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新时期“归来”诗歌中,有两大母题:“我不怨恨”与“我不忘记”,分别以梁南、邵燕祥和流沙河、公刘为代表,其间不仅能反映出他们诗歌鲜明的个性与艺术特色,而且集中体现了“归来”诗人不同的人格和思想风貌。但对祖国、人民、生活和时代的酷爱,却是他们心中共同的并且至为强烈突出的精神意向,同时,由中也透露和揭示出他们的歌唱之所以成为新时期诗坛最强音的根本秘密。本文通过比较,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一事实,在对其各自作品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也指出:由于它们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度的区别,这些作品也非常显明地展示出诗人自己抒情人格的差异,而这,对于同样优秀的诗歌创作所获成就的影响,也绝不是无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2.
周民族自后稷封于有邰,至武王翦商建国,成为中国第三个奴隶制统一的国家.从历史的历程来说:约历千年左右.从社会发展史说:自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自原始社会解体,进入奴隶社会;自国家的产生,进入文明时代.周民族相传是帝喾后裔弃的子孙.有邰氏女姜嫄生弃.弃在原始社会时期做农官.开始种稷和麦,尊为农神,号称后稷,子孙世袭.公刘迁豳,改善农业,部落随着兴旺起来.从公刘到古公亶父,十代都居于豳.《诗·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姜嫄的儿子弃始为农官,子孙世袭.这段历史意味着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后稷传至公刘.《史记·周本纪》说:“公刘,后稷之曾孙也.”但据《史记·刘  相似文献   

3.
岑参是盛唐诗坛上一位才华横溢、成就斐然的杰出诗人。真正使他载誉青史的,是其中那些雄奇瑰丽的边塞诗歌。这些诗歌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雄浑、壮阔、迷人的诗歌意境,为繁荣的盛唐诗坛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在西汉至东汉中期的两个半多世纪的时间跨度里,称霸当时诗坛的诗歌形式是汉代楚歌。汉代楚歌以自己独特的文学体式和强烈的人文主义文学精神而成为汉代诗歌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成为中国诗歌由《诗》体、“楚辞”体向五言诗体的过渡与中介,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回响于当代诗坛。  相似文献   

5.
吕祖谦的《读诗记》是一部有特色、有价值的著作,在保存资料以及《诗经》教育方面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于《诗经》研究史上也有广泛影响,得到众多《诗经》研究者的推崇。但是,从明代陆(?)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公刘》以下文字非吕祖谦撰写。本文多方考证,证实了吕祖谦对《公刘》以下的著作权,并进而论述了《读诗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70年代末期,曾有一大批历经监禁与放逐的诗人重归诗坛,以他们“归来的歌”而丰富了新时期的诗歌艺术。艾青、曾卓、绿原、牛汉、公刘、流沙河、邵燕祥……这些耀眼的名字都得到了文学史家的充分关注,而“七月”诗人之一,30年代末期开始诗歌创作,同样在新时期归来之后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的彭燕郊,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了一口跌落的“沉钟”。当我们探入深海之中,抚摸这口沉钟时,我们确实听到了它“最悠远动人的钟声”。一在现代西方社会,现代主义大师们面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危机、终极信仰的破碎,以文化守护者和人类命…  相似文献   

7.
詹子庆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一书中提到夏桀时期的公刘为周人始祖后稷的四世孙,这种提法显然不符合从尧舜至夏朝末年五百多年的史实。詹氏失误之源头应追溯到汉代司马迁之记载。对于司马迁的这个失误,唐代就已经有学者指出过。通过对中国每一百年平均在位帝王的计算,我们大致推算出从后稷至公刘,周人先祖至少经历了十七八个王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豳风·七月》——北豳遗诗与北豳先周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豳风.七月》作为我国最早的农业史诗,与北豳先周文化有密切的关联。从史志、民俗、文化遗存及《七月》的史诗特征、《七月》的历法、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的交融诸方面推证,可得两个结论:1、《七月》产生的地域在豳地之北豳;2、《七月》产生的时代当在公刘南迁之前、周先祖三代(不窋、鞠陶、公刘)居北豳之时。  相似文献   

