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维也纳学派不止一次地向人们宣称,由于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概念和哲学方法的观念”,在哲学领域中已经引起了一个空前巨大的变革,二千多年来关于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一切“形而工学”系统,全都被这种新的观念从根本上摧毁了。石里克曾经断言,哲学的未来肯定地将是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观念的彻底胜利。维也纳学派所如此自诩的哲学的新观念究竟是什么呢?在维也纳学派看来,哲学既不是一种科学理论,也不是一种知识系统;它不为人们提  相似文献   

2.
台刊《哲学与文化》杂志第26卷第12期刊载作者的文章,围绕拒斥与建构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主题,揭示以维也纳学派哲学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内在矛盾。人们向来以为维也纳学派拒斥形而上学最为有力,作者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文章首先梳理西方哲学史上建构与拒斥形而上学的演进源流,说明形而上学的共同特征,并以此重新检视维也纳学派哲学;然后着重分析该学派在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又隐蔽地建构形而上学的哲学悖论,指出该学派的哲学立意和学科定位有唯科学主义倾向,逻辑实证方法严重依赖非经验的先验预设,统一科学的努力是在追求终极的知识体…  相似文献   

3.
斯多葛学派对命题逻辑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对命题作出了科学而细致的分类,并给出了条件命题、析取命题、合取命题的定义;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构造出最初的命题逻辑的公理系统,给出了带有公理性质的五个推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波普尔(Karl R.Popper 1902—) 波普尔是(奥地利出生的)科学哲学家、伦敦的逻辑学教授。最初他以维也纳学派的新实证主义作为出发点,但他逐渐地依据若干论点发展出一种独创的见解。他首先用“可检验性”的原则取代石里克(Schlick)的“可证实性”原则(给一个命题产生一个意义)。在波普尔看来,  相似文献   

5.
以往我们对维也纳学派的分析方法多有误解.事实上,石里克的分析方法就是给出哲学论证的方式,即从对一个句子的意义分析入手,尽量考虑到对于理解意义的各种可能情况,然后详细分析每种情况的具体内容,最后表明某种情况或者比其他情况更能说明这个句子的意义.卡尔纳普的方法是通过建立逻辑句法的方式分析我们用于表达思想的命题结构;他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完全是对其表达方式的批评,而不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评.在他们之间的争论中,海德格尔误解了卡尔纳普,但不是通常所认为的那种相反情况.维也纳学派的分析概念来自于弗雷格和罗素,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们对哲学性质的全新理解.  相似文献   

