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虚是商代盘庚至纣王期间的都城,位于今之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五里的小屯村,这几乎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笔者认为,尚有许多疑点,有必要重作辨析。一、“洹水南”并不能确指为小屯盘庚所迁之殷究竟在何地,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并不明确。《史记·项羽本纪》载: 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汗水上,大破之。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史记·宋微子世家》又言:  相似文献   

2.
说“殷”     
商代盘庚迁都洹水之后,改国都为殷,后人由此习惯称商为殷,或二者兼言之,称为殷商。解开此字的形义之谜,对研究殷商一个方面的社会心态是极有帮助的。殷,在甲骨文中写作(?),金文中作(?)诸形。《说文》:“殷,作乐之盛称殷,从(?)从殳。易曰:殷荐之上帝。”段注:“乐者乐其自成,故从殷;殳者  相似文献   

3.
帝辛后期迁都朝歌殷墟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庚迁殷以后商代都城基本稳定,地望比较清楚,从讨论的情况看,大致有下面三种意见: 1.以《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为依据,,结合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其他考古材料,肯定安阳小屯是商代盘庚迁殷至帝辛灭亡的国都。  相似文献   

4.
释“畜民”     
“畜民”一词,依俞樾的看法,应出自《尚书·盘庚上》。“畜民”做何解,各家理解不一,现在谈谈我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郭沫若同志说:《盘庚篇》“是盘庚将要迁于殷的时候向民众的告诫,里面说‘奉畜汝众',‘汝共作我畜民’,可见这些人的身份和牲畜一样。”  相似文献   

5.
殷墟即商丘     
殷墟并不是殷人的废墟,如《新华字典》所解释的那样:“有人住过而现在已经荒废的地方:废墟、殷墟。”(“墟”字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与此基本相同。)“墟”字古书多作“虛”,它是集镇。我国南方各省至今还把集市叫作墟场,把赶集叫作赶墟。 “殷墟”一词,最先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这个殷虚,《史记集解》说它是“故殷都”,“故”即“从前”,并没有“废墟”的意思。 古代“虚”、“丘”一义。《说文解字》说:“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  相似文献   

6.
一、对甲骨文“卯”字的诸种解释在甲骨文字未发现以前,人们对“卯”字本义的解释多从许慎于《说文》之说解,认为“卯”就是“冒”,是“二月万物冒地而出”之“冒”。其字形“象开门之形”(见《说文》冒字说)。唯朱骏声稍有异议,朱氏在其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云:“卯,两扉开也,从二户,象开门之形,门从二户相向。”而古文“卯,从二户相背”,且“象柴门桑门。”这便是古人对“卯”的本义的解释。其后,人们便将其引入一切重要字书之中,从来没有人对之加以怀疑。自从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因其“卯”之形体与小篆稍有差异,因而引…  相似文献   

7.
一、汉字顺序旧习的形成根据大量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与殷墟甲骨卜辞,以及《尚书·多士》所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证明《尚书·商书》中的《盘庚》上、中、下三篇,叙述商王盘庚迁殷事迹,确出自当时史臣之笔。又结合殷契卜辞与商周青铜器铭文内容,证实我国在公元前的十余世纪,即距今三千余年前,早已造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汉字。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文字结合实用,汉字字体也几经改革。由先秦的各体篆文——古代文字,演变为汉隶成熟以后的各种今体文字。但汉字的先后排列顺序,一直保持着自上而下,自右行起至左行的习惯。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拼音文字,从左到右横写的方法不同。而左起横写,对读者与书写者来说,确较方便。何以汉字顺序成为直行右起?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郭沫若在其所著《殷契粹编》中,所收第114片甲骨,凡有横划之字均缺刻横划。此乃未曾刻竟的一片甲骨。由此可以推知殷人锲刻卜辞的方法,是执刀锋刃向内,逆入直下,取其省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巫觋之兴,世远源长,莫详其始矣。《甲骨文编》卷五:著录“巫”字、凡十六字。《古籀汇编》五上:著录“巫”字、凡三字。末注〈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说:“《说文解字》:巫,古文作(?),此从冂象巫在神帐中而两手奉玉以事神。许君谓从巫象两袖舞形,巫与舞形初不类矣。〈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按:巫,专训女巫。又本部“觋”下曰:“觋,能齐肃事神明者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后世男女皆作巫,罕有识觋者。其与工同意者,工尚巧  相似文献   

9.
商代后期的都城“殷”,也称“北蒙”,从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到这里,到纣,曾长期是殷王朝的国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迁都。”这里,曾经是一个繁盛的都市,人口集中,手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刘仲华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民族识别产生很早,夏商时期就已有民族区分的观念和称谓,如《竹书纪年》、《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夷”、“西戎”、“蛮”、“狄”的记载。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也有同样的字眼,而且已具有族称...  相似文献   

11.
在甲骨文中,后是司字的反写,即后司是一字,皆读si,周因於殷文才分为二字,后才读同后音,即《说文》所云:“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这是周以后才具有的后字的字音、字义,即后字的“今音”、“今义”。  相似文献   

12.
古代表示“军队”这一概念的汉字,常见者有自、师、军。在殷甲骨文中均假自为师(当时尚无师字,当然更无军字)。西周铭文有师字①,义和殷代之自字基本相同,均指用为军事方面之“人众”。(《尔雅·释言》:“师,人也”。郭璞注:“谓人众也。”)。古之所谓“人众”之“师”,义犹今之“军队”。军字在殷甲骨文及西周铭文中均未见,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高明《古文字类编》所收军字,均上限至春秋《庚壶》,结合军之形符为车来考虑,疑军字是在春秋盛行车战后产生  相似文献   

