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陈丽琴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1):80-83
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深受社会文化的支配和他人评价的影响,关系越近,影响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女县长对其身份认同的认识深受其关系最近的人——其配偶的影响。在访谈中发现,女县长配偶对其"县官"妻子的身份认同主要取决于自身发展的状况,其中自身职业和年龄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朱晓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93-97
本文运用社会性别理论 ,分析了南通师范学院外文系 72位大学生的个案访谈资料和问卷材料 ,阐述了导致女大学生们性别身份认同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的原因 ,提出了新时期整塑女大学生性别身份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阶级、性别、种族与女性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晓光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3):54-58
“身份认同”既包括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又包括自我的认同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认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并不能够完全适用于妇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安·弗格森提出了用四种不同的、历史发展着的阶级关系同时定义一个人的身份;后殖民理论运用了“民族/种族”这个分析范畴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种族间的文化压迫、全球的阶级关系与女性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章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23-29
民国时期的女中医师是一个独特群体,在女权思想的影响下,她们从分散的个体开始寻求建立团体,希翼通过办刊物等手段发出自己的声音。女医刊物的出版集中体现了这一诉求,特别是《中国女医》杂志更开女医独立创办刊物的先河。女医刊物属于近代知识女性办刊活动的实践,虽为医学刊物,却包涵了性别与职业、女医职业与婚姻等社会性议题,为研究近代女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身份认同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付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国家实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同时,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对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提出质疑。本文从认同理论出发,阐述身份认同,即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适合中国的不同身份,以谋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相似文献
7.
刘成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2)
传统社会中,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具有相对的自然特征,其身份认同也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但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剧的时代,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变得“不自然”.更加密切的接触、交流、比较,“文化自觉”越来越突出,因而身份认同变得越来越复杂、迫切、重要.当代的中华民族就处于这样剧烈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因而也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基于牟钟鉴先生关于“复合型民族”思考的启发,从历史上北魏政权的认同实践和现实中真切的生命关怀,我们认为超越地域、民族的更广泛、更深刻的“文明认同”,不仅是过去中华民族发展中珍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对于当代中华民族“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燮辞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2,(2):74-79
作为人民教师专业身份,民办幼儿教师感受到无尚荣光;作为民办幼儿教师,又感受到专业身份的纠结.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地位较低、职业声望较差、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较差、经济收入偏低、情绪情感体验较差是其专业身份纠结的原因.通过重塑对民办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公共认同,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专业自信,提升教育情怀、丰富专业情感体验,规范专业行为可有效应对其专业身份纠结. 相似文献
9.
贺夏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2)
结合女书及女书文化的保护现状,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提出五种可供具体操作的保护模式,即原生态环境保护、互动参与式保护、自组织保护、"二Z"聚焦式保护和产业开发式保护模式,对当下和今后女书及女书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健康发展和产业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0.
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性恋身份认同"既是同性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同性恋人群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相关概念、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出发,概括了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对于同性恋的社会认同部分的缺乏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多转向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手段,探讨社会认同机制以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农村同性恋社会认同过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12.
王亚亚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2-25
乡土情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与土地和宗族观念紧密联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流动加剧,乡土情结不断地经历着嬗变。现代化进程对乡土情结的冲击引发了农民工对自身的认知冲突,是困扰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心理障碍。要改变乡土情结对农民工的束缚,必然要求从制度安排、市民认可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着手,以此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宋尧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8-32
建立在civilright意义上的公民权研究无法有效回应社会团结问题,须在citizenship的意义上重新理解公民权。这种公民权遵循从身份承认到权利获得的逻辑,为存在分殊差异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团结资源。以此为理论视域,文章分析了中国的户籍制度与农民工的身份承认问题,认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市民与农民工彼此的公民承认共同迈进公民权的体系中,各自能够以公民身份自我宣称与相互宣称,最终达致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14.
王英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31-33
妇女文学深受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当代妇女解放运动崛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第二性>和<女性的秘密>促其思想的形成.运动的展开取得很大成绩.妇女文学主题集中体现两性不平等.总之,妇女文学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妇女的作品将进一步丰富美国妇女文学. 相似文献
15.
妇女的性别觉悟,也可以说成妇女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受个人所处的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决定。妇女性别的觉醒程度在不同时代及不同的个人身上,其表现各有特点,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对妇女自身来讲,则直接影响妇女个人如何面对命运、选择机遇,以至决定最终的人生模式。本文试图对张洁、王安忆创作的长篇小说《无字》、《长恨歌》中两个主要女性人物一生命运与个人性别觉悟的关系做出分析,探讨这一关系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婷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6):39-40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对于语言运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怎样运用得体的语言有效建立起身份认同,是关系文化交际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女性参政:促进男女平等的一种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家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86-88
无论是从伦理学、法学还是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女性参政与实现男女平等都是有联系的,其联系之一便是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女性参政是一个动态深化过程,其深化过程将促进男女平等在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实现。客观方面表现为女性拥有了适合其群体及每一个个体自我实现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主观方面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尊重及女性对自身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法律认同是指在一定的法律认知的基础上,一国法律制度体系基于利我动机而主动与关联主体进行互动交往的活动。法律认同的产生需要完善的法规、良好的司法制度、守法的国民意识以及稳定社会环境作为基础;又通过国民对法律的接受到遵守再到执行最后达到认同得以表现;在广泛认同中区分对国家、民族、文化、社会的认同,置身于特定的社会时期中识别法律认同。 相似文献
19.
蒙耀远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5):34-37
通过对水书研究的进程进行学术观察,发现水书研究逐渐从水家学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从学科建设应具备的研究机构、学科支撑、学术影响等条件和水书研究自身的迫切需要来看,构建水书学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20.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