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刑法客观主义的理论旨趣是将具有自由意志的社会一般人的抽象行为及其实害作为价值评判的对象 ,这就使得抽象性问题得以凸现。刑法客观主义对抽象人、抽象行为的特别关注和对抽象研究方法的情有独钟既有知识论的背景 ,又是出于合理安排惩罚策略的考虑。刑法客观主义由此在很大程度上与法治立场相契合。刑法客观主义的抽象性立场自 1 9世纪以来就面临刑法主观主义的尖锐批评 ,但是 ,完全抛弃对犯罪的抽象性思考方法并不能建构有说服力的刑法理论体系 ,刑法客观主义抽象性问题对于中国刑法学发展的意义在今天已经开始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刘缨 《学术论坛》2004,3(3):157-160
"严打"政策是否正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刑法学根据。把从重打击的刑法学根据归结于治安形势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理由并不充分。治安形势真正影响的是人身危险性中的初犯可能,依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故而要从重打击。从快打击的刑法学根据在于它有利于实现刑罚公正,有利于实现刑罚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主观意思不是破产撤销权的构成要件.主观意思在破产撤销权领域的地位经历了纯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缓和主观主义三个阶段,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具有极大的弊端,缓和主观主义能够解决二者的弊端并适应了现代破产法的发展.缓和主观主义之下对债务人主观恶意的推定以破产程序开始前的法定期间和法律规定的行为相结合作为客观条件,以行为当时债务人未陷入破产状态和行为未导致债务人陷入破产状态作为抗辩.  相似文献   

4.
国外现代刑法学中主、客观主义源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于外国刑法学说中的主、客观主义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列举了两派观点中存在着的九个方面的主要分歧,并就刑法学基础的学说,联系今天国外和我国刑法学研究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从刑法立法角度看,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主要区别,表现为立法者是重点关注行为和危害结果,还是重点关注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在犯罪的成立要件上,是将主观要素尽可能排除在外还是不排除在外;在构成要件的表述上,对犯罪客观要件的构建与描述是详尽还是简略.几个刑法修正案对刑法的修订,既有客观主义的一面,又有主观主义的色彩,但从立法倾向来看,立法者对客观主义立场更为倚重和青睐.未来的刑法立法将采取一种向客观主义偏重,同时又适度兼顾主观主义倾向的折中主义立场,要实现和确立这种立场既要恪守相对的罪刑法定原则,又要尽力实现主观因素的客观化.  相似文献   

6.
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融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是近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学派,前者将表现于外的犯罪人的行为及其实害作为刑事责任的基础,后者则看重个体的危险性格,理论视角的不同决定了两派在刑法学重大问题上必然存在对立。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派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作者对此过程做了简要描述,并以国家观念、知识社会学和知识客观性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刑法学中学派融合现象出现、学派之争终结的真正原因。作者指出:法治意义的重新被强调、科学主义的迅速衰落是导致刑法客观主义的本位化以及知识融合的提前。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当代刑法理论中确立一种法治观念 ,刑法学必须以重视行为及其实害的客观主义为基准进行建构。但是 ,刑法客观主义的继续发展 ,究竟应该坚持法益侵害说还是规范违反说 ?刑法判断的步骤是应当采用实证方法论还是注重价值论层面的意义 ,都是特别需要研究的两个基本“向度”问题。在当前中国 ,强调规范违反说的重要性可能更有现实意义。要在刑法基本立场上坚持客观主义 ,就必须在犯罪论中将事实认定与价值评价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分歧体现在不同客体能否等价,故意能否拆分这两个方面。为了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不能用抽象人的概念取代具体人的存在,人身专属法益不能被等价,但非人身专属法益可以等价。法定符合说的数故意说是为了弥补法定符合说评价不足的缺陷而出现的,无论一故意说还是数故意说都难以摆脱具体符合说的影子,回归具体符合说,才是正道。  相似文献   

9.
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辅顺 《兰州学刊》2004,5(2):148-150
法定犯罪目的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明文规定的犯罪目的。对于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的认识 ,中外刑法学者看法不一 ,主要有特定犯罪目的说、犯罪动机说和追求超故意的结果说。本文在评析特定犯罪目的说与犯罪动机说二者缺陷的基础上 ,基本肯定追求超故意的结果说 ;并认为在目的犯中 ,犯罪目的具有二层结构 ,法定犯罪目的属于其中的第二层次犯罪目的 ,其实质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超出直接故意意志内容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一、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性质学说上对此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其一法定责任论 ,即认为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基于《公司法》的特别规定 ;其二特殊侵权行为责任说 ,该说认为 ,在确定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时 ,不适用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只当董事对第三人的加害存有恶意或重大过失时 ,方可成立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 ;其三一般侵权行为特则说 ,该说认为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就是一般侵权行为责任 ,只不过就轻过失可以免责而已。实质上 ,后两种学说都主张这种责任由侵权行为引起 ,只是对主观过错程度的把握有所不同 ,我国学者大多采纳法定责任说…  相似文献   

