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面临困境的原因我国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打破了多年来农业发展迟缓的局面;但近年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又出现了新的徘徊,农副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应比较紧张。广西人口增长快,而农业的增长明显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4年以来农业连年滑坡,粮食减产(1988年比87年减产33亿斤)。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打破了长期停滞徘徊的局面,连年获得增产丰收。1987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粮食年产量从6000亿斤增加到8000亿斤,增长32.8%,许多地方粮食自给有余。我区1983年粮食总产达272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78年增产56亿多斤,平均每年递增4.7%。在这种形势下,有的同志认为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因而不同程度的放松了粮食生产,加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经营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于今天.因此,根据现代化农业的特点、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具体条件,研究我们的农业,是改革我们的农业,促进我们的农业,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当务之急. 本人在美国留学期间,研究了美、加、欧洲共同体、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并结合回国后将近一年的工作实践,就我区的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建设。 一、改变传统观念,认识现代化农业的特点 生产与消费是经济生活中的两项基本活动,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的,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而消费又必须依靠生产.传统农业社会中,处于经济开发的初期,由于生产水平低,消费水平自然也低,人们只能求温饱,因此,“农业”的涵义是“农事的科学和技艺”.强调的是增加生产,特别是增加粮食生产,以达到维系生存的最低消费水平.这时,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清醒地认识我省的农业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的粮棉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8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356.85万吨;棉花总产量达66.59万吨。1984~1987年连续四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超过500公斤。由于成功地进行了农村第一步改革,直接生产者获得了就业自由和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为高涨,以乡镇工业为主体  相似文献   

5.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在改革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7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产量从3亿吨增加到4亿吨,增长32.8%;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计算)从1801亿元增加到3185亿元,增长76.8%,农村社会总产值从2037亿元增加到19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3倍;农村非农业产值达4755亿元,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63元,增长2.5倍,基本上解决了十亿人民的温饱问题。由此可见,这些年农村形势从总体上说是好的。  相似文献   

6.
(一) 我国农业在十年经济改革中经历了两个迥然不同的变化:1979—1984年是飞跃发展的最好时期,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9%,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在全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近9个百分点中,有6—8个百分点来自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就地转移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年均纯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1985一1988年则一反常态,处于徘徊、停滞状态,农业生产严峻的形势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切和严重优虑。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且危害较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一般年份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体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 1/6。而农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因而是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产业,洪涝、干旱、病虫害、风沙、雹灾、低温冻害等均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不利自然条件,是我国农业生产具有较大自然风险的根本原因。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因旱灾受灾面积达1-5亿亩,成灾面积2亿亩,损失粮食200-250亿公斤,受灾人口达200-300万;每年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1.5亿亩,成灾面积1.2亿亩,粮食损失约100亿公…  相似文献   

8.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13亿,如果按人均年占有粮食400公斤的低水平计算,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000—5200亿公斤.《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也确定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1万亿斤.从目前的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是显而易见的.要使我国粮食开发达到或超越这一目标,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分析粮食开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立足实际制定相应对策,引导粮食生产再上新的台阶.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如下十大现实问题,困扰着我国粮食的生产和开发,为我国的粮食开发事业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9.
粮食上台阶是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逼着我们千方百计把粮食生产促上台阶。本世纪末宁夏人口将达550万,若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则需22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25公斤,则需23.5亿公斤。小康生活水平在食物构成及营养水平上的标志为人均每日食物含有热量2500大卡左右、蛋白质70克左右(其中动物性蛋白质15克左右)。要达到这个水平,人均占有粮食必须在400公斤以上,否则只能是温饱水平。目标是明确的,问题在于如何去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众所熟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初始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巨大成功,曾使我国农村改革一度亢进,不仅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然而,自1984年以来,农业陷入了徘徊之中.1984年就已经达到的人均年占有粮食400公斤的水平,经过8年的发展,并不见增加多少.与此同时,理论界的研究重心向国有企业两权分离、承包租赁、分配不公、通货膨胀、双轨制、市场取向、外向型经济以及股份制等此伏彼起的“热点”倾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虽然也有“高度重视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双层经营”以及“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号召与研究,并且不乏真知灼见,但在实践中,却并未使农村的形势得到新的振奋.  相似文献   

