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毫无疑问,明治维新、战后国际关系、美军占领下的民主改革对日本经济奇迹般的飞跃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但本文想从一个新的视角:儒家传统与日本经济作一番探索。 儒家传统在近代日本的自我更新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民族,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引进无疑也有一个改造吸收的过程。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许多方面。经过日本改造过的儒家传统思想,在哲学方面,与中国显然有许多差异。在政治思想方面,日本把儒家政治思想同神道揉合在一起了,但在主张大一统、中央集权、宗族式统治方面并无大的差异。伦理道德方面,明治维新之前是全盘吸收,其后便注入了新的道德观念,而不象我国封建社会的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中国的汉唐文化曾对“大和民族”的开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步入近代,日本民族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异军突起,日益强盛。而中国则蹒跚不前,反而落后并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侵略对象。从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的台湾起,至1945年中国抗日胜利止,其间,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蚕食,中日之间的小规模冲突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不仅在明清时代向日本传播西学,促进日本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地向日本传播近代欧美科学文化、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和我国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新知识、新思想大大促进了日本近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开国倒幕和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日本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反映民族觉醒的程度并反射到现实。在近代中国,对明治维新的认识清楚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一、可贵的历史洞察力——洪冯的反应若把“尊王攘夷”和“幕末改革”看作明治维新的前奏,则中国最早注意日本这一动向者,据小岛晋治氏等所编《中国人的日本观100年史》,应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185  相似文献   

5.
介绍和评析了鸟居龙藏等日本学者对云南的田野调查、华南民族史、傣族史、南诏和大理国史、倭族之源、照叶树林文化、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信仰和民间祭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系统地分析了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全貌、学术研究的轨迹及新动向。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从未真正夺取过政权。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决心与勇气去改变现存的体制,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予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虽然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但疏于政务,缺少谋略。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是日本的下级武士;中国维新派主要是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明治维新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戊戌变法时中国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不可能真正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日本文化的?我想根据我自己的认识来谈一谈。由于不是长期生活在日本,又不能经常地接触和享受日本的文化,因此在谈论日本文化的时候,难免会隔靴搔痒,有些看法甚至可能是奇谈怪论。这一点,我想在我谈论日本文化的时候需要声明在先的。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曾经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最多的时候曾达到一万名以上(一九○六年)。中国派留学生到日本,是否象过去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那样,是来学习日本文化的呢?总的看来,不是这样。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速成学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出了本国所需的科学技术人才。本文试就他们的产生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贡献作一些探讨。 一 日本民族具有善于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它曾系统地学习和接受中国文化,将其移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在“锁国”条件下,日本人通过荷兰语接受西方文化,被称为“兰学”。至十九世纪,随着英、美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便主要以英语接受西方文化,被称为“洋学”。  相似文献   

