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鲁迅的乡土小说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反思观照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结构,他的乡土小说揭示了故乡人卑怯凌弱、节烈等第、中庸瞒骗等病态人生和心理,对以奴性文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形象的批判。鲁迅立足于对人的启蒙,立足于改革,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自我的解剖反省结合在一起。鲁迅受到过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近代文化批判先驱者的影响,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有着比前人更加执著的精神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前者尚义,后者尚利。义者伦理道德之称,利者物质生活之追求。义者强调天人合一,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利者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重视发挥主体意识与积极进取精神。后者对自然本体的追求,表现出智者的气度;前者对人生真谛的探讨,表现出贤者的风范。后者是知识体系的建构,在理性逻辑思维上有所突破;前者是对人生的探讨,表现出道德规范的经验积累。后者以个人为中心追求物质利益的享受,前者以封建群体为轴心,维护国泰民安的社会。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特征是非常明显,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它们都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义利价值观上不可避免地有许多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3.
分处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之下的鲁迅与米兰·昆德拉,在观照世界时都同样表现出一种“清醒”的认识特征,而这种同样深刻的清醒,在他们的作品中又表现为不同的关注层面和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最终形成他们各自的精神特征:痛苦和茫然;这种精神特征与他们各自的人格边际性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梁启超改良群治的小说理论,是中国传统小说观的深刻变革,他发动的小说界革命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鲁迅继承与发扬了梁启超改良人生的文学观,创造了成熟的现代小说的审美范式。先驱者留下的思想与美学启示对当代文坛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宾恩海的著作《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阐释》将作家的人格特征、精神禀赋、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人生旨趣、生命意识及其文化心理模式(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市民文化、故乡民间文化)、文学生产工具、读者的消费需求、现代报刊杂志乃至大众传媒等各种“文化变迁”纳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察视角,从一个新的层面揭示出中国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的文化特征,重点探讨了鲁迅小说的文化特征、鲁迅文学创作特征与其性格气质、生命意识的内在联系以及闻一多诗歌、宗白华小诗、李金发爱情诗、茅盾小说、刘云若言情小说、孙了红侦探小说、朱自清散…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和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中的两个旗手,他们对于当时历史的进步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加上人们本身思想认识水平的不足,人们对梁启超与鲁迅启蒙思想的评价也经历了不同的思路历程.站在历史的高度,比较二者的不同境遇,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正确引导人们的思想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早期鲁迅的宗教观是具有辩证性的悖论。他从宗教原始起源来肯定形而上的人类精神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获得了评价人生、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又从对宗教教义的怀疑而否定其神学价值体系,显示出理性主义的时代光彩。在鲁迅思想发展和人生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其早期宗教精神表现为内外两种转化形式。一是将宗教意识的追求与宗教徒的献身精神内化为实践性的个人品格:自我牺牲式的救世精神;一是以宗教信仰的价值意义为尺度,批判物化、虚假和马虎的病态人格和社会,前者表现为道德人格上的真爱,后者表现为心理性格上的真诚。从而全面表现了鲁迅对社会改造和民族人格重塑的整体思考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学衡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前,鲁迅针对《学衡》杂志第一期作出了对学衡派的评价,虽然学衡派并未正式对鲁迅言论进行反驳,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今天,重新反思这场论争,可以看到鲁迅与学衡派的分歧决非私人恩怨,而是分别代表了文化转折期相反相成的两种思想倾向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前者站在全盘反传统基础上,希望通过引入西方现代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革新,创造新文化;后者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准绳,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国文化的转型。站在21世纪的开端,思考这两种文化选择的意义与局限,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将会提供可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化批判:鲁迅张扬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独特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生命自由精神,是鲁迅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鲁迅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鲁迅现代人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工业文化的批判这种独特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的传统与传统的中国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画的传统与传统的中国画在理念上有鲜明的区别,前者着重于中国画精神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人文的因素比较多。而后者则侧重于中国画的变迁过程及对未来发展思路的预示。此二者之文化精神,就是人生智慧、政治传统与艺术境界的结合,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表现,是最地道的中国文化哲学“和之以天倪”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蒋广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论题实际上是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精神文化形式所起的作用和应有的地位问题。梁启超认为传统文化必定能融注到现代生活中来,而融注到现代比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也必...  相似文献   

12.
面对着现实困境的鲁迅与契诃夫都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力量,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的不同,他们的人生哲学各具特色。鲁迅的人生哲学体现了战斗的进化精神,契诃夫的人生哲学探讨了超脱的生活道德。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周作人对传统文人精神的承传虽有相同之处,但又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前者在继承合理因子的基础上,并加以革命性的改造,从而成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战士,后者则继承了消极因子,并滑入虚无、消极以至成为民族罪人。本文从精神文化遗传与变异的角度,侧重从鲁迅、周作人的成长历程,尤其是从对其作品的剖析,揭示其内在机制和轨迹。  相似文献   

14.
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与汪曾祺的<受戒>都是写和尚恋爱的小说,但二者对情佛关系的处理迥异,前者是情佛两难的矛盾冲突,后者是天性自然的美满和谐.这不同的处理源于作家不同的文化意识,也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临不同的社会人生问题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在文化选择上为新世纪的中国人留下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尚力思潮与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王本朝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演变过程里持续着一股尚力思潮,”如严复的“鼓民力”,梁启超的“新民说”、鲁迅的“诗力”、李石岑的“唯生论”、冯友兰的“生命冲动”说,朱谦之的“唯情论”以及《战国策》派的“意力”、“权力”说等等,它...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补天》和郭沫若诗剧《女神之再生》题材相同,外在风貌相似,但情感内涵和终极旨趣迥异。本文通过比较论析,具体从三个方面透视出这种本质差异:1作品表现实际不同;2表现实际的不同反映出两位作家有着不同的创作关怀;3以上两方面不同深层次地蕴含着两位作家不同的社会人生经历和社会文化感受。两位作家反映在创作中的不同精神特征和文化心态也正是整个中国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期的两类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精神特征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们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但他们也有共同的特征即都是精神的失败者。知识分子形象及其精神特征反映了鲁迅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鲁迅对人的生命与价值的理解达到了本体的高度,并深化了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疏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辨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瞿秋白分属“五四的一代”和“大革命的一代”,他们具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及早年经历;在现代中国“革命”路径的选择中,鲁迅一生坚守文化批判和思想革命的入世向度,瞿秋白则由思想革命走向政治革命并为之献身;作为现代中国的两位杰出人物,鲁迅和瞿秋白的主体世界具有勃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特性,表现出“战士”气质和反思性特征,他们以各自的入世方式承负沉重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琉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辩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