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珊辉 《云梦学刊》2001,22(2):102-104
英语情态语法范畴进入了动词语法范畴的总体系.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是相互交错,自成体系.与其他动词相比,情态动词主要满足语用和语义的需要;其他动词满足语法的需要.所以,分相论述,探讨情态动词所凝结的语用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理论关注的三个古典问题,并概括了他的"语言"观、"语法"观和"语用"观。乔氏的"语用"观可以看作一种关于语言使用的内在主义理论,它和乔氏的内在主义的"语言"观和"语法"观一脉相承。语用内在论和普通语用学的语用外在论在"语言"的内涵、"语境"的所指以及"意义"的描述等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和情态序列的选择倾向是评价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语用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比较国内基于语料库的多项研究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总体高于本族语者,且少数几个情态动词can、will、should和must显著超用,过多使用义务情态序列,过少使用认识情态序列。这类情态动词和情态序列的误用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伦理性、意向性和保守性三方面的影响,有必要在教学中干预和引导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注重思维转换,不仅具备语法准确性,也要达成语用适切性。  相似文献   

4.
在对语用语境因素作了层次划分的基础上,文章试图探讨不同层次的语用语境因素对英语习语本体意义、语用意义和语义特征产生的影响,旨在强调语用语境因素对英语习语意义的制约作用,以增强语言使用者、学习者和英语教师在不同情境中处理英语习语时的语境意识。  相似文献   

5.
胡泽洪 《学术研究》2003,(12):69-71
语言逻辑,就是通过对自然语言的语形、语义与语用分析来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推理的科学;传统逻辑和经典逻辑研究的主要是语形推理或语义推理,语言逻辑研究的则主要是语用推理——所谓语用推理,就是指在推理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因素补充或增加某些省略或缺失的前提才能得出真正的结论的推理。  相似文献   

6.
论交际性语言在课堂语境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澍心 《理论界》2005,(9):132-133
一、课堂语境构建观教师的语言能力归根结底是将教学语言与课堂语境恰当结合的能力。研究教师语言,必须联系课堂语境来考察,必须研究课堂语境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我们以“语境决定语用策略”的语用学观点来探讨教师语言的使用,其依据来自对语境构建理论的假设。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已知的或给定的,强调言语表达者和信息接受者对语境的依赖性,认为言语交际者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语境,语用主体受控于语境。但我们认为,语境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动态生成性。言语交际一方面以基本“给定”的情景语境(如时间、地点)和人们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并指出非语言语境由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用语境组成。通过语境分析 ,阐述了语境在英汉翻译中具有确定词语义值和消除歧义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到L”在把字句中的位置不同,使这种把字句表现为三种句式。能进入“到L”把字句的动词多为完成持续性动词,并与“到L”相互制约,使“到L”在句中显示着因不同的语义指向性而形成的不同的语义特征。“到L”把字句三种格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在表达效果和话语衔接上都显示出特有的语用价值和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9.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05,26(3):119-121
预设是语言学界研究得较多的问题。语义预设通常与逻辑学联系起来,研究语句的真值情况。语用预设通常与说话者、话语、命题及语境联系起来研究,语用预设是那些与语境敏感,而且与发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并且将语义预设包括在内,两者是兼容的,互不抵触的。  相似文献   

10.
胡伟 《殷都学刊》2010,31(3):38-43
对西汉时期的动词从情态的角度进行研究,统计了西汉时期的情态动词,并按意义分成三类:可能类情态动词、意愿类情态动词、应当类情态动词。对每一个情态动词进行描写,整理出了西汉时期情态动词的情态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11.
方晓梅 《理论界》2006,(10):237-238
本文就附加疑问句的传统语法定义与其在实际交流语境中的变化与功能进行探讨,说明英语附加疑问句的语法与语义功能是发展的;极性语调的运用和附加疑问结构形式的变化丰富了英语语言的表达内涵,使交际语境中附加疑问句具有了新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汉语歧义语用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是指一种语言形式的语义模棱两可,有两种或多种意义解释。它虽有阻碍信息交流、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不利一面,但歧义并非总是消极的。在许多特定的语言场合中,人们有意地利用歧义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语用目的,显示出歧义在语言使用中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望文生义、违反对话原则和对语言功能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语言语用失误,而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不同、对社交语境把握不当等则造成了社交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语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喻研究是当代哲学运动中的语言学、解释学、修辞学“三大转向”的一个重要的汇合点。本文在考察了隐喻研究的当代背景特征后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指出并说明了在特定语境中语形是隐喻的载体 ,语义是其本质 ,语用是其生成方式 ,从而给出了一个较为细致全面的隐喻的语境分析 ,并指出了一种朝向语境论的隐喻研究走势。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研究开始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以蔡曙山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却能够站在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在受到当代语言哲学大师塞尔高度赞誉的<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一书中,蔡曙山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量化语用逻辑以及模态语用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与形式公理推理系统及其各自的语义模型,探讨并证明了元逻辑问题.蔡曙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语言逻辑研究的空间,促进了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推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完备的、精密的研究工具.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达到西方现代语用逻辑研究的相同水准,同时也发扬与光大了中国古老的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6.
哲学范式的确立包含着对其规范性基础的辩明,而规范性问题本身却引起了长期争论。康德的规范性转向使此概念自身的意义凸显出来,也为规范性问题的语义转向准备了条件。对于规范性的传统研究往往忽视了隐规范性,并且是在强规范性的意义上展开探讨。对规范性的语义分析表明,规范性首要地体现为一种不可还原的弱规范性。相关的语义分析与内容的规范性密切相关,即必须结合说话者具体的言语行为和心灵状态。这揭示了规范性的语用意蕴和趋向。语用规范性能够为语义规范性奠基并对后者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凸显语言实践的规范性层面,体现出此问题的语用进路独特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话语意义可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并具有很强的语用特征。话语意义所体现的语用特征为:合作性和违反合作性、礼貌性、社会文化性。话语意义仅从语言本身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基于语言,充分利用极具语用特征的语境因素才能获得较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论言语义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义是语言单位在实际言语运用中的意义 ,是语言单位在特定语境中所具有的特定的意义。我们认为把言语义分为语境义、语用义和修辞义是不合理的。在本文中我们把言语义分为具指义 (含具化义和类化义 )、修辞义 (含比喻义、借代义、双关义、反语义、词类活用义等 )、搭配义、会话含义、主题义和联想义六类  相似文献   

19.
语用翻译学是建立在传统翻译学的困境和现代语用学的勃兴之上的。文章以Soldier’s Home原文及其中译文为基础,选取相关书面语料,通过运用语用学研究基本概念——"意义"和"语境",分别从语言的各层次上进行对比分析。藉此阐述语用翻译学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决翻译理论中的诸多矛盾,进而能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义学将多义范畴诠释为由典型义项经家族相似性派生出非典型义项的放射性链状结构,其实质是字面义—隐喻义的标准设想。笔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在跨学科定性研究和语言测试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多义范畴习得与使用的语义—语用模型。该模型包含语义与语用两个层面,前者包括具有非多义性的概念层和多义性的词汇层;后者则包括诸多语用因素。在此框架下,多义范畴的习得与使用包括以下两个过程:(1)概念层中的心理基本概念被具体辖域激活形成词汇层中具有平等地位的语义表征;(2)语用层中的限制因素,如熟悉度、文化、刺激、语频和语境等综合作用于词汇层中各语义表征,最能满足以上一整套限制条件的义项成为突显义而被优先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