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谟问题"不是一个有关推理有效性的逻辑学问题,而是理性与规范之间关系的元哲学问题,是指涉社会规范体系合法性的依据和源泉问题。休谟的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二元论取消了对价值进行理性判断的可能性,波普尔以休谟的事实与价值二元论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了对事实与价值关系一元论的逻辑批判,阐述了批判理性主义的事实与规范关系的二元论,为自由传统奠基。历史决定论根本性逻辑错误就是坚持了事实与价值一元论,把"是"与"应当"混为一谈;休谟和波普尔的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二元论对20世纪西方伦理学、政治哲学甚至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均产生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与休谟走的是同一条路,它坚持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二元论,批判和拒斥事实与价值关系一元论的理性主义,对同一性哲学采取批判立场,倡导非同一性、差异性、多样性,以此捍卫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守护基于启蒙精神的现代性也不成功。后现代主义试图摆脱"现代性"对人的压迫与控制的消解意义应该肯定。但在思想文化和价值领域陷入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悲观主义,导致崇高与意义的彻底失落。  相似文献   

2.
殷霞 《东岳论丛》2007,28(6):106-109
伦理学中的"休谟问题"指的是"是(be)"与"应该(ought to be)"的关系问题。对传统哲学的关键性范畴"Being"的分析表明,"休谟问题"并非如研究者通常所认为的仅仅是指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而是有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特定内涵。在休谟那里,主要是指对传统理性伦理学中"是"对"应该"蕴含关系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休谟问题"的提出缘起于17世纪道德哲学领域兴起的一场关于道德起源的论争.自"休谟问题"被提出以来,学界主要从内涵界定和路径破解两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直至今日"休谟问题"仍然无解.究其根源,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人囿于传统知性思维方式的局限而仅仅将"休谟问题"理解为一个纯粹的认识论问题,却忽...  相似文献   

4.
解休谟问题     
韩东屏 《河北学刊》2001,21(4):55-58
从“是”能否推出“应当”的休谟问题,经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论证,变成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的休谟法则。对此也有西方和我国的研究者不予赞同。可他们的立论大都经不起仔细推敲。依我之见,休谟问题乃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为“应当”不是由于有“是”,而是由于有“可以”才被提出的。  相似文献   

5.
陈波 《江海学刊》2012,(4):36-44
陈晓平教授的《贝叶斯方法与科学合理性——对休谟问题的思考》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专著。笔者就下面一系列问题与陈晓平展开商榷:休谟关于因果必然性和自然齐一律的怀疑论证成立吗?休谟确实持有激进的归纳怀疑论吗?可以用康德式的先验哲学去补救休谟哲学,从而对休谟问题做出局部辩护吗?可以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去补救康德哲学吗?在信息爆炸的当代,通过构造一套形而上学体系来给这个世界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提供某种"整全性"的解释和说明,这种研究哲学的方式还继续有效吗?这些问题汇总为一个大问题:"休谟﹢康德﹢笛卡尔"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6.
如果人们早一些读懂休谟,政治哲学史或将改写。休谟政治哲学包含大量深刻洞见,却没有被认真对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休谟的科学倾向(试图建立道德与政治生活中的牛顿力学)所导致的理解困难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学界试图以社会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尤其是演化博弈论重新发掘休谟的政治哲学思想。以演化博弈论解读休谟的政治哲学,一方面可以使休谟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如惯例、财产权的起源等获得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演化博弈论可以为休谟的洞见提供坚实的证明。此外,在休谟对财产权的论述中,休谟认为财产权的效力来源于打破这一惯例所带来的不便。这实际上提示了一条跨越“是”与“应当”的途径——藉由对后果的反思建立规范性。换言之,休谟的文本之中即蕴含着打破“是”与“应当”区隔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周萌萌 《河北学刊》2005,25(6):40-43
休谟利用印象与观念的区分和联系将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并通过该原则对因果关系提出了质疑.赵敦华先生在<休谟的经验论真的摆脱矛盾了吗>一文中指出,休谟所质疑的因果联系的时间结构正是他在印象与观念的区分中所预设的时间结构,从而存在着"内在矛盾".印象与观念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时间结构吗?本文根据休谟的印象、观念以及因果联系理论,表明作者在揭示印象与观念之间的时间关系时忽视了休谟区分印象和观念的基本原则,从而误解了两种时间结构的根本差别,因此,并不构成对休谟经验论的真正反驳.  相似文献   

8.
程仲棠 《学术研究》2003,(12):62-68
进入休谟的道德学体系就不难从休谟问题的黑箱中发现隐藏的体谟法则,即:不可能从“是”推出“应该”。但可以证明,存在着反映社会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分析命题或语义公理,因而也存在着从“是”推出“应该”的有效推理,即休谟法则的反例,根据休谟法则的反例可以证伪休谟法则。  相似文献   