6.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艺术学学科的重要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以柏林学派、莱比锡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学术群体,以及一系列具有批评性、原创性与建构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学学科,形成了以艺术科学理念为核心,以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为论域,以形式主义分析与图像学研究为基础方法论的新研究范式。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西方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重要篇章,而且它所建构起的艺术学研究的现代学术体系及其学理依据与知识谱系也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艺术学学科的重要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以柏林学派、莱比锡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学术群体,以及一系列具有批评性、原创性与建构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学学科,形成了以艺术科学理念为核心,以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为论域,以形式主义分析与图像学研究为基础方法论的新研究范式。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西方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重要篇章,而且它所建构起的艺术学研究的现代学术体系及其学理依据与知识谱系也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8.
维也纳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卡尔纳普在他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哲学与逻辑句法》中,用非技术性的语言以概要形式全面阐述了维也纳学派关于逻辑句法学的,作为哲学方法的句法分析的,以及利用句法分析拒斥形而上学的观点。这一工作是对逻辑经验主义对洛克与康德以来的分析性概念的发展的准确表达。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法学的长河之中,西方法学逐步形成了自然法学派、实证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三大主流学派,三大学派看似不相统属,互不联系,但是实质上,三大法学派中,渗透着西方法学最为核心的内容—超验思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三大法学派逐步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代西方法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自19世纪初西方大学确立科学研究职能以来,西方大学中涌现出众多著名的大学学派,这些学派在推动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繁荣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考察西方大学学派的发展历程与成功因素,可以发现学派领袖人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派的孵化孕育,到学派的组织运行,再到学派的代际传承,都离不开学派领袖人物的引领和推动。综合而言,学派领袖人物在大学学派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他们是学派研究范式的引领者、学派研究团队的凝聚者、学派学术活动的组织者、学派新生力量的培育者以及学派价值文化的打造者。分析和借鉴西方大学学派领袖人物的学术角色,有助于我国大学更好地开展学术团队建设,以培养出符合我国大学学科建设需求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1.
惠施的“历物十事”是先秦名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历物十事”到底在说什么,目前并无共识。从纯语言性思辨的角度来看,惠施的“历物十事”既不是经验科学式结论,也不是辩证逻辑,更不是相对主义认识论;其一以贯之的哲学精神是对于语言意义确定性的理性追问。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由哲学命题构成的,因此,哲学命题的性质反映了哲学的性质。通过广谱哲学的结构分析和广义量化分析的方法,揭示哲学命题的独特的结构和性质,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自然哲学与公民哲学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自然哲学中基本的形而上学命题往往蕴含了公民哲学的含义。这些基本的形而上学命题有:没有推动就没有变化;生命运动等。这些命题分别与公民哲学的基本范畴如自由和自然平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美国著名的保守主义思想家和施特劳斯主义者,哈佛大学教授哈维·曼斯菲尔德对诸多宏大的政治哲学论题及经典政治思想家皆有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套学理宏富、脉络清晰的政治哲学体系。曼斯菲尔德的政治哲学理念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支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的引导;悠远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熏陶;美国自身独特政治文化传统的启发。曼斯菲尔德认为,政治哲学有其独特的意蕴和价值,既应当关注“自然正当”这样的超验性命题,具有鲜明的古典导向,同时须兼顾对政治实践的引领与匡扶,二者和谐共存,义理与制度并重。在这种政治哲学理念的引领下,曼斯菲尔德尝试对如下问题给出自己的解答:政治哲学的基本命题和意蕴;政治哲学对当下社会的经世致用价值;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选择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以往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基本上是直观的,没有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只有结合语言逻辑分析才能深刻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不可说的”,这促使我们去考察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语言逻辑机制。语言的基本结构包含形式、内涵和外延三个层面,其间存在重合、透明和转换的机制,只有懂得这个机制才能解决西方哲学留下的“存在之谜”等许多难题。思维具有直观和反思两个维度。应当克服直观思维方式的影响,按照恩格斯指出的方向去推进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有无哲学”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的论争颇为热闹,论者机杼各出,时有高论妙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并不试图对这两个问题本身作出回答,而是打算从历史的纬度重点考察问题的由来,以及先贤为解决此问题所做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困难。实际上,无论认定中国“有”哲学或者还是“没有”哲学,我们都无法不以西方作为一个参照系,这就是我们当下言说中国有没有“哲学”逃脱不了的“宿命”。  相似文献   

17.
政治领域是一个追求"权力"的公共"意见"领域,其最终目的是"意见"的协调统一及基于此的社会行动;哲学则是追求"真理"的相对私域,它在解答政治领域内超验疑惑的同时,不断批判不符合真理的政治。同时,哲学需要政治为其提供场域和支持,政治则需要哲学为其提供理性导引和德性保障。此即哲学与政治复杂张力结构关系的一体两面,而政治哲学的本质就是这一张力结构关系的理论表达。这也是对施特劳斯"政治哲学"范畴分析理路的某种程度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国内与"西方道德哲学史"有关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知识普及阶段;研究性评述与典籍译介并重的阶段;道德哲学史论题集萃和西方道德哲学研究专论群星闪烁的阶段。西方学者的研究在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上的探索服从于不同传统和不同价值取向的学者对其学理依据的历史建构、传统评估和学术自我之理解。中国学者的研究则可归结为三条道路:比较与互镜;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由于国内尚无对"西方道德哲学通史"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成果,因此,如何以"通史"形式对当今道德论争中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学术史还原,乃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内"西方道德哲学史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理学家的"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感性认识".认为理学家的"见闻之知"有相类似于"感性认识"之处,但并不等同于"感性认识",而其"德性所知"与"理性认识"之间不仅没有相似之处,而且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从它们的来源、内容以及彼此相互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两对范畴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法哲学可以概括为关于"自由"的法哲学。其哲学基础是被称之为"人本主义"或曰"个人主义"的事物,这正是当今西方世界观的核心与精神。在宏观的历史观看来,人本主义必然走向虚无主义。人本主义时代的结束,意味着由西方主导的近现代亦将结束,我们必须寻找新时代的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