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然生态美是自然生态本身呈现的整体样态之美,内含有多维度的价值。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此生存境遇下,对自然生态美价值的阐释有助于改变传统美学对自然认知的偏颇,同时也说明生态文明时代新的美学观念的生成。自然生态美是衡量自然生态健康与否的一把重要的生命标尺,而其本身内含的和谐共生价值更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自然大法。自然生态美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怡情悦性的审美价值外,更具传统自然美学所不具有的精神生态价值。自然生态美作为当代意义上的自然美,彰显了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维护自然尊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美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广南地母文化是一种活态的具有浓厚稻作文明色彩的传统文化,它依托着当地特有的自然生态地域条件和多种传统民族文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融合于耕作生产生活、地母崇拜、孝亲传统之中。它以一种原初特性的文化生态的整体形态承载着先民对土地的情感,作为体悟自然与稻作记忆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其生态审美精神实质方面蕴含着敬畏生命、生命意识、深层生态理念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所指涉的对象或客体是由人类、社会、环境、自然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意味着人类—环境—自然三者相互关系中自然界的本源性和优先性,而其中的"文明"则意指人对社会—环境—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观念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价值关系的实践建构。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包含着不可或缺且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对生态系统及其运动的自在的和必然的规律的观念把握,对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社会建构,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新型价值关系的实践解读。  相似文献   

4.
薛富兴 《社会科学》2007,(10):123-133
《月令》是了解中华民族独特生存理念、方式的经典文本。它是战国礼家精构的一份理想的国家政治大纲、个体人生规划书,是对中华农耕民族现实生活基本内容的体系化描述,有着严密的时空结构。人类一切文化行为均当严格遵循自然四时节律而行乃其核心理念。《月令》表现出的自然政治观念充分体现出中华农耕民族依天立人的人生理念和生存方式,其理想化的生态保护观念值得当代社会借鉴。  相似文献   