9.
休谟从极端经验论原则出发对形而上学(指前体谟的形而上学)所作的批判闻名于西方哲学史,但是休谟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却不止于此。本文试图以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为核心,更全面地探讨休谟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一要以休谟的因果性理论为核心来探讨体谟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首先必须弄清形而上学的两个问题:第一,形而上学的追求目标问题。形而上学以超越经验的、比现象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实体为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家看来,形而上学的对象(实体或最高实体)是至真至善的对象,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运用理性演绎的逻辑方法和道德信…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宗教与道德的逐渐分离和认识论领域的经验主义思潮为传统自然法理论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使其遭遇空前的危机。休谟在道德领域所作出的"是"与"应当"的区分,从根本上对自然法理论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而其关于正义的自然法则的论述则实现了对传统自然法理论的批判和变革。休谟之后,自然法理论走向衰落。当代新自然法理论的诞生看似是对传统自然法理论的复兴,但其内涵与传统自然法理论相比已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1.
在休谟的道德哲学中,"正义"居于引人注目的中心位置。他把道德分为"社会的道德"与"自然的道德"两类,"正义"是社会道德的基石,仁慈、同情、慷慨等则属于自然的道德。对于休谟来说,正义是财产权的伦理基础,有了正义才有财产权。而且,正义还是政府之合法性的基础。斯密进一步发展了休谟关于"正义"与其他美德之分的思想,他将"善"与"正义"归为两种不同层次的道德。"善"(应当)是美德,是高尚品德;"正义"(必须)则是规则,是底线伦理,它与法律同源同理。斯密揭示了"正义"的特性如强制性、消极道德、底线伦理等,并阐明了"正义"作为社会伦理之基础和人类联合之卫士的重要伦理意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道德正义理论。休谟和斯密之正义伦理学的兴起,是苏格兰启蒙运动道德哲学的重要成果,它表征着欧洲伦理学从至善论到正义论、从扬善抑恶到正义优先的转变,预示着古今伦理转型的趋势。古今伦理转型的实质,是特殊主义的共同体伦理向普遍主义的社会伦理的转型。休谟和斯密正义伦理学的意义,在于其表征着以正义为基础的普遍主义规则伦理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叙事方式合法性批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其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上的"本质在先"与"还原论"的叙事方式批判;二是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叙事方式批判,主要是对"是"与"应当".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同质"与"异质"两个问题;三是回答为何"马克思哲学"至今没有能够取代教科书体系.主要是意识形态系统有效性与批判性学术叙事方式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哲学应当定位于批判性.  相似文献   

13.
斯特劳森以日常语言分析为枢纽提出了破解归纳问题的一整套方案。他的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构"归纳"概念;二是提出应对归纳问题的"去难题化"策略;三是指出"以自然主义的休谟反对怀疑主义的休谟"的解题实质。  相似文献   

14.
经"可然"推"应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解决"休谟问题"的各种推导方法都不是普遍有效的.这启示我们,与其探索"实然"与"应然"间还无从定性的关系,不如从"应然"开始,探索蕴涵"应然问题"的必然前提.经分析,"应然问题"的充要条件是"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的"可然",而"实然"则只是部分"应然问题"的间接前提.在逻辑上我们可以做从"实然"到"应然"的推导,但在实践层面只适宜从需要解决的"应然问题"开始推导"应然".这个推导过程的关键是"可然"到"应然"的过渡,基本方法是比较评价法.  相似文献   

15.
陆树程  崔昆 《社会科学》2007,42(2):129-138
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从传统事实与价值区分的“休谟问题”看,自然内在价值只属于“休谟问题”中的“事实”范畴,而自然权利属于“价值”范畴,它才是非人类中心论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另一方面,某主体是否会出现道德权利问题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在于它是否存在于一定伦理关系中,而进入伦理关系的根本资格在于此主体具有内在价值。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表明自然物具有这样的资格,因此,自然权利是成立的。从“自然内在价值”这个“事实”、“是”,以一定中介或条件,能够推导出“自然权利”这个“价值”、“应当”。确认自然权利概念,应该并能够成为人类的共识,这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科学事实"是"中推不出价值"应该"来--试修正"休谟法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曾宪 《东南学术》2004,(1):101-109
休谟问题,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一重要问题,也是许多哲学家仍在继续破解的理论难题.由于缺少相应价值学理论平台的支持,这些题解仍是无效的.本文以系统价值学为依托,探寻全新的切入路径,提出修正休谟法则的观点.它们是:从科学事实的"是"中,推不出价值规范的"应该"来;从价值事实的"是"中,推不出科学规律的"应然"来;从科学事实中,可以推出科学规律"应然"来;从既定价值事实中,可以推出既定价值规范"应该"来.  相似文献   

17.
戴劲(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戴"):李教授,您是康德研究专家,而您的博士论史是写休谟的.请问您是否是由休谟哲学转向康德哲学研究的?那您是否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贯穿的桥梁?比如您博士论文所研讨的因果律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休谟问题是知识接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问题被学界以很不同的方式解读着。大多数人从逻辑的角度把休谟问题看作是归纳的合理性问题;有人把休谟问题看作是因果问题;甚至还有人从道德哲学的向度把它解读为“是”与“应该”问题。但历史脉络告诉我们:前休谟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归纳的怀疑是基于归纳结论不是可靠的知识。休谟所处的学术情境使他不能不研究知识的来源和标准问题。休谟问题的论证语脉及表述语言也向我们提示:休谟问题是知识接受问题。这种知识论解读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能整合甚至解决科学假说选择与确证等哲学问题,对三大归纳悖论的解决有重要的启发价值;把贝耶斯型的概率归纳逻辑与当代知识论直接关联起来,甚至有望在这两者的交叉研究中在知识接受层面上洗刷休谟问题这一“哲学耻辱”。  相似文献   

19.
张传有 《河北学刊》2007,27(5):34-38
"是"与"应当"问题是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自伦理学产生以来,它就一直影响着伦理学的发展。这一问题关系到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联系与区别。英国哲学家休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其后康德等人对该问题作出了直接回应。20世纪元伦理学家摩尔、艾耶尔等人重提该问题,并引发黑尔、麦金太尔、弗兰克纳、哈贝马斯等现代道德哲学家参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解读,以揭示这一理论问题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引进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实践生活的思想对该问题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是什么,这是西方几千来思想家一直探讨的大问题.本文考察了笛卡尔、休谟、康德、塞尔、柏格森等关于"自我"的思想发展,认为柏格森关于"深层自我"与"表层自我"的论述,较好解释了自我、尤其是审美实践中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