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初年,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紧张.北魏孝文帝为缓解民族矛盾,缓和民族关系,巩固北魏统治,对民族关系进行了调整.使鲜卑汉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鲜卑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南北的统一,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相似文献   

2.
在南越王赵佗看来,天下人群与地域可分为中国、半蛮夷、蛮夷三个部分,其以此为借口来宣称南越政治独立及称帝的合理性。在西汉初期,赵佗分别以不同的资源来表达对汉朝的政治认同与对南越独立地位的认同。汉文帝即位后,历任南越王开始尽力维系两种认同的平衡。四主赵兴嗣立后,两种认同之间失去平衡,成为导致南越最终灭亡的内因。自此,南越完成了由蛮夷向半蛮夷的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特殊的王朝,既乘续之前明王朝的发展概况,又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作为一个满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清朝统治者在进行统治过程中,既充分吸收汉化色彩,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在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清朝统治的核心便是树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围绕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展开,又恰逢世界格局大变动,清代统治者充分吸取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形成了一整套国家管理体系,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以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为主体的国家认同。本文将从满族身份认同的建立、民族意识的萌生与民族国家的建立简述清代大一统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的特征,进而说明清代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元代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在远承唐,近袭辽、宋、金的过程中,在汉化与加强本民族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发展成为“汉法”与“国俗”并举的政治制度。与汉族政治制度乃至辽、金、西夏等王朝的政治制度相比较有其独特之处。开创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统治全中国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先河,对后世的清王朝政治制度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并在中国政治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元朝的廷辩     
廷辩是元朝特殊的政治运作方式和决策形式。廷辩的举行、结果的认定和最后的处理,都由皇帝决定。故谓之廷辩。它采用当事人双方当面对质、对辩的形式,论争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的是非功罪。廷辩多发生在忽必烈朝。由此追溯至蒙元之际佛道(全真教)三次大辩论,可以认为,廷辩是蒙古民族性在统治理念和方式上的体现。此后,成宗、武宗朝间或有之,后即未见,可知蒙古贵族的统治方法也显出逐渐汉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文化心理影响和制约了国统区的抗战文艺运动;同时,国统区抗战文艺运动又反作用于政治,推动了民族独立的进程,动摇了国民党的政治统治,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相似文献   

7.
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统治政权十分虚弱,最后不得下把国都从河南迁至浙江.随宋朝政治重心南移,其经济中心也南移,从而促进江南至岭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宋王朝采取的种种措施,原来还十分落后的岭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比较前代有了发展,社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壮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族之间频繁交流,相互同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就这些问题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明初河州是中央王朝经略包括河州地区在内“西番诸卫”的起点,因置立时间最早,其本身承载的统治策略及政治倾向对于广大藏区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大规模军事征服的前提下,为了在河州地区建立“体统”、形成民族国家认同,明政府采取军政合一的手段来稳定地方统治,并利用土汉混编参治、宗教力量利用、茶马经济控制、广设驿递联通等措施来固化和加强这一开辟的藏区统治新模式.此不仅为“体统”的建立和维系有重要作用,也为后来清朝对广大甘青地区的统治策略提供了较高价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元明清时期,青藏地区基层政治建设围绕军事戍防和政治管控两个维度展开,构建土流参治格局,实行卫所和土司、僧职和土司结合统治双轨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基层政治建设旨在维护中央政府在青藏地区的统治权威,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尤其是对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孝文帝欲以“全盘汉化”的措施促使鲜、汉民族早日融为一体。客观地讲,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历史、对鲜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将北魏的民族融合进程推向了历史的新高潮。但改革措施具有明显的“强制汉化”的特点,鲜、汉民族融合进程中呈现出“捏合”的特征,这不仅不符合民族融合的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略论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方针,建设先进的政治文化。只有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才能完善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2.
于逢春 《民族学刊》2012,3(5):1-17,91
到1820年中国疆域最终底定时,当年汉武帝所开拓的"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的边缘地带——曾相对稳定的朝鲜四郡、南越三郡已先后自立,但素来交通闭塞、瘴疠肆虐、经济文化独特、割据势力强劲,风雨飘摇一千余年的西南夷之地依然掌握在清廷之手。这是因为该区域是元世祖忽必烈龙兴之地,他在此创设行省、创制土司制以加强统治;明朝则希冀利用该地的自然与人力资源建立后方基地,以此严防北元重新占领西南,掊击其后背;清朝则为了防止蒙藏势力与西南土司势力合流、保障滇铜供应,通过改土归流等措施以强化对西南的经营。上述三朝的有力举措,辅之以明后期以降携带着耐高寒、耐瘠土且高产的美洲农作物种子的中原农民移植此地,使得素称难治的西南地区最终成为"泛中原板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代之南越道德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有史料,秦汉时代,南越地区的道德生活主要敞开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们普遍享有婚前性自由和婚姻自主的道德权利,但这种权利因为受到内地主流道德的强烈影响而受到了挑战。二是一些部落中还奉行以缺乏慈悲之心为特点的极端功利主义道德原则。三是在成为秦汉统一国家的一部分后,由于政府官员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充分地显示了反抗压迫和剥削的道德品质。在这些反抗活动中,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着大一统的政治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4.
对通辽市主要花卉种植区的芍药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根结线虫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有的地区发病级别达 2~ 3级 ,发病率达 31%。北方根结线虫 (Meloidogynehapla)为优势种 ,同时发现了少量的南方根结线虫 (M .incognita)。 10 - 30cm土层中根结线虫群体数量较大 ,1-10cm土层和 50cm深处也有一定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前的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的“小邦之王”,其后逐渐被吐蕃征服,演变成为地方实体政权,到吐蕃王朝中后期仅存吐谷浑、工布、娘布三个.本文检索汉唐文献,发现吐蕃小王制深受汉唐之间西北诸族小王制的影响,据此可以看出吐蕃与西北民族在制度文明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宁夏沿黄城市带回族新型居住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途径现状的调研,总结并评价目前已经形成的三种回族居住区模式。提出应以尊重回族传统文化、宗教习俗及生活习惯为前提,通过"规划先行、政策集成、部门联合、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并探索实现回族新型居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及文化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元朝对畏兀儿地区的军政管理形式及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元朝政府对归附后的畏兀儿地区的军政管理形式 ,本文认为大体经历了畏兀儿亦都护自主国事以及过渡到元朝政府直接管辖两个阶段。此外 ,蒙古统治者对西域诸地的二重管理体制同样对畏兀儿地区政局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蒙古大汗与西北藩王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中 ,畏兀儿亦都护政权从自身利益出发所采取的两面都应付的态度致使元朝统治者改变了以往的政策 ,至元年间畏兀儿亦都护王室受命东迁应是其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哭嫁习俗孕育了内容丰富的哭嫁歌,独特的教育时间、鲜明的教育特征,公开的教育场域、亲密的教育关系和实用的教育内容构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教育内涵,是土家族传统教育的特殊形式,实现了生存智慧和道德伦理的世代传递,维系了土家族的传统社会,具有突出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层层比较中作者们认为西北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具有总体比较落后、地域特征明显;观念比较陈旧、经费严重不足;民族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少数民族青少年为主体,多数以一课两操为支撑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古敢水族《吞口》舞以古敢水族的"吞口"为主要结构载体,融汇了水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把水族民间观念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和游艺民俗等多种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既体现了古敢水族"吞口"崇拜的独特民俗,又以此为载体将水族更多的民俗事项融入舞蹈之中,成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