5.
代迅  王劲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55-164+282
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农耕文明,导致中国先民对山水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敬畏,其中包含着对现代生态文明富于启迪的风景美学思想,中国古代山水画则是风景审美的重要呈现方式。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研究,不仅是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的产物,而且是现当代西方美学与中国古代风景美学对话的产物。西方美学的科学主义传统有时造成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风景美学的误读,自然审美伦理化并非中国风景美学观念独有,也同样存在于在西方美学之中。中国先民融入山水之中,把欣赏自然之情转化为热爱自然之德,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对自然的谦卑。中国古代山水画描绘的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川,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局限于目力所及的世界一隅,而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烦扰喧嚣的和平宁静与理想梦幻之地,蕴涵着意趣高古的原始自然对于生命与心灵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土地的作用入手探讨农村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认为土地不仅是各类自然资源的条件,而且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的终极条件,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良好的、有尊严的和有意义的人类生活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一种以改变城乡关系为基础的生态文明观,强调必须用关系性思维来思考,把生态文明视为关于家庭环境、居住环境以及文明的居住者之间的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7.
近万年的生活锤炼,形成了我国以农为本、渔樵为辅、伴随着读书明理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传统农耕文化就是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像基因一样,根深蒂固在国人心中.新农耕文化的阐发,离不开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农耕文化大概有四个要素:尊重土地、尊重环境、现代生产生活观念和文化传承.新农耕文化是大趋势,对其进行的建设方法主要有:建设新农耕文化示范区、整治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这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唐长安城自然条件适宜、空间布局宽松,具备进行农业耕作活动的必要条件,种种史料记载也充分表明,唐长安城中存在着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农业耕作活动,因此唐长安城不仅是一座政治性质和工商性质的城市,也是一座农耕性质的城市。唐长安城是农耕性质城市的事实,表明唐长安城的建设规模大大超过实际需要,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也表明了唐长安城始建者隋文帝杨坚的好大喜功。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农耕文化是先人的智慧和结晶,也是先人的伟大创造。哈尼/阿卡①农耕文化是在原始采集、狩猎、游牧、游耕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这些独特的农耕文化,在世界农耕文明的史册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的农耕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会成为后世的文化遗产。东南亚是梯田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而哈尼/阿卡先民是梯田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云南与中南半岛哈尼/阿卡人从原始采集到梯田农耕文化的创造、利用和发展历程,同时揭示哈尼/阿卡人梯田农耕文化管理系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美学视野中的生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与世界(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整体关系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不再是工业时代之前那个与世界相融合一、共生共荣的生命存在体———世界在人之外,人也处于世界之外或之上。世界在人之外,人于是成为与世界相对的行动主体;人处于世界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涉及的对象主体是人与自然,建设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人对自然生态的消耗力与自然生态的养育力以及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力与自然生态修复力之间的关系。我国现阶段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理念;加强生态资源的科学规划和使用,实现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吴怀仁 《江淮论坛》2011,(5):164-169
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关键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解决人类的生态危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小说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门类,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主要突出人与自然的齐同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亲和态度,强调人的本质还原、自然的返魅、生命的归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凝结了创作主体浓厚的生态亲和意识,剖析了人类自身的悲剧,突出了鲜明的生态保护回归主题,多角度塑造了具有自然人性和生态人格的新形象,深思了人类回归自然家园、实现自我救赎梦想的诸多可能。文章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自然回归想象从文化渊源、土地回归想象、家园回归想象和童年回归想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诗意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书写已经被挤入了边缘,象征着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城市文化形态已然成为主流。而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迁移,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的交锋与冲突,给中国乡土小说的书写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我们在描述一个文明沉落的时候,我们可能去寻找一种精神的慰藉,但是我们却不能去掩盖它的历史滞后性;相反,另一种文明带来的历史进步却不能遮蔽它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戕害。许多作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巨大诱惑;另一方面又是对农耕文明美德的深刻眷恋。怎样选择价值取向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的文学评论家们又过多地关注了小说形式层面的描写,而忽略了作为在几种文明冲击下的人的复杂心理状态,亦更加忽略了对几种文明形态相互撞击后果的价值评判,以及它们在历史和人类进步中的作用的哲学批判。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秦兴仲 《齐鲁学刊》2008,4(3):83-86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人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着对立、冲突与不和谐。要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走出困境,必须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实现人文生态平衡,此外,人类还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大力弘扬自然道德,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牢固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建立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传统文化精神是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山水田园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稻作农耕生活,形成了布依人独具个性的稻作农耕文明,这种具有明显山水精神和田园韵味的农耕文明,又使其文化内容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礼敬和对人的尊重。布依族传统文化重点体现在天人合一的交响、人神亲和的乐章、山与水的协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人对自然的“伦理性”关系不同于探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 ,这涉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自然”的观念 ,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把握这种“伦理性”关系。只有把自然理解为“活的”存在 ,依据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 ,在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建构这种“伦理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人对自然的“生命价值”的创造 ,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态度。  相似文献   

17.
王嘉川 《学术研究》2007,(12):101-105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既表现出暖湿联姻、干冷相配的特色,同时也表现出暖湿与干冷交替出现的波动式变化过程。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对不同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天时地利、冷暖干湿的自然气候因素,已经限定了人类本能和自我创造的先决条件。人类在创造文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正确而充分地认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伟大任务。  相似文献   

18.
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新疆和田地区,气候干旱,昆仑山冰雪融化的水流,灌注大地,形成适于人类生息的绿洲环境。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傍水聚居的人群,建立了大小不同的城邦,而后皆相继统一于闻名中外的古于阗国。于阗绿洲区域经过人类的开发,在丝绸之路上曾兴盛一时,但由于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环境不断恶化,大片土地沦入瀚海。干旱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一经破坏,很难恢复如前,一座座在沙漠掩埋下的古城废墟,触目惊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通过  相似文献   

19.
反思工业文明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唤起人对自然的具有诗性的乡愁意蕴的人文情怀,在价值理念上超越对自然在满足人的自然生命意义上的纯粹物质功利的工具价值运思,从人文价值意义上彰显人与自然之间趋于真善美圣的价值诉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在荒芜的土地上撒下绿色的种子,更要在人类心灵中播种这种绿色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迄今所知的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历史形态,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社会生产虽然获得空前发展,但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深刻危机。生态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其出现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为了建设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实现根本的观念变革;其次,需要抓住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问题,如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针和政策;再次,要在全社会树立和普及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制观念和伦理规范。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持正确态度,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消极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