9.
日本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所注目,也引起了我国思想理论界的研究兴趣。而研究日本哲学是我们了解日本、认识日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既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又善于保留自身传统的民族。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进行探索与创造,以此推进日本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哲学作为日本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这一特性。古代(以明治维新为界)日本主要吸取中国文化,如果说它也有哲学的话,则主要指传入日本的佛教、儒教、道教中的哲学思想;进入近代以后,日本把眼界从东方扩展到西方,以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主,西方近现代哲学也随之被介绍到日本,从而开拓了具有独立学科意义的日本近代哲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文坛的一个显著征象就是中日文学的影响与交流。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中国的一批开明人士欲从日本道路中引出中国的经验教训,大批留日学生和走访日本的学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促进了中日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和交流。近代中国文坛的观念变革以及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均不同程度受到日本文坛的各种影响,日本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也较为热烈。本文以大量的材料,较详细地叙述了中日文学影响与交流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史学界就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作了许多比较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是不同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本文拟从另一角度,就中国洋务运动和大体属于同一层次的日本西南诸藩改革作比较,考察两者的历史背景与主观动机、主要内容与客观效果之异同,以从某一侧面展示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日本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一直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甚至连日本人也承认:"追溯源流,说中国是古代日本文化的良父......这种说法并不过分"①。而中国人也以自己的文明历史自居,称日本为"蕞尔小国"、"东夷"。但是,进人近代以来,中国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加之日本此时亦遭到美、英、法、俄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人大为震惊,他们开始转向西方国家学习。之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国势日盛。这期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黄遵宪于1887年写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文化中积极和消极的部分,都会以种种形式影响到中国,因此,研究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以往中国学者对二战后日本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三岛由纪夫的研究为基础,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深入了解日本民族和文化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可能长期处在孤立封闭的状态,总是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得到补充和发展,而留学生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主要担当者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曾以光辉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尤其是近邻日本的无数学者来中国学习。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才由主要是留学生输入国而变为输出国。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也想向日本学习。”从1896到1937年这42年间,中国留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文学发展史、是一部深受中国文化和文学影响的历史。在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日本文学中每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的产生,几乎都与中国文学的薰染密切相关。秦汉六朝时期,中国文学输入日本,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后唐代文学之于奈良、平安文学,唐宋文学之于五山文学,明清文学之于江户文学,都有过极其深刻的影响,明清小说对江户文学的影响,最为巨大,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一秦汉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揭开了序幕,这还只限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实际上,中日关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公…  相似文献   

16.
杨华 《东岳论丛》2012,(11):150-153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先后撰写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日本的情况,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对明治维新的起因、经过、后果、影响叙述得尤为翔实.黄遵宪的日本研究,最早总结了明治维新经验,重点介绍日本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戊戌变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中国人的世界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文学曾对中国的诗歌与诗学发生过重大影响。印度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发生过重大影响。日本文学从中国获益良多,并发展出显著的民族特征,进而对世界文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阿拉伯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是中国学者研究东方文学的三大基石,而就中国当下的国情而言日本文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涉及东亚的倭寇事件,既是倭寇对中国和朝鲜的掠夺行径,也构成东亚古代海洋史、战争史、经贸史的重要环节,进入20世纪后更是成为东亚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进一步延伸到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倭寇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鉴于倭寇事件的东亚区域性质,打破国别研究的局限,站在东亚学(东亚区域研究)乃至东方学研究的立场上对日本倭寇史研究及倭寇文学加以剖析,并与中国的倭寇研究及倭寇题材的文学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东亚区域意识与日本民族主义两种倾向构成了日本倭寇史研究与倭寇文学的一对矛盾体,反映出当代日本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化自大和、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一直在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的熏染蒙盖之下。此后的日本则转而急速西化。日本的现代是受了西洋文化刺激的"外发型开化"。大正时代这种激进的现代化与"脱亚入欧"反而促成了日本再次回顾中国的契机。发生在此时的"支那趣味"热赋予现代日本对中国再认识与自我认识的良机;它借助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推进了文学、美术的多样性发展。诸多日本作家通过亲身体验现实中国,书写了大量充具异国风味的作品;与此同时,又把现代人的苦恼与人生思考带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中,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进而创作出他们自己的中国古典题材作品,形成接纳中国文学最深刻的写作分野。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者大宫真人先生从研究日本九洲岛某些地名上的古音与中国楚辞中上古音的诸多相同之处,发现远在中国的先秦时代,中日两国间就存在文化交流,并发现中国伟大诗人屈原曾到过日本,留下很多行踪地名。这一发现,使屈学界震惊,并促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探索先秦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史。我们认为屈原去过日本还需要进一步参证。比方说,要考证屈原在日本登陆的港口、行踪地是否有绳纹文化晚期的遗址,这里出土的文物是否具有中国先秦时代楚国文物的特征。而大宫真人先生的考证跳出了考古学的一般范围,开辟了古音韵考古领域,比我们从地下考古资料入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