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主导分析工具,结合社会交换理论、独特性需求理论和刺激寻求理论,构建虚拟顾客共同创造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曾参加虚拟共同创造项目的顾客,获得347份有效样本,使用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名声期望、获取专长期望、独特性产品需求和刺激性体验需求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虚拟顾客共同创造态度。虚拟顾客共同创造态度、合作关系感知和虚拟顾客共同创造自我效能对虚拟顾客共同创造意向有显著影响。虚拟顾客共同创造意向、合作关系感知和虚拟共同创造自我效能促进顾客虚拟共同创造行为。  相似文献   

2.
“隐私悖论”现象及其解释正成为正确认知在线用户真实隐私态度的障碍,厘清隐私态度和行为的真实关系有利于在线平台准确解读用户隐私需求,确保大数据企业的长远稳健发展。本文基于态度元认知理论,采用E R P s技术,研究引入权限敏感度、形象一致性和授权透明分别作为态度确定性、重要性的实验刺激变量,探讨用户真实隐私态度与即时披露行为的关系及内在认知机制。结果发现:权限敏感度通过中心路径负向影响用户隐私披露行为。形象一致性、授权透明度则通过边缘路径正向影响用户隐私披露行为。认知风格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场依存个体比场独立个体更愿意披露隐私;与场独立个体相比,场依存个体在权限敏感度中的认知资源较多,诱发的P2成分更大;且场依存个体在形象不一致比形象一致时认知冲突更大,导致较大的N4成分;相比中心线索,边缘线索会产生更多注意力资源,进而对N1成分的影响显著。本研究厘清了隐私态度与隐私行为的真实关系,为“隐私悖论”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可使企业深刻洞察在线用户真实隐私态度与反应,对于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及改善其在线体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彧彧  谢天立 《管理学报》2013,(8):1155-1161
选取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心理控制源和企业文化3个因素作为影响企业员工伦理决策的关键因素,探寻它们对伦理决策过程的具体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对伦理判断和伦理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控制源对伦理决策的3个阶段都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弹性维度对伦理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威胁的概念来预测顾客抱怨的原因和抱怨的行为意向。首先,本文在回顾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顾客抱怨当前研究状况总结与归纳,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为了改善这些不足,本文结合相应的自我概念,从理论上深层次地分析了顾客抱怨产生的原因,解释了顾客抱怨意向的选择,并围绕顾客抱怨产生的原因与行为意向,提出一个概念模型,即基于顾客自我威胁认知的抱怨选择模型。紧接着,本文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与讨论,得出了一些关于顾客服务感知与抱怨预测的有益启示。文章的最后,指出本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整合定价和分离定价是目前在线交易中普遍使用的定价策略。以224个大学本科生被试,将实验情景控制为回忆驱动和刺激驱动两种信息感知模式,通过两个2×2情景实验,探讨在不同的信息感知模式下,面对整合定价和分离定价两种不同的价格表述框架时,认知需要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感知和购买意向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回忆驱动下,高认知需要的消费者在整合定价时比分离定价时对产品有更高的价值感知和购买意向,而低认知需要的消费者在两种定价策略下没有显著差异;在刺激驱动下,高认知需要的消费者在分离定价时比整合定价时对产品有更高的价值感知和购买意向,低认知需要消费者则正好相反。该结论对营销管理具有现实意义,营销者可根据广告媒介和目标顾客的不同来选择整合定价和分离定价。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猛,网民数量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网游玩家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而产生心理依赖的成瘾症状.目前对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指标和测量工具都存在较大争议,缺乏网络成瘾界定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在以往多种量表的基础上,采用事件相关脑电位方法,采用成瘾Stroop实验范式,找到了可以区分网络游戏成瘾者和正常网络使用者的客观电生理指标,验证了这个分类.通过对这群已经被验证了的两组被试的问卷测量,形成了"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并依据测量结果,给出了推断被试是否成瘾的总分分界值.然后,采用重测信度方法,验证了量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用测量预留的成瘾被试,验证了"网络游戏成瘾量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顾客重复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顾客重复购买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关键取决于构成模型的主要因素是否全面以及所确定的测量时间是否合理,而当前有代表性的以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转移成本三个因素建立起来的重复购买意向模型却存在着缺陷。