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西方提出人与自然和谐论,并希望从中国“天入合一”的传统文化中得到借鉴,但二者具有明显的时代差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农耕时代生产方式的曲折反映,是人类开始控制自然但仍未摆脱自然控制的现实表现;西方现代的人与自然和谐论则是人类在被现代文明严重破坏了的自然严酷报复后的深沉反思。如果把西方对中国“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的借鉴看成是中国儒学复兴的契机,那是一种历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形而上学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现象的本体存在及其一般发展“形而上学”一词牵涉到相互联结的两方面问题,即关于事物存在之一般规定的本体论以及与非感性的、或超验的对象相联系的一般论述。因此,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现象之本原或本体的阐释。而在这一问题的总趋势上,东西方哲学之间的传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曾把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称为“超自然的形而上学”,而把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称为“自然的形而上学”。所谓“自然的形而上学”,其根本特征即在于它消除了真实的理念世界与非真实的现象世界之间的人为差异,而以整体统合的眼光来把握宇宙之本体及本体之现在,并进而认为现象即真实,因为任何层面的现象都为本体真实自身之运演的必然结果。这样,如西方传统中的二元世界之分隔问题就不复存在,本体与现象、自然与人生,原本就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来排拒城市文明的侵扰,把湘西文化作为审视现代都市理性文化的反观之镜。湘西文化被视为反叛现代文明失范的理想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以来,西方式现代化造就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成了当今世界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现代文明知识体系。在批判借鉴西方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渊源关系和内在关系,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论谱系和路径谱系的重大创新、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共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原创性贡献,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之初,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及其跟随者强烈想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文明国家.该理想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西方文明植根于其特殊的文化实践,土耳其要想达到同等的文明水平必须改变其传统文化,因此,文化改革对土耳其的现代化至关重要.帽子法和头巾法即其文化改革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与现代文明构建徐艳梅l.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对西方文明的引鉴。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发展的文明。德国哲学家耶斯培曾把中国、希腊、近东列为纪元前世界上的几个“轴心期”文明。自先秦以来至清末,其间虽有外族人侵,或异文化进人,但中国始终是一个以儒家为主...  相似文献   

7.
人权问题是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热点。斗争双方对它的运用最多、争论最激烈、分歧也最大。西方资产阶级认为人权是抽象的、超阶级的、永恒的、普遍的、没有国界的,对他国人权问题的关心不能视为干涉别国内政;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则针锋相对地认为,人权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人权模式,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人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西方文明是"狼的文明",中国儒学文明是"羊的文明",那么道学文明则是"龙的文明".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化.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我们应以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为基础进行现代化诠释和综合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21世纪人类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建构:以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内在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20世纪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斯·韦伯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比较宗教研究的视野中对缘起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兴起的内在精神动力问题做了考察,并得出了只有西方基督教所代表的价值系统才能成为现代化之动力的结论.对此,在其曾经饮誉全球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开篇,韦伯就明确指出:"生为现代文明之子,研究任何世界性的历史问题,都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而且只有在西方文明中,出现了一个(我们认为)其发展具有世界意义与价值的文化现象?"[1](<作者导论>)与此相关联,韦伯进一步具体分析了中国的情况,指出在儒教和道教的统治下,是不可能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因为在中国的宗教精神中缺乏像基督新教所体现出的那种现实世界与超越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所体现出来的恰恰是两者之间的和谐[2].  相似文献   

10.
自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的介入,中国传统文明的自然进程被打断了,如何对待传统成为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一方面凸显了传统问题,一方面又为处理传统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现代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文明,它必须在对传统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中获得自我认同。一方面,在现代启蒙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中,传统出现了断裂,并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另一方面,现代文明试图借助理性反思能力将世界置于主体的控制之下,从而导致生存意义的失落。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传统面临着双重的挑战:第一重挑战是异质的西方强势文明对本土文明的冲击;第二重挑战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彻底否定。但传统是割不断也不能割断的,它构成了生存意义的根基之一。面对现代文明对生存意义的驱除,对传统的反思同时也必须转变成对现代文明自身的反思。这就意味着摒弃现代文明的抽象理性立场,在对传统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2.
政治思维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河床,"知识的统治"与"统治的知识"使西方政治文明既有形而上的知识维度,也有直面政治现实的形而下意味。西方政治文明之河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和现代性政治思维三种河床形态,现代性政治思维孕育出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文化危机。进一步消解理性基础和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是当代西方思想家采取的两种主要摆脱策略。在鉴别中国政治传统、处理知识理性与政治实践的关系、有效发挥知识分子的政治作用等方面,西方政治思维对当代中国建设新型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中西文明冲突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最高层面,它为中国人引进了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然而今天,一种科学虚无主义的儒家思潮悄然兴起,主张儒教复兴,而这无非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伦理纲常的惯性流传罢了,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它必将消失于中西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西方法治文明无法自洽的境遇,是当今学人责无旁贷的担当。从历史解说现实,以古鉴今,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可资借鉴之处,如“以礼入法、德主刑辅”与德法综合为治,“重民思想”与人本法治观,“家国同构”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贵和尚中”“无讼息争”与和谐法治,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充满活力,才能固守依法治国之根本。  相似文献   

15.
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指价值论和存在论上的虚无主义,尼采和海德格尔都将虚无主义的根源归结为传统形而上学.尼采从价值论视角理解虚无主义,认为虚无主义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构及其坍塌带来的最高价值的自行贬斥.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批判尼采以及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对存在的遗忘是虚无主义的根源.尼采主张以权力意志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泥沼.同样从价值论理解虚无主义的列奥·施特劳斯主张回归古典政治哲学自然正当的形而上学作为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方式.现代人精神生活面临的根本困境是价值虚无主义,随之而来的价值多元和价值相对主义表征社会价值失序境况,在以权力意志、自然正当等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价值原则和自由主义价值中立原则作为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方案失败后,回归共同体、回归言说的公共生活是重建价值秩序根基、走出价值虚无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晚清调和中西文化的“中体西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起的旨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文化史上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它因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体系;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对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呐鸥小说通过作品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将作为想像性存在的现代性成功地编织成一份可读的文本。其小说中的现代性成为影响人物选择和故事发展的根本因素,对现代性的强烈和自觉认同,导致了小说主人公幻象的产生和异化的可能,加深了他对现代性及其表层的都市生活的困惑。鉴于从近代以来,对自身文化普遍焦虑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来说,刘呐鸥小说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文化是一部价值的表征与不断突破超越的历史。然而 ,作为欧洲价值的核心形而上学的历史的剥夺不仅使哲学面临着终结 ,而且把处于现实中的人类带向了虚无。本文探讨了西方哲学文化历史中各种不同价值目标及体系的确立 ,并且阐述了在形而上学消解之际思想所面临的新的境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实践,愈来愈凸显了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合理性。文章以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为中心,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构成、特征和缺陷,分析传统文化转型的方式,提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即政治层面,建立完善的民主共和政治;社会层面,培育自由的社会风气;思想层面,树立科学理性的思维;行为层面,养成抗论争辩的习惯;学术层面,增加"为民说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现代史、贬损历史人物形象,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致使部分大学生失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与危害,分析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原因,进而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占领微传播渠道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等措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