化,只谈论穆圣的生平事迹,而  相似文献   

17.
1998年6月17日星期三上午11时,埃及著名布道伊玛目穆罕默德·穆塔瓦里·夏拉威谢赫去世和下午哺礼时为他举行葬礼的消息一公布,夏拉威谢赫家乡——达卡赫利亚省的达卡杜斯镇立刻被挤得水泄不通.这天虽是工作日,但自发前来送行的穆斯林成千上万.葬礼结束后,大批的穆斯林群众依然滞留在小镇上,迟迟不愿离去.埃及电视台和广播台报告了这一消息后,整个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为之震惊和悲痛.夏拉威谢赫生于1911年4月15日,上小学时就能熟背《古兰经》.他先入宗教学院,毕业后又进受资哈尔大学阿拉伯语学院学习,1941年30岁时获学士学位,1943年获教师资格  相似文献   

18.
书香碟影     
《火线战将》导演:塞巴斯蒂安·维格主演:斯文·马蒂尼克托马斯·阿泽霍夫故事梗概:谁能识得“小丑”的“庐山真面目”?他叫马克斯。四年前,在执行任务中一群狂徒杀害了一直陪伴他的女友搭档克劳迪娅,使他与这群惯匪之间结下了不共戴天的夙仇。时隔4年,他成为一名商场保安,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但是,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狂徒们卷土重来,他们绑架克劳迪娅的妹妹里亚作为人质,抢劫军事武器,准备执行他们的“惊天计划”——抢劫重兵把守的国家金库。马克斯识破了他们的“惊天计划”,认出了惯匪头目就是当年杀害女友克劳迪娅的真凶,为了阻止他…  相似文献   

19.
伊拉克女诗人纳齐克·梅勒依卡认为:阿拉伯新诗是阿拉伯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产物,是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产生的。阿拉伯自由诗的韵律源自哈利勒·本·艾哈迈德的诗韵,比如巴勒斯坦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有几句诗的韵律是“穆塔格里卜”式的:  相似文献   

20.
过去20年来,新西兰人口数量和种类上产生的剧烈变化使得新西兰人在其文化身份上难以达成共识。林肯·谭(LincolnTan)来自新加坡,他说:“因为来自一个新加坡那样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我发现新西兰人生活在不同的社团圈子里,读着不同的报纸,那么他们怎么能彼此交谈呢?”惠灵顿的一位分析人士科林·詹姆斯(ColinJames)认为,新西兰正面临第三次文化融合的浪潮,这一次涉及来自亚洲的移民。第一次浪潮是来自英国殖民地的移民的本地化,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生活在这里”,他们逐渐拥有了一种独立于英国的声音。然而,仍旧有许多新西兰人到伦敦旅行、工作或者生活,一些老新西兰人仍旧有时会称英国为“祖国”。第二次浪潮是当地毛利人争取一些政治权力以及在过去的20年里他们在社会和文化事务上的地位逐渐提高。詹姆斯认为亚洲化是目前仍在进行的新西兰文化身份形成中的第三阶段。他说,考虑到目前正经历的社会变迁的力度,没有出现很多的种族骚乱真令人吃惊。第三次浪潮涉及了来自伊拉克的穆斯林难民,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工人,韩国的学生,中国的技术人员以及其他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