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志菲 《山西老年》2012,(11):28-29
博学、魅力、恬淡、低调……这几个词汇都可用来描述杨绛和钱钟书伉俪的公众印象。钱钟书在世的时候,报刊和电视等媒体上几乎不见他的踪影,甚至一些学术活动他都不参加。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也如出一辙,只忙她份内的事,坚守她和钱钟书的文字世界。杨绛的作品曾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老人百岁华诞即将到来之时称她为“国家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取譬真是独具特色:比喻双方大开大阖,新奇得令人叫绝;多喻体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刚柔相间的心理讽刺,更是慑人心魄、发人深省,乃比喻之灵魂.钱钟书的比喻,堪称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I.A.理查兹是一位在中华民族留下深刻记忆的英国友好人士。从1927年到1979年,他六次来华访问和工作,共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令人称道的是,从来没有与他有相同地位的西方学者像他那样如此频繁、如此长久地造访中国。第二次中国之行时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不但直接影响了诸如钱钟书、吴富恒,间接影响了王佐良和李赋宁这样的专家学者。正是这些同理查兹有着直接或间接师生关系、学贯中西的学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他对中国学界的影响,特别是对钱钟书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  相似文献   

4.
韦三玉 《社区》2013,(2):15-15
钱钟书年轻时饱读诗书。聪慧过人,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颇有些自负,甚至恃才放旷。他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经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逃名”的文化内涵刘玉凯同钱钟书的学问、贡献相比,他的文名尚不能说十分相称,但钱先生“逃名如逃役”已成文坛佳话。比如在众多作家在世时便出版自己的“全集”、“文集”时,他却至今反对出版自己旧作,怀有“壮悔滋深,深藏为幸”的心思。在学会多如牛毛,真...  相似文献   

6.
分析钱钟书小说的题旨、选材、艺术旨趣、为文风格等,探讨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心态,发现钱钟书的小说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人性批判精神"反知识分子"的外在表象只是他崇尚真学术、维护学术尊严的反向反应;他不"炫学"却自具过人睿智与不羁才情;他的为文风格并不等同于他的为人作风,他的人生哲学不是悲观主义而是建筑在悲观主义基础上的深沉的乐观主义.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纠错     
苏洁 《老友》2015,(2):9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自小就爱看书,尤其是《西游记》,不知看过多少遍。他的记忆力非常强,读书过目不忘,乃至任人从《西游记》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诵出来。20世纪50年代,钱钟书被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参与翻译《毛泽东选集》工作。一次,在翻译中,钱钟书发现《毛选》中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进庞然大物牛魔王肚里去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一出世,便由他伯父抱去抚养。伯父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很疼爱钟书。钟书4岁的时候,伯父开始教他识字,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都把钟书带在身边。  相似文献   

9.
人格探察与幽默品格──钱钟书的幽默艺术舒象宝文化批判是现代小说作家创作的重要命题。钱钟书以哲人智者的学养渗沥其小说本文之中,以人格探察的方法剖视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从而在现代小说作家群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不仅如此,他还以幽默的生存哲学探讨人的生存境状的...  相似文献   

10.
"化境"背后:钱钟书的文本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钟书在讨论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是观察家角度,他提出“化境”的本意并不在于为翻译行为设定唯一正确的标准;他认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可以分离,翻译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起着重要作用。从钱钟书暗喻的文本价值论来看,可以推断出他对文本竞争和语言竞争的提倡。  相似文献   

11.
周远斌 《社区》2008,(29):8-9
钱钟书虽然学贯中西,但在治学上他所钟情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路径,《管锥编》最能体现这一点。中国古代治学重随时心得,故各种形式的治学札记盛行;但随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写读书札记的这一传统治学模式淡出了,渐代之以格式化著述。《管锥编》是钱钟书读书心得之结集,仍以札记体成书,显然没有迎合时代性著述风气,而是选择了传统的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蒋骁飞 《社区》2011,(14):20-20
钱钟书年轻时就饱读诗书,而且聪慧过人。被时人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颇有些自负,甚至恃才放旷,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小说对新文学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史上不乏兼有学者和作家美誉的天才,如鲁迅、胡适、郭沫若、茅盾、闻一多、沈从文、钱钟书等,他们对中国文化都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多年来,文化界对其中有些人的研究尚不充分(忽视、贬低、拔高),如钱钟书,大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他未予以应有的重视。本文拟就他的小说来探讨钱钟书对中国新文学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善联想、重联系是钱钟书治学的特点。钱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在学术上的辉煌成就是与他深谙和擅长辩证法分不开的。务实、求同、思变是钱的作风,也是“中国辩证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和林语堂,同为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家.在学者类散文方面,钱钟书的散文犀利而急切,林语堂的散文温和而闲适,两者辉映成趣,堪称现代散文文坛上一对耀眼的双子星座.林语堂的行文轻松闲适,没有钱钟书散文冠冕堂皇和锋芒毕露,钱钟书散文的深邃与辛辣,源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钱钟书对中外典籍的评述及其作品中抽绎出有关他创造幽默喜剧笑的论述,并从幽默的喜剧笑发生的个体性特征及其产主的根源、喜剧性笑理及创造喜剧笑的机制及技法等三方面考察了钱钟书创造的繁的喜剧奖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大师的幽默     
梁惠娣 《老友》2013,(4):14-14
作家钱钟书的幽默是出了名的。那时大陆18家省级电视台拟拍一部大型系列电视片《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第一批36人入录,钱钟书自然名列其中。但是任凭电视台磨破嘴皮,他硬是婉言谢绝。  相似文献   

18.
细读法是新批评的一种主要批评方法,它着重于对具体的文学作品作细腻的解读。钱钟书说,他有兴趣的也主要是“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显而易见,在批评的微观性和具体性上,新批评的细读法与钱钟书的微观批评是比较接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钱钟书的微观批评也可以说是一种细读式的批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钱钟书的微观批评与新  相似文献   

19.
本人向来钦佩钟书先生,但对二十世纪以来"钱学者"的立论不敢苟同,因为一方面违背了钱钟书本人的意愿,二是对钱钟书的定位超过了他的实际贡献.从而认为应该替钱钟书"卸装".  相似文献   

20.
张小平 《社区》2011,(32):21-21
1956年,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他都非常热忱、认真。有一次,《文艺副刊》发表了杨绛的作品,到发稿费时萧乾才得知,杨绛已随丈夫钱钟书去英国深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