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市场化配置和进入壁垒薛家骥所谓市场进入壁垒,是指新办企业或转产企业,并不是可以无条件地进入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市场,而是要克服许多障碍才能获得市场准入。新进入企业与老企业相比,在进入市场上往往有许多不利的条件,老企业可以凭借自己有的种种优势,在生产...  相似文献   

2.
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没有必然的联系,交易费用才是造成进入壁垒的根本因素.但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规模经济会加剧进入壁垒的问题.所以,反垄断应对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保持警惕,但更应深入考察交易费用和决定交易费用的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3.
企业市场退出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退出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市场退出的根本动因是市场退出成本与收益比较。但由于存在着市场退出壁垒,特别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的体制性壁垒,往往导致企业陷入市场退出陷阱。因此降低体制性退出壁垒,是使企业摆脱市场退出陷阱,改善我国市场结构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陈国立 《东岳论丛》2006,27(3):116-118
进入退出壁垒是指厂商进入一个行业或从这一行业退出时所承担的成本。进入退出壁垒过高造成了我国信贷市场的寡占结构,同时也抑制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充分竞争。通过对我国信贷市场进入退出壁垒的量化分析,剖析形成壁垒的原因,认为降低信贷市场的进入退出壁垒,有利于我国信贷市场结构和绩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市场退出的体制性壁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有企业退出壁垒,与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除技术性壁垒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体制性的.本文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重点考察了企业退出壁垒与过剩经济的关系,分析了企业市场退出的体制性壁垒及其形成机制.最后根据降低体制性壁垒是改善我国市场结构的思考,提出了降低体制性壁垒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进入壁垒、规模经济与交易费用——兼谈反垄断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没有必然的联系 ,交易费用才是造成进入壁垒的根本因素。但是 ,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规模经济会加剧进入壁垒的问题。所以 ,反垄断应对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保持警惕 ,但更应深入考察交易费用和决定交易费用的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7.
企业并购与发达国家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的市场中 ,企业和企业之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三个要素。其中 ,市场份额指某一企业销售额占行业全部销售额的比重 ,它是反映单个企业市场支配势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影响市场结构的基本要素。市场集中度是某一市场中少数几家最大企业所占的销售额份额。通常使用的集中度是最大四厂商集中度 (CR4)和最大八厂商集中度 (CR8)。进入壁垒指厂商进入特定市场所遇到的经济、技术和法律政策等方面障碍的总和。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主要刻画特定市场中企业间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8.
一、企业进入市场的财政壁垒企业进入市场可以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但是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个过程可能相当长,因此需要政府主动充当市场组织者的角色。财政是反映了国家处理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的,财政关系处理不好,会成为企业走进市场的一个壁垒。目前大中型企业不活的财政方面原因表现在三方面: 1.财政观念上的偏颇。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一保二抓”,即保财政收入和抓税利大户。在此观念指导下,确保财政收入的“盘子”成为处理国家和企业关系的前题,企业生产不是建立在市场秩序中,而是以财政“盘子”为主导。市场动态是随机的,可财  相似文献   

9.
论进入壁垒     
所谓进入,是指某公司或厂商生产另外某一行业或市场的充分替代品。由甲行业(市场)①进入乙行业(市场),既可以是新公司的成立,也可以是既存公司调整其产品结构。然而由一行业进入到另一行业、或新进入某一行业,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是存在着妨碍自由、随意进入的障碍的。所有妨碍自由进入的因素统称为进入壁垒。进入壁垒的存在是影响部门间行业间竞争的重要因素,是降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障碍。要在我国建立有计  相似文献   

10.
论市场进入的政府管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市场进入管制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了防止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而通过审批、许可等法律、行政手段对企业市场进入的限制。但我国政府对市场进入管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与我国广泛存在的市场进入壁垒的制度性失效有关,市场进入政府管制的宗旨是增加社会福利,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常常偏离上述目标,造成市场管制的低效。因此必须改革进入管制机制,诸如增进进入管制法制化建设,放松进入管制,加强进入管制的激励性等,都是提高进入管制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与行政性进入退出壁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性壁垒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与经济性壁垒通过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而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不同的是,行政性壁垒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发生了扭曲,并使其技术创新强度大幅度下降,并且,行政性退出壁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相对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三年来,按照WTO基本原则的要求,福建旅游业在市场管理、市场准入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福建旅游市场还存在行政审批壁垒和国有旅游企业垄断现象,旅游市场的开放还不充分.福建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键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转换和旅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现代产业组织学中的进入壁垒理论对乡镇企业在进入市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来自必要资本、规模经济、绝对成本和资源占有、产品差别、技术、政策和法律制度及市场容量等方面的壁垒逐一展开分析,并认为,随着乡镇企业由创建和外延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其面临的市场壁垒呈渐高趋势。文章最后指出,乡镇企业可以在总体战略及具体对策方面采取七条措施,以利于越过壁垒进入和开拓市场。  相似文献   

14.
许峰 《江汉论坛》2004,(10):54-56
公共产品可以公营也可以私营,但公营会导致X无效率.本文运用公共经济学和自然垄断理论对"非禁即入"进行论证,分析了非公有资本进入自然垄断行业存在的产权结构、进入壁垒、行政审批等制度性障碍,应引入"特许投标制"、可竞争市场理念等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加入WTO,内需市场对外国企业的开放也出现变化,特别是对于流通市场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与批发零售相关的法律,并分阶段促进开放,但尚存在内需市场流通壁垒过高、行政法规繁多、行政干涉严重,以及落后的物流基础结构、三角债等诸多不利因素。尽管如此,面对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正在不断增加。站在韩国的立场上,中国与韩国相邻近,在经济上需要和中国相互合作,因此需要摸索有效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祥荣  汪伟 《东岳论丛》2004,25(4):109-113
民营企业出口绩效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行为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在产品差异化方面 ,模仿竞争和恶性价格竞争相当普遍 ,基于企业集群的水平差异化和基于企业的水平同质化共存 ,向上的垂直差异化激励缺失 ,进入壁垒强化了低质量的产品垂直差异化。在集中度方面 ,低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缺乏市场势力。由此可见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绩效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在于推进产品差异化进程 ,增强产品的市场集中度 ,实现基于企业层次的市场势力  相似文献   

17.
李孔岳  谢琳  宋丽红 《学术研究》2012,(12):74-79,160
企业家政治关系能帮助企业获取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私营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检验不同来源政治关系对企业进入高壁垒行业的作用,实证结果发现,源于从政经历的政治关系更具"嵌入性",有助于企业进入高壁垒行业,其正面效应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而增强;源于政治身份的政治关系更具"市场性",无助于企业进入高壁垒行业,其负面影响也并未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而减弱。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概念上对区域间市场壁垒进行分类,将它分为经济性市场壁垒、行政性市场壁垒和法规性市场壁垒,然后归纳出转型时期区域间市场壁垒的性质,最后分析转型时期我国区域间市场壁垒的正负效应。这项研究在理论上对于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和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的调整昌忠泽进入壁垒、退出壁垒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西方,这一理论研究和运用已有很大发展。我国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研究并不全面深入,表现在:主要通过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闲置资源的发现与市场进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闲置资源入手,以知识系统影响资源价值函数为基础对闲置资源进行定义,据此讨论闲置资源的发现,认为闲置资源的发现可以降低成本,绕过市场进入壁垒,改变资源市场均衡和减少闲置资源的负效应,进一步讨论了创业企业以发现闲置资源为途径的市场进入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并提出了17种发现闲置资源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