为此,本文在明确界定测量时间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购后冲突、顾客满意、转移成本、重购意向、感知价值和情景期望等主要因素构成的重购行为模型,并通过耐用品(手机)和劳务(在外餐)这两类产品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顾客满意、购后冲突对重购意向具有显著影响;情景期望的多样性对在外餐的重购行为有明显负影响,但在手机购买中未通过检验;与此相反,感知价值对手机的重购行为有明显正影响,但在外餐中却未通过检验。这些结果既说明重购行为模型应被视为更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基本定量分析框架,又说明可能要根据产品购买特点的不同对模型做出适当修正。论文最后对这些实证结果的营销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影响搜索引擎营销效果的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从消费者的搜索行为入手,对可能产生的搜索结果、屏幕关注度分布和点击行为等展开分析,分析了影响搜索引擎营销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控制和改变这些要素对营销效果的影响.这些要素包括:关键词所反映的搜索动机、信息项出现的位置、前后项关系、以及搜索动机与营销诉求的关联性等.文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模拟用户浏览搜索引擎页面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移动商务消费者信任的发展是一个随时间演变的动态过程,对这一动态过程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比较缺乏.以移动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拓展的效价理论、自我感知理论和信息系统期望确认理论,构建三阶段消费者信任动态演变模型,分析消费者使用前的决策行为的形成机制、使用行为的反馈作用机制和使用后的评价机制.通过实验方法收集163个有效的纵向样本数据,采用SPSS和PLS-Graph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信任对消费者的使用行为有直接和间接的显著影响,使用行为对使用后的用户认知或心理因素有正向的反馈作用,用户的评价显著影响满意,满意促使用户信任水平的提高,新的信任水平进一步对用户未来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信任的变化构成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解释了信任动态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正>剧场政治,顾名思义,指的是特定场合的政治表演。近年来,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的"亲民活动"屡见报端,官员坐地铁、挤公交、扫马路、参加环卫体验日活动等行为为公众所熟知,这些现象被称为"官员秀"。当前,对"官员秀"的关注和探讨主要集中于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怎么秀、秀什么"的技术指导层面,本文试图运用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剧场政治理论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和模式,丰富对"官员秀"实践要求的理性认知,期望能为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1.
家族企业传承是一个由现任领导者(一代)向继任领导者(二代)过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二代获得对其作为领导者的认可是保证传承顺利的关键。本研究在身份理论的基础上,选择6个家族企业传承案例,通过纵向分析探讨了代际双方如何通过代际互动构建二代被认可的领导身份。研究发现:(1)代际双方对二代领导身份认知呈现出“价值观—性格特质—能力”的逐层推进。(2)身份认知表现为根据领导身份构建行为及其主观和客观结果进行再认知的循环反馈过程。(3)传承过程伴随着身份认知的动态演化:一代和二代调整认知和角色期望形成对二代身份认知的一致有助于传承顺利进行;相反,身份认知偏见将导致传承过程缺少“身份认知—身份构建行为”循环反馈,阻碍传承。本研究贡献在于引入双主体分析视角,指出了代际之间领导身份期望和身份认知这两个关键因素在传承中的作用,解释了身份认知演化影响家族企业传承和领导身份构建的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正义与非正义暴力电影片段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启动状况,以便对青少年攻击性的研究和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首先用BPAQ问卷筛选出高低外显攻击性的被试,再以正义和非正义暴力电影片段作为启动刺激,以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研究正义和非正义暴力电影片段对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电影片段对被试都启动了内隐攻击性。电影片段类型*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电影片段类型*攻击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影视作品中含有的暴力内容、血腥打斗和残杀场面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认知、敌意情感和攻击性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片断设计的基本原则 发自内心的思想认识,源于学习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情感体验,是情感体验下的思想内化的结果,是产生社会规范化行为的原动力。因此,片断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若干个独立的或相联系的情景、情境中,提炼问题指向,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考的自主性和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产生相应的真情实感,形成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欲望和冲动,促进形成个性化的思想情感。基于这一目标,片断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4.