11.
勾振东 《理论界》2009,(7):88-90
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与哲学"价值"二者内涵不同,是一个同形词而两个范畴;使用价值与哲学"价值"在内涵上强调重点不同,且涉及的外延大小有别;日常生活和一些社会学科中所说的"价值"比哲学"价值"外延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价值论对价值本质的认识是片面的;哲学"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其价值尺度具有主体的原则性和积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是在对以洪堡为代表的个人主观主义和以索绪尔为代表的抽象客观主义的语言哲学展开双重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建构的。在规避个人主观主义忽视社会性和抽象客观主义仅仅关注体系性的局限后,巴赫金主张以现实生活中以交际为目的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的转换,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导致了语言哲学最为关注的意义观的转型。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的建构,其意义在于重建了语言与主体、语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实现了主体性和历史性这种“被压抑者”的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13.
价值哲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到20世纪30年代,价值哲学形成了两种类型的见解,一种是主观主义价值论,另一种是客观主义价值论。两种类型的见解均未能科学理解价值的本质。牧口常三郎既反对主观主义价值论,又反对客观主义价值论,坚持以主客体相互作用为基础,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出发去理解价值。他的这种观点有助于科学地理解价值的本质,是对价值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他还深入研究了价值与真理、价值与评价等问题。牧口对价值哲学的研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模仿"强调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在"模仿说"那里,主体性处于一种缺席状态;而在"再现说"那里,主体性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若将"模仿"与"再现"视为一个总体性的美学原则,其存在有合理性,也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行为科学时期公共行政学思想,按照主观主义、自然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概念,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一方面满足了对效率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了对组织变革的需求,同时,对组织进行一些人本主义方法的研究,满足了对人性的需求。在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在公共行政上则体现为与现代信息社会、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本行政模式下公共服务的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6.
罪行法定原则 ,乃是刑法的基本原则。用近代刑法之父费尔巴哈在其刑法教科书中的表述 ,即是“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 ,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1] 其固有含义是 :对行为人的定罪与判刑必须以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为限 ,如果刑事法律中对某种行为或不行为未加以规定 ,即便该行为或不行为对社会有严重的危害性 ,也不能对其定罪判刑。该原则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中“适用刑罚必须根据法律实体”的规定 ,但法学家们并未将其视为罪行法定原则。一般认为罪行法定的早期思想渊源应是 12 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 ,该宪章第 39条规定 :“对于…  相似文献   

17.
论合同解释中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同解释的理论,历来存在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合同解释理论的比较研究,揭示出:一定解释理论的确定,既受制于合同法基本原则,又是一定价值选择的结果。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法律为维护社会利益而限制个体意愿也就具有了正当性,一种折衷主义的解释理论已逐渐消弥了既有争论。  相似文献   

18.
解释学的主旨和要义是维护思想(或解释)的客观性,从而保障哲学和科学的真理性。黑格尔在近代哲学的架构中区分了客观性的三重含义:(1)外在事物的意义,有别于单纯意谓或梦想的东西;(2)知识中的普遍必然性,有别于感觉之偶然或特殊的东西;(3)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有别于只是我们的主观思想。由于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方式来建构思想之客观性的基础,又由于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标志着这一基础的决定性瓦解,所以思想的客观性遭遇到严峻的挑战,而一般意识和学术方法则再度跌落到长期以来的"主观主义困境"中。解释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状况中要求重建思想的真正客观性。这样的客观性既不可能是粗陋淳朴的客观主义,也不可能建立在一般形而上学所设定的超感性世界的基础之上,而是通过对意识所预设的存在的本体论批判,使思想之客观性的本质被引导到生活世界——"此在在世"——的领域中。因此,解释学的当代重建是在同主观主义的持续斗争中获得意义规定的。那些从解释学的某些片段中引申出来的主观主义幻觉,从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了。只有当思想的客观性这个要点被牢牢把握住时,解释学才会对我们的学术整体形成积极而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之上的观点存在很多缺陷.它无法解释很多隐喻的产生,而且还误导了人们时隐喻的理解.隐喻产生的基础应该是经验.首先,经验基础避免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在解释隐喻产生的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其次,经验基础符合认知隐喻的产生规律,即从认识清晰的事物或概念投向认识模糊的事物或概念;再次,经验基础可以解释相似性无法解释的隐喻.  相似文献   

20.
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方法论争论揭示了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事实与价值、理解与规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方法论问题,由此,应采用一种超越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方法论立场,反对主观与客观的二元论,反对实证主义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社会科学的知识应当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基于理解的或然性的因果规则,社会科学尽管并不拒斥自然科学的归纳方法,但它与自然科学依然有着重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