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风格是作家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在风格美的创造过程中,人们不仅按照客观艺术对象和作品构成因素的审美特征进行创造,而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创作主体内在的审美个性来塑造。这就形成了风格创造过程中多种美学因素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一个审美关系的系统网络,影响、制约着风格的形成。因此,从艺术  相似文献   

2.
一艺术求真应该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本文如题目所示,主要是考察历史文学真实与作家艺术审美的关系问题。为有助于问题的深入展开,我们拟先对历史文学求真为什么要按照美的规律造型进行必要的论证。历史文学求真所以要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因为历史文学之真属于认识的范畴,概念内涵中带有真实、真理之意,如果不纳入审美机制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同化处理,那真实物象就不能上升为真实审美物象,所谓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就无法实现,也不可能具有艺术审美的价值。我们曾经说过,从生活(历史)与艺术关系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不相同而可相通”,相通是它们彼此结合的前提。但前提毕竟只是前提,要将它化为可能的现实,那就要借助审美中介环节,通过以美写真谋求实现.历史与艺术终究是性质不同的、矛盾着的两个事物,只有按照美的原则进行调节处理,这一对矛盾才能从两极对立的状态下蜕化出来,富有意味地耦合在一起。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美产生于劳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史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离不开美的规律,而从事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更离不开美的规律。什么是美的规律呢?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是:“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①就是说:人既可以按照蜜蜂的要求(尺度)进行建窠,也可以根据蜘蛛的要求(尺度)结网。②不论是营窠还是结网,人都能运用自己的观念指导生产,按照自然物内部固有的规律,把自然物改造为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对象,并赋予对象一种新的形式,使对象获得新的属性。换一句话说,按照人的审美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世界。毛泽东同志深谙人类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历来十分重视文艺的审美性,不仅自身进行了成功的审美实践,而且在美学理论上也有创造性贡献,早在《讲话》中就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原则,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一、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在语言修辞过程中,人们不仅按照一定目的去选择词语(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洁),而且也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感觉去遣词造句(尽量幽默生动,句式丰富多彩),使之成为优美的艺术语言.修辞中的幽默点染,就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审美活动.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受到人们喜爱的美质,愚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谐趣之美 首先给人的直感是它具有谐趣性.幽默的语言的轻松、情趣和可笑构成谐趣性的三个要素.情趣性既是构思幽默语言与幽默艺术的出发点,又是衡量幽默意境高低浓淡的根本指标.《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是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可爱的形象,而这塑造之功,是绝对少不了这幽默艺术的高度运用和发挥的.没有幽默艺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正> 传统美学一大弊端就是将审美只局限在文化社会层次上,试图用单一的审美规律或美的本质把握概括所有审美现象,这样就难免胶柱鼓瑟,立论片面,而被人们随意否定证伪。这也是现代美学尽量回避对美的规律或本质探讨的原因。其实,有现象就有规律、就有本质。问题是审美现象尽管就其整体属性而言属于文化属于社会,但它的构成却不仅仅是文化社会因素。从系统本体美论观点来看,在审美系统中获得文化社会属性的诸多结构或制约因素,其本身往往都是前文化物理生理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及其制约条件同样是审美规律的有机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美学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已经取得了这样一种看法,即马克思讲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不仅指的是艺术创造,而且指的是人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随时随地"在所有活动领域中表现出来.这样,美学就不只是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研究的课题,而且也是其他知识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于是便出现了与物质生活相联系的技术美学、工业美学、商品美学、经济美学、烹调美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指出:“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第5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页数)由此可见,掌握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和审美教育,对我国人民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对世界艺术掌握或曰艺术掌握世界的本质内涵,我们认为就是艺术地感受、认识、理解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方式.它是以艺术思维(主要通过想象和幻想)为本质特证的.以能动的文艺反映论为掌握方式的,以“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艺术创造活动为中心的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部内容的总和.那么,作为对于宏观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进行艺术掌握的,艺术思维的微观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其间存在着怎样的现象特征呢?艺术思维或曰形象思维能否达到和怎样达到理性认识?它的存在形态和审美形态或者说它的心理形式,与灵感、联觉、错觉和幻觉等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审美机制如何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无疑对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涵义。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各种样态的艺术作品,既是时代赋予作家的崇高使命又是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是衡量作家在人类文化史或文学史上具有何等地位的价值尺度。所谓“美的规律”,以我的理解就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规律,凡是有出息的文学家都“渴望通过美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感觉、感情和思想,是人的固有的天性”;[1](P151)即使那些崇尚“审丑”的作家也要在物化的文本中将丑转化为美,否则它就失去了审美价值。体察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语文学科重要教学实践活动的汉语口语教育应该遵循审美规律来组织教学,以使其具备关的属性.汉语口语教育应遵循直感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再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创造出美的普通话来.  相似文献   

