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乡村扶贫进入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由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治理,社会组织将继续深度参与民族地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民族地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具有脆弱性、动态性的特征,需要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和社会组织的深度参与。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在对象、目标、内在逻辑方面与赋权理论拥有高度的一致性。运用赋权理论,通过实施自我赋权、个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探索社会组织承接民族地区乡村扶贫的路径,提升民族地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效能,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2.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教育扶贫手段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群体跨越贫困陷阱。文章从教育扶贫的基本内涵和现实图景出发,指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应当从主体、对象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特征和贫困群体异质性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不同群体的教育可得性、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多维贫困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示范效应、邻里效应和回流效应等间接发挥扶贫作用,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范围和整体效应。因此,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应改革并完善"主体多元化、对象全覆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脱贫。  相似文献   

3.
由于多种原因,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依然非常滞后,贫困人口分布众多,而且贫困程度较深,治理难度较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问题则需要制订正确的扶贫政策,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利用资源优势,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转换传统落后观念。  相似文献   

4.
渝东南是重庆市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更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欠发达地区.本文重点探讨了渝东南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等原因导致的教育底子薄,发展迟缓,观念陈旧,基础教育条件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并在新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结合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呈现出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介绍哈尔滨市民族地区贫困状况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广西民族地区缓解贫困的有效途径,但旅游扶贫功效的发挥必须保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选择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方式、协调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提高贫困人口人文素质,方能有利于广西民族地区贫困缓解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民族地区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其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全省发展水平,更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于贫困之中。近年来,政府的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应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构建科学产业体系、双向扶贫等措施继续推进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扶贫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民族地区贫困有范围扩大的趋势,而且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也存在多重性.本文以经济学视角来解读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了民族贫困地区存在的多维贫困和多重性特征,指出了利用地理资本和生产资本投入的同时,扩大社会资本投入从而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进而达到民族地区减贫目的.更进一步地,本文提出了民族地区减贫模式创新,在尊重民族贫困地区贫困人群意愿基础上,通过科技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利用银保互动实现民族地区减贫.  相似文献   

9.
渝东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地区,但是其自然风景优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分布较多,土家苗族文化风情异彩纷呈,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条件、优势、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渝东南民族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扶贫瞄准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文章基于3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据,通过构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对象瞄准缺口指标、扶贫项目贫困人口瞄准精度指标和扶贫资金瞄准时序指标,对西部A省农村扶贫瞄准精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省民族和非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识别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出和渗入;扶贫项目贫困农户瞄准精度逐年降低,贫困人口瞄准精度较低且漏出比例高;扶贫资金投放时序存在错位,但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投放时序优于非民族地区.缺乏有效的扶贫瞄准机制是县级扶贫瞄准效率低下的关键.基于此,文章构建了扶贫主体与贫困对象有效互动的参与式县级扶贫瞄准机制,以期能够厘清扶贫瞄准规律,提高扶贫瞄准精准度.  相似文献   

11.
泰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南部穆斯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大国———泰国有近300万人是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5%。其中大部分是居住在南部边境北大年、也拉、陶公、沙敦四府的马来穆斯林,其人口约占四府总人口的70%。这一地区历史上曾建立过马来人的北大年王国,15世纪时还是东南亚的一个伊斯兰教中心。1909年...  相似文献   

12.
唐代,在千山万壑、大江奔腾的长江三峡地区,生活着一个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少数民族--"獠人".研究他们特有的风土民俗,对多层次、多视角地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显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在蒙古社会政治上出现了僧侣特权阶层,部分地区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经济上由于大批男子削发为僧,脱离生产劳动.加重了社会负担,影响了生产的发展;思想意识上沉溺于虚幻的宗教世界,思想空虚、精神萎靡,勤劳顽强、勇敢进取的精神受到挫伤。特别是总人口的30%以上的人充当喇嘛,独身不娶,不仅造成人口增长率的减少,同时导致了总人口数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西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应突出民族大团结,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特色,并提出了若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清前期北京旗人满文房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刊布十件满文房产契书的基础上 ,对清前期北京旗人房产交易的形式、内容、特点进行了初步考察 ,指出至迟到乾隆前期 ,八旗内部已经存在典、抵押、活卖、绝卖等多种不动产转让形式。本文还对满文契书中所蕴涵的有关北京旗人语言应用情况的信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大量农民涌向大中城市,成为既不是务农人口,又不是城市人口的"流动农民".以"流动农民"的人口结构、从事行业、居住时间等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居住、收入、子女教育、婚姻及家庭生活、医疗卫生、闲暇活动、与当地人群及正式社会组织的关系,可以得出其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结论.处于边缘状态的原因一是制度因素,二是文化及心理因素."流动农民"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使城市面临"过度城市化"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将延续城市化进程,应采取措施淡化"流动农民"的边缘状态和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17.
湟水流域,属于农牧两种生产方式过渡的地带。明清时期在此交界之处陆续设置了一些营堡以资防御,从而形成了以诸营堡为依托的多层次的市场格局。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又是明清中央政府对这里民族政策变化的结果。因此,研究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在湟水流域民族政策的变化对这里市场格局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明廷针对湟水流域周围蒙、番杂处的格局,实行的羁番御蒙的民族政策,结果在该流域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以其他营堡为依托的环形状的市场网络。时至清代,清廷转而实行的护蒙御番的政策,则使这里形成了以西宁、丹噶尔为中心,以分布于两城以南以诸营堡为依托的次一级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青海藏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调查当前青海藏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藏族自治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关系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菊 《民族学刊》2012,3(4):83-87,96
叙事治疗是受后现代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心理疗法,它能充分尊重咨询者的主观能动性,并把心理问题进行外化处理,把个人心理问题进行社会化处理,在全世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叙事疗法应用于灾区民众的心理疏导也应该是能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清代黔东南锦屏苗族林业契约的纠纷解决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清代,在边远的黔东南锦屏苗族、侗族地区,发育出了发达的人工林业,所产木材畅销长江中 下游各省。苗族人工林业中的财产关系主要依靠林业契约进行调整,而林业契约之所以能够良好 地发生作用,并不在于有国家法的保障,而在于林区苗民形成了一套本地的契约纠纷解决机制,寨 老等民间头人在契约纠纷解决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苗族习惯法则是契约效力的后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