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诗人。他曾多次获奖,1960年,为了表彰他对美国文化的贡献,美国政府为他颁发了一枚金质奖章。在他87岁高龄时,他应邀在肯尼迪总统就职仪式上朗读诗篇。弗罗斯特的一生是不断进...  相似文献   

2.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文坛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评论家认为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属于传统一派,但有些人却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极强的现代派特色。单纯地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是传统的或是现代的都是不全面的,他是一位伟大的"传统的现代派诗人"。  相似文献   

3.
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受大众喜爱的诗人之一。他视隐喻为诗歌创作的灵魂,同时他也是成功运用隐喻做诗的大师。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弗罗斯特数首名诗的解析,旨在解读弗罗斯特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孤独、空虚,理想与现实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4.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歌《修墙》通常被理解为诗人意欲打破人际间隔阂之墙的呐喊。综观诗人的诗歌,并结合诗人的生平,我们惊讶地发现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坎坷,在他大部分的诗歌中,有一股忧郁、孤寂、漠然的感情暗流涌动。在对《修墙》的分析中,传统观点认为,诗人在质问那位修墙的邻居修墙的必要性,仔细分析后发现,恰恰是弗罗斯特率先发起修墙,是弗罗斯特自己在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建造了不信任之墙。弗罗斯特才是真正的修墙者。  相似文献   

5.
弗罗斯特认为爱默生不仅是最早对他的教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之一,而且其影响是终生的.以弗罗斯特《论爱默生》一文为基本线索,在综述国内外关于爱默生对弗罗斯特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爱默生与弗罗斯特诗歌及散文文本释读,着重从诗歌语言、格律、图征性意象、二元论宗教观以及“焦虑的自由”等方面,阐释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最受推崇的伟大诗人。他诗中的意象均来自简朴的乡村生活和自然景物,但却蕴含着严肃而深刻的哲思与智慧。从原型及隐喻的视角入手,结合作者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平经历,解读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木原型,从而加深对他诗歌的理解,拓展其作品在我国的研究和鉴赏空间。  相似文献   

7.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选择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选择主题洪增流关键词:选择主题,两难窘境,认知,策划罗伯特·弗罗斯特是北美洲沃土养育出来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传统的音步与节奏,充溢着新英格兰的农庄风情与口语韵味,曾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美国读者。而其众多诗篇中反复吟唱的主题之一──对人...  相似文献   

8.
弗罗斯特曾经把他的《彻底的奉献》一诗称为是“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在他看来,美国人要想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完全放弃自我,彻底地奉献。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拥有着当时不被我们拥有的东西”时,他一方面指当时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被英国所剥夺,而另外一方面指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没有像神圣的爱情那样,做到双方在灵魂与肉体上的完全结合。这种“软弱”只有当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必须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才能够被克服。于是,他们发现他们的“软弱”来自自我的“捆绑”。为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因此“立刻从放弃中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9.
刘心武 《社区》2009,(5):29-29
“最疼我”的是母亲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家里就我和母亲两人。  相似文献   

10.
成功之钥     
他1947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一个贫困家庭。他3岁时,父亲离家出走后再也没有回来。他母亲成了寡妇,于是养活全家的重任就落到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接下来的十年中,母亲和他搬过几次家。有一次,他们搬到了一个没有安装自来水的两层的农舍。屋内没装自来水,于是他们只好从外面的一个井里打水。更糟糕的是。  相似文献   

11.
美女卧底母子店,成了店主家准儿媳 出生于1983年的李忠良是山东蓬莱人,他和母亲杨智敏在蓬菜市经营一家装饰品店。母亲杨智敏负责驻店经营,他跑货源和销路,母子俩齐心协力,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唯一让杨智敏觉得忧心的是,自从李忠良和女友分手后,整日郁郁寡欢。  相似文献   

12.
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简洁但蕴意深邃。《修墙》是弗罗斯特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之一,诗的主要矛盾与冲突———诗人和邻居对于"修墙"持完全对立的态度是自然界中对立统一法则的极好写照。《修墙》一诗的主题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修墙隐含拆墙,拆墙又隐含修墙,这种二元对立的情形同样体现在"墙"的双重作用和人们对待"墙"的双重态度中。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中和文化上惯于追新逐异的美国人之所以特别喜爱传统主义诗人弗罗斯特,有三个原因:其一,他主要以新英格兰的乡土生活为题材并用新英格兰普通人的日常口语写作;其二,他的作品在艺术上的精巧构思、内容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给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其三,他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前半期的美国生活和美国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诚实的死刑犯》一文讲述了一个意大利死刑犯被处死前要求去见母亲一面,国王批准了他的请求,条件是:他必须找一个人来代替自己坐牢。他的一个朋友达斯愿意替他坐牢。  相似文献   

15.
苏东 《百姓生活》2012,(7):67-67
我的父母都是部队南下干部。1949年春,父亲17岁时从山西逃壮丁来到北京参加了解放军。入伍后,他在部队担任过文书、连队指导员。部队南下后驻扎在广东省汕头市。母亲是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岁入伍,到部队文工团,后来随军南下,转业到汕头市人民广播电台当播音员。母亲在广播电台工作时,经常要去部队采访,所以认识了父亲。他们1964年结婚,当时父亲32岁,母亲23岁,3年后有了我,后来又有了弟弟。“文革”前,父亲转业到地方工作。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20世纪最伟大、最受大众喜爱的诗人之一,弗罗斯特视隐喻为诗歌创作的灵魂,从而成为成功运用隐喻创作的大师。从隐喻的角度入手解读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可发现弗罗斯特对人类冷酷、混乱无序的生存状况的忧虑与悲悯。  相似文献   

17.
弗罗斯特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貌似自然、直接、简单,而实际上根本就不像其表面上看的那么自然、直接、简单。人说他的诗歌清新明了,但诗人似乎存心让天真的读者迷恋于他那明朗透亮的外衣,以至无法透视诗人所配戴的微妙假面。在弗罗斯特看来,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于其形式的简单而内容的深邃。在追求诗歌创作艺术中这种简单深邃的“隐秘性”过程中,弗罗斯特筑起了一座在美国诗歌史上风格瑰异的艺术大厦。  相似文献   

18.
《彼得·昆斯弹琴》(Peter)是美国著名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ece Stevens 1879—1955年)诗作中颇有影响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史蒂文斯是一个罕见的集企业家和名诗人于一身的作家。他既是哈特福特一家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又是本世纪初美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他的生活中,有两件他从不混淆却对他来说又是同等重要的事:赚钱和写诗。他还在这两者之间发现了某种联系——金钱为他提供了感官经验的可能,感官经验又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的要素。在他看来,一个有能力拥有油画的人自然要比对油画只能夸夸其谈的人更能够评判  相似文献   

19.
弗罗斯特对爱默生自然观的继承和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罗斯特和爱默生是很有渊源的两位诗人,尤其在自然观上。爱默生的自然是精神化的自然,主张自然的法则和人心灵的法则一致。弗罗斯特的自然也是精神化的自然,但是并不主张自然的法则和人心灵的法则一致。他后期的自然观更多地关注自然的阴暗面。同时,弗罗斯特的诗歌主要以阴暗为基调,这跟爱默生后期的自然思考接近。  相似文献   

20.
王作勤 《社区》2005,(1):54-56
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奠定了雪村音乐评书创始人的独特地位。有人说这是他命好,从东北打工进城,被城市的音乐激发出了一曲曲乡情。然而,他母亲的这份珍贵回忆否定了这个虚构,雪村是个极富音乐天赋的孩子,然而磨难却伴过了他的童年、青少年,这一切,又促使他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面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