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媛媛  黄敏 《城市观察》2018,(1):116-123,144
在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的城市定位已经发生变化: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2040年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围绕瞄准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结合上海优势和国家战略功能导向,实现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促进上海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形成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经济结构和软硬实力。  相似文献   

2.
梁爽 《城市》2021,(2):12-22
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现代化城市形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具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亟须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为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在追求"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潮中,对国际大都市要追求什么的认识存在着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一是每年一度的城市竞争力排序,把城市"硬实力"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对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认识,还缺乏"文化精神"的意识,缺乏对"文化精神"境界的追求。国际大都市应追求什么?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本文认为,文化精神是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发展的"软实力",文化精神是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之间明显存在着大三角的互动关系.北京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把握首都优势、经济优势、区位优势三个要点,找准自己的合作定位、城市发展定位、产业定位、文化定位,才能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和价值.北京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突出政策协调功能,打造北京"一带一路"总指挥部;发挥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经济辐射作用,促进周边产业结构升级;确定北京投融资中心地位,形成"一带一路"主题的金融集聚;通过北京国际影响力,发挥支撑服务功能;依托北京中国文化中心优势,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都市圈大都市阴影区的GIS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都市阴影区是由于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因集聚、辐射作用的不同组合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发展落差现象。本文介绍了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并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利用Huff模型、K-means聚类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划分了都市圈的影响圈层与范围,界定了2012年都市圈的"大都市阴影区",总结出了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手段界定"阴影区"和"半阴影区"的方法。研究发现: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可以定量、直观地界定大都市阴影区和半阴影区;京津冀都市圈的大都市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北京为中心的西北和西南两翼,京津冀自然本底条件和区位差异决定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布局的空间不均衡性,国家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人口和产业快速向京津等沿海地区集聚,政策、交通、经济要素和产业结构是造成京津冀都市圈阴影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大都市阴影区的消减对策应依据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外围区域和阴影区三者关系来制定。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城市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发展。但只有发展的速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并以民生作为根本,这样的城市化才是有意义的。据报道,现在全国有16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在此目标鼓动下,有的城市急功近利,大拆大建,把一场应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运动演变成了一场"城建大跃进"。  相似文献   

7.
汪波 《城市观察》2016,(5):32-40
伴随着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区域流"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各城市拧合为一个系统整体。大都市从"极化效应"到"扩散效应"的变迁存在着双重路径,与西方大都市的主动扩散不同,当代中国大都市的功能扩散很大程度上是生态资源瓶颈约束下被动的功能疏解。"湖泊效应"提供了一条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核心大都市与周边区域通过诸要素的良性递进循环形成结构有序、功能互补、互利双赢的区域新气候。城市群共同体本质上是利益组合,各城市合作收益分享度取决于城市所拥有的资源体系、区域决策影响力与区域治理话语权。只有当城市群共同体能有效满足各城市利益需求,共同体才能维持稳定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港经济一般是指城市依托大型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即以航空港为推动力而形成或带动的产业经济体系,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一种具有现代服务性特征与新经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型城市经济。国际大型航空枢纽作为全球高能级生产要素的最佳融合点,并由此衍生的高端产业,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上海,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国际大都市要具有世界级城市的经济实力与设施水平。目前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比较尚有不少差距, 但有迎头赶上的条件。“高起点、跨跃式”的发展,是上海在较短时间内,赶上或达到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2012,(7):79-86
随着大都市一体化战略的提升,如何依托核心区发展旅游经济已成为边缘区的重大课题。韶关通过积极探索,依托深圳、广州等核心区域,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积极调整发展模式,主动引入外部力量,有效突破生态保护、财力有限和发展模式三重制约,破解了大都市边缘区普遍存在的"有资源不等于有市场,有优势不等于有品牌"的困境,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为大都市边缘区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