9.
郭小川的诗作《望星空》前后两部分情思存在巨大的落差,反映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迷失的自我与强大的政治话语的辩驳与对抗,这种分裂的自我分别衍生出20世纪50~70年代诗坛两种完全对立的诗歌创作:主流诗坛的时代颂歌与一些诗人自觉的秘密写作。当代诗歌创作只有打破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才能拥有自己的园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诗坛上曾有曹植七步成诗,救了自己一命,在古代诗苑中传为佳话,但五步成诗的人,倒鲜为人知。《全唐诗》里收了史青五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新收获──黄神彪等三位少数民族诗人作品界说导夫与当代中国文学的进步同步,近些年来,中国少数民族诗坛奇葩纷呈、佳咏不绝。青年诗人黄神彪、栗原小获、马钰等,以纯真的感情各自为自己的民族而歌、而唱,为少数民族诗坛增辉添色,留下了久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诗坛上,林庚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新诗探索者,他将一生贡献于新诗创作与理论建设中。林庚在其诗意人生中处于诗坛的"边缘",却用他博学精湛的学识和温和宽厚的态度守持自己的诗学园地。本文以同题诗《夜》为载体探讨林庚诗作从旧体诗到自由体诗创作,再到新格律诗创作的转变,重点阐释其转向的原因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公刘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著名诗人.一九四八年投身革命.一九四九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开初,他战斗在云南边疆.在那里,他度过了许多值得纪念的日日夜夜.诗人用绿色的南方赠与他的叶笛,唱出了《边地短歌》.诗集以它清新的生活气息和笔调,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接着,他又写了许多诗.一九五五年,公刘奉命调到北京,来到了棕黄色的北方.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力更加旺盛.一九五七年九月,诗集《在北方》问世.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的中国诗坛一直在一种困境中徘徊,这种困境就是,由于当代社会人文文化的边缘化,使“大一统”时期的普适性价值原则遭到了否弃,社会意识的多元化使诗人一时难以适应,他们不能独立于既成的各种社会价值规范之外去思考自我、完善自我,因而他们不是去求助于传统的价值系统,就是去求助于西方的价值原则,而对既成的价值原则的依附都毫无例外地对自己的独立性和诗坛的多元化构成了伤害。本文着重对90年代诗坛的“教堂意识”和价值虚无主义思潮进行分析,指明其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并指出“诞生自己的存在”的可能性与重要意义,以期对当前诗歌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匡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初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岭南诗坛名家辈出。如果从地域、诗风和政治文化这三个角度对这些大大小小的诗派进行整合,大致可以把清初诗坛划分成中原、江南和岭南三个不同的区域。在岭南诗坛成为主导的雄直诗风最能体现志士遗民抒写性情的诗学要求。清初江南诗坛主要有虞山诗派、娄东诗派和秀水诗派。中原诗坛最有影响的是神韵诗派。因此,大体上可以说,清初诗坛实际上形成了以江左三大家和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江南诗坛、以王士禛为代表的中原诗坛和以岭南三大家为代表的岭南诗坛三足鼎立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石天河是注定要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诗人、文艺评论家。在中国当代诗坛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虔诚地敬畏诗歌,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诗歌的尊严。这是因为只有在诗歌的世界,他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追求自己的高远理想,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拥有一个美妙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学史上,爱情诗创作大约和爱情本身一样古老,其数量何止成千上万!但是在中国诗坛上,用自由体形式专事爱情诗创作并在诗坛上产生影响的,则是从湖畔诗派开始。 60多年前,当新诗创作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开始蓬勃兴起和发展的时候,在杭州的西子湖畔,由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四个青年人组成的“湖畔诗社”宣告成立。湖畔诗社成立得快,解散得也快,前后不过三年多时间。虽则如此,这个诗派却以自己的创作风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地位。湖畔诗派步入诗坛之初,当时中国诗坛上虽然已有不少人尝试着写作新诗,但比较有地位且出了诗集的只有胡适、郭沫若、俞平伯和康白情四个人。“湖畔”这几个无名小辈能够跻身诗坛,当然跟他们诗作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特色不无关系。“湖畔”诗人的诗,就其创作数量看,只有四人合集的《湖畔》、《春的歌集》、  相似文献   

18.
———著名诗人公刘逝世祭(江西省教育厅,江西南昌330046)InMemoryoftheFamousPoetGongLiu:HisMemorableandEverlastingPoetryZHOUXing-fa  我推开窗子,一朵云飞进来———带着深谷底层的寒气,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这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战士在1954年写的一首题为《西盟的早晨》的短诗的前四行。在云南的西南角,有一片莽莽苍苍的高原,这就是阿佤山,西盟是阿瓦山的首府。诗人试图反映阿瓦人民历史性的飞跃和慷慨的情绪。诗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得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激赏。他亲笔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公刘的诗》,刊于《文艺报…  相似文献   

19.
此文打破中国古代建筑师研究的局限 ,在建筑文化的广阔视野中发掘被后人遗落的古代大师 ,通过史诗、典籍和建筑考古的综合研究 ,展示了公刘和父这两个三千年前的建筑规划大师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他生缘会此生休--试论元稹诗歌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稹是中唐诗坛十分重要的作家,但后世对其人品多有非议,认为他是一个急功近利之人.事实上元稹是有很深佛学修养的,而且见解独到,领悟深刻,并以自己的人生遭际诠释着世间的佛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