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容闳首倡幼童赴美留学为始端,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早期同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每个波峰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一、清末留日概况中国学生正式赴日留学,是从1896年开始的。在这以前,虽有学生赴日,但只是由驻日使馆延请教师学习日语,以培养日文翻译能力为主。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祖庚招募13名学生到日本学习。这13名学生并非清政府计划派遣的,只是因为他们正式进入日本…  相似文献   

2.
清朝末年,留学热潮盛况空前,特别是留学日本更是达到顶峰。而其中又以习法政者居多。随着清末法制改革的展开,这部分留日法政学生也随之回国,并参与其中。他们中许多被委以重任,在法制改革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以往学界对他们在立宪,以及司法改革等领域研究颇多,而对于其在中国近代法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较少涉猎。文章探讨了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其一生走过的革命道路,笔者认为,对他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应当给予足够的评价。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很短的时期内就取得了成功,而中国却拖延了很长一个历史的期。这使得本世纪初叶,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待李大钊踏上日本国土之际,中国的留日学生已经数以万计。按说,当时他去日本留学已不算什么奇事,但他这一段经历对其一生却产生了不平常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大致分为: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全面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四个阶段,其历经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求变的发展过程。在近代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进程中,大学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其通过创新制度功能、创建专门规则、积极与国外文化机构合作等方式促进了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整体来看,来华留学教育虽因近代社会新陈代谢需要而沦为出国教育的陪衬且规模较小,但其为近代中外教育、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兴起的留学生运动,以留日和留法风气鼎盛,蔚为时尚,为全国所瞩目.前者以效法日本明治后富国强兵为特点.后者以“拟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为初衷,其发展横跨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时期,不仅给广大青年带来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曙光,而且也造就了一大批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关于这两次留学热潮的情形及其意义,史学界已早有专论评说,故不宜赘言.但我们应当注意到,叱咤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上,目从留学的闸门打开之后,国人便睁大眼睛一拨拨地走向海外大课堂了。初看,中国留学生是无序地分布于世界;深究,则可发现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早期留美、早期留欧、留日极盛、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而一个个波峰又在留学史的沙滩上留下清晰印痕。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唤醒下,以"求学"为良药,广大学子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留日也蔚为风气,出现了留日学生这一群体.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揭开了近代中国学生留学日本的序幕。经费省,距华近,文字易通晓,国情相近易仿行等有利条件,使留学日本成为清政府一种国策。传统价值观的转变与晚清新政的实施,则是形成留日热潮的根本原因。此外,日本政策方面的影响,从事反清活动的革命党人流亡日本,也都对促使留日热潮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进步知识妇女群体的崛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从萌芽到勃兴乃至持续发展,经历了一段相应的历史时期,与之相联系的因素很多,但就当时的客观社会现实而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所促成.首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意义的女子学校教育在我国的上海等地开始出现,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全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07年,据京师、直隶、奉天等十九省的统计,共有女子专门学堂428所,女学生15498人.此外,在全国各类学校中,还有女学生141000人.这一时期,另有一定数量的女子在留日热潮的推动下,联袂东渡,前往日本留学,掀起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留学日本的热潮中,由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留学生组成的政治群体在社会面临大动荡、大转折的紧要关头迅速崛起,成为一支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长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杰出人物,为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留日学生政治群体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本世纪初,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曾经风行一时的维新思潮已不再属于社会思潮的前列。东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历史是在历次政治思想演变的推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时间、内容两方面界定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简要探析了从"开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五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整体画面,指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两大主题,从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踊跃投考军事学堂,积极应征新军招募,热烈参与军事留学,掀起一股从军热潮。这一现象的发生,对晚清军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清末军队社会成分来源,使晚清军队建设呈现出新的风貌,有力地推动了军事近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对晚清社会结构、传统军事文化观念、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3.
李喜所 《天府新论》2009,(1):138-140
容闳不仅是中国留学教育的奠基人,而且在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历次社会变革中都有重要贡献,但对他的较深入的研究则是近三十年,特别是近年在他的家乡召开的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要进一步推进容闳的研究,一是要增强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看到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达到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统一的重要名人,其研究具有某种永恒意义;二是挖掘新史料,尤其是对容闳早期留美、在上海的活动、参与戊戌变法、晚年及其家庭状况的一些史料要下功夫搜集.  相似文献   

14.
近代留学教育,是贵州近代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05年兴起的留学高潮,展示了贵州知识界、教育界不甘落后,努力学习"新学"以拯救和发展贵州的信心和决心.在清末民初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贵州的留学教育特别是留学生群体,对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促进贵州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杜君 《北方论丛》2002,7(2):30-33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来源于新式学堂、教会学校和国外留学,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工农劳动阶级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知识分子相比较,有其自己的特点.五四以后三十年,中国知识分子基本上经历了三条不同的历史道路.探索现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及其所经历的历史道路,可以清晰地展示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石 《河北学刊》2003,23(6):173-177
近代民族主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它在引介现代国家观念、推动中国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为中国外交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由此催生了中国现代外交理念的萌芽。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占据着无可匹敌的话权霸语地位。作为最具号召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为中国外交提供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现代文本和评判国际政治行为的价值体系;而被近代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历次社会运动,则从实践层面上推动着困境中的中国外交艰难前行。  相似文献   

17.
“忠”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规范。在封建社会里,它具有忠君与爱国双重含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由于其阻碍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曾受到志士仁人猛烈的批判,他们要求重构近代“忠”德,以塑造新型国民。这同样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重视。在民国建立之初,著名的革命家黄兴对此不仅进行理论阐释,而且还作了具体尝试,但实际效果与其动机不尽相符。从而昭示人们:实施传统“忠”德的近代转型任重而道远;而忽视近代“忠”德重构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仅靠革命热情和良好愿望也是难以达到目的的。…  相似文献   

18.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喜所教授等花费多年心血集体完成的《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揭示了近代赴美国留学学生的学习生活 ,以及对祖国的贡献 ,深化了近代中国留学史的研究。该书按照不同历史时期 ,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状况 ,内分七章 ,洋洋 30余万言。通读该书 ,那由 130 0 0多名留美学生用生命写就的历史是那样的真实感人 ;著者在字里行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 ,准确把握从 184 7年容闳赴美留学开始到 194 9年新中国建立这 10 0多年间留美教育的整个发展历程 ,使人们能够从…  相似文献   

19.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20.
杨舒眉 《兰州学刊》2008,(6):112-113,4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中国传统史学在其观念和内容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传统史学中经世致用思潮的再度崛起,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兴起,外国史著编译掀起热潮等三个方面。上述三个方面为传统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最终构成了近代史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