11.
前言     
江苏省是我国的重要农区之一,粮食和棉花又是江苏省农业生产中的两大优势,它们的产量在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建国以来,江苏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本上都是稳步发展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4年粮食的总产量达到3356.85万吨,人均产量达到547.5公斤,棉花的总产量达到66.59万吨,都创了历史的最好水平。可是,以后几年却出现了徘徊局面。粮食1985年总产量下降到3124.7万吨,人均产量  相似文献   

12.
继1984年粮食获得创纪录丰收以后,1985年我国粮食生产情况却出现了逆转,总产量比1984年减少280亿公斤。减产的主要原因有三: (1)自然因素。1985年,不利的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据测算,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约为50~100亿公斤。 (2)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表现为粮食生产投入下降,播种面积减少,耕作粗放。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低于生产其他经济作物。据统计,1984年四川省粮食每亩平均纯收入为22.95元,而经济作物每亩平均纯收入为83.41元,种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发展的思考□栾亦波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90年全省粮食总产首次登上200亿公斤台阶,1994年突破250亿公斤大关;1996年猛增到304.65亿公斤,居全国第五位。为了确保...  相似文献   

14.
一、农业大省必须牢固树立多产粮食,多做贡献的思想众所周知,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品,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其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问题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供求大体平衡。但从长远看,我国农业既面临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巨大需求压力,又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严重制约。1978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净减少近7千万亩,而人口则增加了2.3亿.人均占有耕地由1.55亩…  相似文献   

15.
<正> 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连续徘徊,以越来越清晰的发展走势向我们显示:当前的农业投入水平,已无法保证农业生产正常增长的需要.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和运行取向的趋利化、非农化,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严峻的现实在一再警醒人们:重构我国农业资金的运行战略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一、现状剖析:理清创汇农业与粮食生产的现实关系闽南三角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既是粮食高产区,又是经济作物主产区。1984年被列为经济开放区以后,创汇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到1988年,该区农村提供出口货源总值达11亿元,占全省的47.4%,大大高于其人口、耕地及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省的份额;创汇农业占外贸收购总值的比重约为55%,也高于全省平均34.1%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疆,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重要省份。该省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出“加速建设农业强省”,到本世纪末和2010年粮食总产要在“八五”末期的水平上分别增加75亿公斤和250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新增粮食产量的15%和25%。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运用持续发展理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设农业,强省的根本途径。一从持续发展的定义分析,满足人类当前和永远的需求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出发点。解决温饱是首要的生存需求,这自然离不开农业,农业的持续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1981年冬,酃县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使老区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135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6094万元,比1980年增长1786万元,增长41.45%,人均国民收入达879元,比1981年增长2.7倍,粮食总产量1990年达91651吨,比81年增加19000吨,亩产量增加近100公斤,人平口粮接近400公斤,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几个重大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除存在一般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外,还存在着自己特有的许多发展问题。本文仅就中国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几个重大发展问题作一些论述。一、关于粮食供求和平衡问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用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1.6亿吨增加到1993年的4.6亿吨,提高了1.8倍。人均占有量由1952年的285公斤,提高到1993年的385公斤,人均净增IOO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的36O公斤高出了25公斤。但是,我国粮食的生产和供给的前景不允…  相似文献   

20.
解放三十一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河北省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980年农业总产值达87.25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2.5倍;粮食总产达304.5亿斤,比1949年增长了2.24倍,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改善,林、牧、副、渔各业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也应看到河北省农业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农业生产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就农业结构方面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业和林牧渔业比例不合理。由于长期的左的错误指导,忽视林业、牧业、渔业,造成全省农林牧副渔各业比例不合理,林牧渔业比重过小。从产值构成和变化上看,以农业总产值为100,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比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