张凯 《管理科学》2020,23(3):24-40
当前,有关基于消费者购买历史信息的价格歧视策略(BBPD)的研究普遍隐含着一个假设:消费者不具有学习性,即在两期动态模型中,消费者在购买前和购买后获得的基本效用保持不变,消费者并没有从消费中改变产品的基本效用.显然,该假设与消费者具有不同用户体验的现实不相符.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双寡头企业的三期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假设消费者具有不同的用户体验,研究消费者在三期模型中的留下和转移行为,对比BBPD和UP(统一定价)两种定价策略之间的差异,探讨企业最优定价策略的战略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企业总是对重复购买消费者制定高价,而对新消费者制定低价;与UP相比,BBPD导致更多的消费者在第二期和第三期转移,增加企业的第一期期望利润,并降低社会福利;当两个企业都能自主选择BBPD和UP时,(BBPD,BBPD)是纳什均衡解,两个企业都获得较少的第一期期望利润,即出现“囚徒困境”结果.  相似文献   

15.
《领导文萃》2012,(16):142
坐落于青岛市区以东黄海之滨的崂山风景名胜区,"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山海相连,雄奇壮阔,灵秀幽清,被称为"海上名山第一"。崂山的主峰叫"巨峰",俗称"崂顶",海拔1133米,山峰连绵起伏,耸立挺拔,是我国万里海岸线上的第一峰。崂山山势以巨峰为中心,向五个方向呈放射状延伸。大自然鬼斧神工造  相似文献   

16.
用户设计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创新性产品设计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以欧美消费者为样本的现有研究发现,用户设计的产品要比传统的公司内部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更受顾客青睐,但对于"用户设计效应"的跨文化普适性却少有探讨。本研究检验了自我建构的文化导向变量对于消费者用户设计产品偏好的影响,并揭示了这一影响的作用机理与边界条件。多国二手数据分析、跨文化调研、消费者实验等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我建构对用户设计产品偏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与依赖自我的消费者相比,独立自我的消费者更加偏好用户设计的产品,并且自主需要是自我建构对用户设计产品偏好影响的中介变量,而产品复杂性则是自我建构与用户设计产品偏好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17.
李欣然 《经理人》2014,(10):38-43
正对于腾讯而言,"移动社交帝国"的构建并不止于简单的人与人沟通,而是要利用移动社交所产生的用户聚集效应和用户黏性,聚合起包括移动支付、个人金融、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的移动生态圈,并用支付链条连接线上线下形成O2O生态闭环。伴随着社交图谱的完整建立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渗透,社交化与移动化已经成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PC的位置逐渐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所取代,移动社交的用户数也呈现了爆炸增长的态势。易观智库的数据显  相似文献   

18.
周军杰 《管理评论》2015,(2):55-66,110
中老年群体正在成为虚拟社区知识贡献的新主体,但不同群体在虚拟社区内的知识贡献行为究竟有何差异目前尚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本文设计了关于环境对虚拟社区知识贡献影响的假设模型,使用不同群体的数据对假设进行了验证。分析并解释了年轻人与年长者在机制上的差异,发现线上互动、线下互动作为环境,对知识贡献的影响机制不同;分析了不同群组构念均值得分的差异,发现年轻人在期望收益及自我效能上要强于年长者,但知识贡献差异不显著,说明年长者热心于知识贡献行为,且他们对收益的预期低于年轻人,这对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本文比较了虚拟社区内不同用户群体行为的差异,有助于丰富在线知识管理的对比研究,为虚拟社区用户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调整焦点对突破式创新产品购买决策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突破式创新及其引发的标准竞争已成为左右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面对突破式创新产品以及标准竞争,不同调整焦点类型的消费者所表现的购买行为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在对调整焦点量表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将被试消费者划分为促进焦点和预防焦点两种类型,在标准竞争和标准统一两种背景条件下,分别对这两组消费者的突破式创新产品购买选择进行差异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消费者的调整焦点类型对突破式创新产品的购买决策产生显著性影响,并且标准竞争对这一影响过程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该结论将为置身于标准竞争中的中国企业制定有效营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对Hyatt等实验研究思路进行改进的基础上,采用五阶段单因素被试间可控模拟实验的方法,以45名自由招募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乘法运算为实验工作任务,研究当雇员拥有相对不完全的个人工作能力认知时,由此引发的过度自信对雇员工资契约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个人能力认知不完全的参与者比对个人能力认知相对完全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对其个人的绝对工作能力过度自信,因而更倾向于选择与其实际能力不相符合的绩效工资契约,从而得到较低的收益。在考虑工资契约更换成本的前提下,初始阶段对个人能力认知程度不同的个体间的契约更换行为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对个人能力认知不完全的个体比对个人能力认知相对完全的个体更有可能将绩效工资契约更换为固定工资契约。研究结果对雇主降低雇佣成本和雇员工资契约选择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