13.
《尚书·盘庚》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是一篇至关重要的文字。历来研究《尚书》的人,大都给予它较高的评价,认为其价值在《尚书》中,仅次于《大诰》,所以殷《盘》、周《诰》往往并论。今天,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这篇文字,确实感到它对于古代史特别是商代历史的研究,是有着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盘庚迁殷后的都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盘庚迁殷地望探索的回顾关于盘庚迁殷以来的都城,由于史料记载的相互错综,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困扰,尤其是盘庚所迁之殷究竟在哪里?如何正确确认商代后期的都城,以及安阳殷墟与朝歌殷墟的关系等等,则成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所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就此,本文将浅抒己见,以求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有“化”字,写作(?),象两个互相颠倒的人。这个字多用作人名,少数不用作人名的也是辞残不清,所以它的字义也就很难考究。《甲骨文编》(1934,1965)一直没有隶定它,将其列入不识之字《附录》、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将其隶定为“化”,但没有说明理由。 《金文编》收入了“化”字。该字见于《中子化盘》,“化”字仍然是个人名,其义还是无从得解。  相似文献   

16.
释自     
“自”是一个很古老的字,甲骨文作,或反向,金文将右边两曲画分开作(召尊);篆文作。其形义来源有十几说: (一) 小。《说文》:“,小也。象形。”是从两字形体相比较推出来的:三重者为大山,两重者便是小山了。王筠《说文句读》、孙海波《甲骨文录》、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按语从其说。 (二) 同堆。徐铉曰:“今俗作堆。”段玉裁从其说。郭沫若《殷契粹编》:“辞云:‘王作三右中左。’自乃古堆字。然多用为屯聚之也,此亦当以读屯为适,言作左中右之三营以屯聚三军也。”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有一字作等形,从自从鱼,应隶定作(自鱼)。自即鼻的象形初文,《说文》自下说“鼻也,象鼻形。”后世作鼻,从自畀声,变象形为形声字。自字本义古书中不见用,甲骨文中有“疾自”(乙26385)的用例,疾自即患鼻疾,可证《说文》对自的说解是正确的。王宇信等同志在《试论股墟五号墓的“妇好”》一文中,解释”已卯卜(?)贞:勿(自鱼)妇好□御□”这条甲骨文时说:“字旧无识。此字鼻下有鱼,当即腥字,《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鱼臭曰腥’”。说此字为鱼臭的会意字,这是很正确的。察《通俗文》“鱼臭曰  相似文献   

18.
与盘庚有关的商都,文献材料主要有奄、邢、亳、殷等,考古发现至少包括洹北商城和殷墟.研究发现,盘庚既非直接从邢都迁往殷地,也不是直接从奄都迁往殷地;在盘庚为王期间,经历了从奄迁"河南"之亳(郑州商城)、又从河南之亳迁往殷地两次迁都.其中第一次迁都可能与阳甲时期商王朝国势变衰、盘庚意欲振兴商王朝有关;长期洪水泛滥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可能是盘庚第二次迁都的主要原因.郑州商城的发现表明,这里不仅是商汤之亳都所在,而且整个商代前期该城并没有被废弃,而是作为主要的政治中心一直存在着,故盘庚"复居成汤之故居"应为此地.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殷都位于今安阳西北郊一带是毋庸置疑的.洹北商城发现有大型城垣和宫殿区遗存,性质为商代都城无疑,其年代与盘庚迁殷的年代及小辛、小乙的年代相合,故其为盘庚所迁殷都的可能性甚大.殷都经历了由"盘庚之殷"(洹北商城)向"武丁之殷"(小屯殷墟)之变迁.从洹北商城宫殿区普遍存在烧土块堆积、小屯宫殿区临近洹河而建、宫殿区及周围开挖有多条水沟等现象推断,"盘庚之殷"被废弃的原因与武丁初期的一场毁灭性的火灾有关.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时我们会发现在表示“沉没”意义时“沉”字和“沈”字经常混用。“沈”和“沉”是一组异体字的关系。所谓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但是形体不同的字。异体字的使用常会造成文字使用的复杂、混乱的现象,然而在汉字实际应用中,汉字使用的经济性和明确性原则又会制约并影响着异体字的发展。本文试通过分析“沈”“沉”二字的起源及两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力图从中理出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些脉络。“沈”字起源比“沉”字早,在甲骨文就已出现,字形为、、、等。罗振玉先生说:“此象沉牛于水中。殆即貍沈之沈字,此为本字。周礼作沉,乃借字也。”此说甚是准确。对这些甲骨文字形分析我们可知,字形外面的两条线是甲骨文少了表示河水的点的“川”字,用以表示河的两岸,中间则象是或正或倒的“牛”、“羊”之类的祭牲的象形字,整个甲骨文象将祭祀用的牲畜沉入水中之形。这一解释还可以在甲骨文卜辞中找到依据。如:“尞于河三,沈三,俎一”(《合.三三九》)②“使人于河,沈三羊,三牛。”(《粹.三六》)③壬子贞:其求來于河,尞三,沈三,俎牢。(掇二.四零四)古人最重祭祀,从上述卜辞中可以看出,“沈”为用牲之法,而且都是出现在祭“河”上。“沈”应该是古人以牲祭祀川泽的仪式...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中有字,人们释作“它”。“它”就是蛇。《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甲骨卜辞里也是相问“有它”、“亡(无)它”。看起来这个字就是“蛇”了。蛇即虫,甲骨文虫,它是一字个。因此,亦即,止字古文作,所以字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