12.
梁振南 《学术论坛》2007,30(11):73-76
领导行为应是一门科学,遵循一般性规律;领导行为还应该是一门艺术,讲究审美技巧,讲究个性化创造,遵循特殊性规律.创造性、灵活性、愉悦性是领导艺术的审美特征.创新性不离规律性、适度性体现灵活性、艺术性结合科学性、协调性达到和谐美是领导艺术的实践机理.  相似文献   

13.
区志是新编地方志系统文化工程中的子系统,是区情的载体,只有准确地记述和反映区情,区志才能树立于志林。 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反映区情呢?笔者认为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以文运事,区志这朵新魄就会有生命力,才能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内涵美的规律体现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立象尽意)和"给自然灌注生气"。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内涵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积极的审美创造和健康的审美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的方式,主要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将美育历史地实践在无产阶级身上,通过对大量作家作品和艺术思想的评析,引导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在艺术鉴赏中窥视自身的命运和价值,确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阶级力量,并注重对无产阶级艺术感受力的提高,进而引导无产阶级走入艺术创作实践,促使着无产阶级成长为“审美的人”,成为“艺术的把握世界”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把审美问题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层面上去理解,为美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野,并在对审美活动和艺术的历史起源问题上给我们以启示。他以实践观为立论基础,将审美对象和主体的审美能力都看成是劳动实践的历史产物,并强调人的感性的能动性,区别了动物生产与人生产的关系。而精神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特殊生产方式。人的社会性的特定素质如感官等,则是审美享受的前提基础。任何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固有尺度的统一,就是“美的规律”。他强调人的感觉的解放,扬弃异化,追求全人类生活的高度自由,把整个社会看成审美活动的对象。他的实践美学观在西方和当代中国美学界都得到了推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关于审美情感、审美观念、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的教育.学校的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内容和教学艺术都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因而对于审美教育可以起到特殊的突出的作用.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语文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又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增强学生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加强对课文的赏析,发现美,欣赏美,接受美的熏陶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优秀文章是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精神产品.我们注意加强对文章的赏析,就会发现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说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好材料.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文章蕴含的深层次的美,要通过分析,才能让学生发现,给学生以美感.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接受美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具体的体现,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感染着教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朱光潜先生说:“对美学和文艺创造的意义特别重大”。我国美学界一般也都持这一音法。但具体说来,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见解就很不相同了。 我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这一观点是马克思在《手稿》的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这一节里提出来的,因此有必要先  相似文献   

19.
论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形式美的创造规律和法则是“单一纯粹”、“整齐一律”、“对称比例”、“错综对比”、“和谐节奏”。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形式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健康的审美活动和积极的审美创造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审丑作为视觉媒介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必须正确把握审丑的度.当代中国视觉媒介审丑文化泛滥,背离了丑的美学意义的本真存在,具有明显的“反文化性”,审丑沦为了审美文化的他者.作者认为必须依据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的原理来建构当代中国视觉媒介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