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赴德学习和考察的人士以旅德期间对德国的认知为基础,创作了诸多游记作品,并在这些作品中构建了具有他者视域的德国形象,如“绿色乌托邦”式的德国形象、“不尽如人意”的德国形象和“文化多元”的德国形象。这些形象的构建不仅从直观上反映了现代德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更是展现出作者作为“他者”的审视客体和反思自我的心路历程,映射了作者对“自我形象”的想象与思考。在20世纪7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来之际,中国人面对巨大的社会转型和复杂的文化变革,以德国形象为参照物,深刻反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不仅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掀起了“文化热”,而且使中国社会快速驶入现代化轨道,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奇迹,为当下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从德国争夺霸权、经济危机等方面来阐释德国在短短的20年就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本文试图从德国文化对此作一诠释。(一)日耳曼的神话、母题是世界毁灭:昭示德国敢拿整个民族作赌注把世界拖进毁灭;(二)浮士德文化和民族的不安全感:决定了德国“不可抑制的向远方发展的冲动”与采取极端手段维护自身安全;(三)德国善于把军事与经济力量、人与机器相结合,创造出现代化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理论:德国发动大战的物资和技术基础。但这些方面的内容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会起作用,促使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离开了一定的条件,用这些方面的内容来谈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绝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儿子 ,由他所发动的改教运动构成了德国现代文明的起点。路德对神学思想突破和改教事业发展 ,对德国神学、教牧、语言、伦理、哲学和政治诸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结晶为他所铸就的一种典型的德国人性格  相似文献   

4.
《德国民法典》的贡献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国民法到底应持何种态度,在当代中国学界出现了重大分歧.在此背景下,<德国民法典>的贡献与局限,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德国债法现代化改革说明德国社会正在对<德国民法典>的局限进行超越,我国应从<德国民法典>中汲取营养,总结教益.  相似文献   

5.
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出现是同德国的“世界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武力侵华过程中,德国殖民者便认识到了通过文化手段对中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摩洛哥危机的爆发更坚定了德国统治者推行对外文化政策的决心,他们把中国选取为推行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中心机构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与现代性的问题是政治哲学中十分重要与前沿的问题之一。尼采深刻地认识到德国文化的堕落,认为需要用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来重建德国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悲剧的诞生》一书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本文从民族文化与现代性的角度来重新诠释尼采在这部著作中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通过周作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的大量有关日本研究的文章,分析周作人对作为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的日本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日本文化是一种与中国文化有密切渊源关系和独立的民族文化,日本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中国文化,日本与中国具有文化上的平等地位,这个认识在周作人是明确不疑的。这是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观,而这个日本文化观正是他的整个世界文化观的一个投影。“周作人强调在尊重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一个基本思想。正是在这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的支配下,他坚持自己的日本研究的提倡,并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存在,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也是实现文化创新和超越的文化现代化之本.客观地面对一种历史的发展存在,树立文化的自信,进而思考历史的超越和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自觉,乃是实现文化现代化,促使传统文化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本之根本.  相似文献   

9.
赫尔德思想对之后的德国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集中分析了赫尔德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笔者认为,赫尔德关于人是一种有机力量的综合体、人是在历史和语言中展开的场域的观点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关于民族和传统文化的观点,都使他与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主义和世界公民主义相分裂,使他成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一位文化巨子的伦理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观念,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范畴之一.追踪老舍毕生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寻觅,能看到他对民族伦理道德样态的关切,能读出他个人的伦理选择与道德站位.老舍长期摹写国人的伦理脉象,对国民道德衍变有着不懈的追问.在五四以来所有文学大家那里,很难找出另一位可以与之相比拟者.老舍的伦理观念比较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取势,有传承也有推进.他关于民族道德的思考,没有局限在纯伦理层面,注意到了伦理与政局更迭、与社会衍化、与国家兴亡、与经济嬗变的潜在关联.老舍的伦理起点带有满族古典文化色彩,但他不是固守旧有道德原点的人.老舍作品中张扬的精神品质,正是他在现实中坚持的.他的作品与人生互为表里,他的生与死互为表里.他以一死为自己铸就了文化战士和民族良知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