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地抓到一个抢手机的小青年,保安称:“从未见过这么傻的抢劫者。”那是一天晚上,小青年带着一把弹簧刀尾随一女子到了深巷里,突然冲到她面前,说要抢劫她的手机。女子说: “你要手机可以,但让我把存在里面的电话号码抄下来。”小青年表示同意。女子又说: “我到前面那个单位的保安室借笔。”小青  相似文献   

2.
松鸡红冠冠捡到一颗又大又圆的松子,喊着四周的瘸瘸腿:“瘸瘸腿,快来呀,我捡到一颖大松子。”花羽毛听见了,忙乍开小翅膀,连蹦带跳地冲过来:“我要!我要!”红冠冠却说:“这颗松子给瘸瘸腿吧,它腿有毛病,我们要帮助她。”花羽毛一听就来气了。哼,不就是一颗松子吗。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诸女像中最后出现的一颗慧星”尤三姐是位以“奇”、“烈”著称的女子。她聪颖灵透、大胆抗争、招式独特。本文阐述了她作为悲剧人物的文学价值 ,又从贞操观、婚姻观方面探讨了这一形象所蕴涵的某些属于未来社会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4.
常理 《今日南国》2008,(21):16-17
简单一句“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道尽了李崇基十余年的职场人生。李崇基一贯都是行色匆匆。要不是她那个稍显硬朗的名字,记者很难把眼前这位操着吴侬软语的典型江南女子与那个在业界大名鼎鼎的女强人划上等号。她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母亲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而取的。小时候她一度觉得这个名字太男性化了,长大以后,她才逐渐欣赏起自己这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诗童杨雪颖     
引子"无巧不成书"。1999年5月,在黄石市知识工程领导小组举办的"书与社会"征文颁奖大会上,年过花甲的我和12岁的小女孩杨雪颖同时领奖:她获少儿组一等奖,我获成人组二等奖。更巧的是,陪同她来的年近古稀的外公吴工丁,原来是我三十年前的老同事。听老吴介绍,小雪颖从小就爱读诗与写诗,10岁时就已出版一本诗集《十岁童诗》。前些日子,她又出版了一本诗集《望天树》。听到此事,我很兴奋,并萌生了写写她的念头,这既不是出于好奇,也不是不负责任地去"捧杀"她,而是想挖掘、提炼她的成功经验,让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从中得到某种启迪。7月24日上午8时多,我如约来到杨雪颖家。小雪颖正坐在"麻将"凉席上,  相似文献   

6.
在女子柔道52公斤角逐中,来自湖南的选手刘玉香获得铜牌,为中国女子小级别柔道实现了奥运奖牌零的突破。赛後,刘玉香一脸平静地说:“能获得奖牌总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没进决赛我觉得太遗憾了。” 刘玉香说:“能获得这枚铜牌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已经具备了这个实力。今年的法国A级赛,绝大多数强手都去了,包括今天获得冠军的沃德西尔。在今天参赛的队员中,我唯一没遇到过的就是日本选手中崎教子,但偏偏就在半决赛中输给了她。 “唉.也怪我自己。我是了解她的特点的.知道她的寝技好,可我偏偏在起身的时候有些犹豫.慢了一步,让她…  相似文献   

7.
一个学习绘画的女孩,每天早上都要画一次初升的太阳,她说那是零的起点。“昨天的败笔,我留给昨天,今天我又开始新的起步。”她最终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成就的画家。她的美术作品多次远传到海外。球王贝利的一生进球无数,当记者问他“你觉得哪一次的进球最精彩”时,他高声回答:“下一次!”是的,在球王的心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天  相似文献   

8.
郑巧 《女人世界》2006,(11):24-25
对于已获得“深圳市十佳最具知名度品牌”,“十佳时尚奖”,“最具女性魅力奖”的法国飞影思品牌来说,当记者第一次在展厅见到该品牌时,不由让我感叹这一切的殊荣对它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在如约的时间里很快就见到了飞影思品牌的董事长沈连文女士,她刚进房间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投以艳慕目光:“她看起来好年轻,好有气质哦”。我想正是这位内在干练,果决而又外表颇有温柔气质的江浙女子,成功地把这个法国的时尚品牌带到与之文化差异很大的中国,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领略到来自浪漫之都的品位与优雅的生活追求。  相似文献   

9.
一个偶然机会,我听到一位美国女孩拼读汉语词组“Lu-jie-ge—di”。询问之下方知她误把“世界各地”读成了“Lu—jie—ge—di。”我帮她纠了音,可过了一会儿她又把“世”念成了“Lu”。於是我问她为什么老把“世”念成“mu”,她的回答让我好笑,却也让我深思。她说她一看到“世”字,就联想到英语字母L与U的组合。她的话不禁让我恍然大悟:中国人学英语不也时时受到汉语根深蒂固的干扰么?误将“红茶”说成“red tea”,误把“She ate her words”译成“她食言了”的英语学习者何止万千? 深思之余,我想到了写一篇从纯汉语角度论英语短长的文章,以正话反说的方式“笑谈英语怪异”,相信它会对广大英语初学者克服母语干拢有所裨益。 本文原系英语讲座稿,曾在宁德师专英语系、宁德职专等系校作过宣讲。现特摘录其中部分内容,改写成文,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0.
为盲人…带鑫②小布莱尔渐渐长大了。在家里.听见街上小孩上学的声音,暗暗落泪。l;)鹜鬓摹羹】②小布莱尔渐渐长大了。在家里,听见街上小孩上学的声音,暗暗落泪。⑤毕业后,布莱尔留校当教师。一次他听说,军队夜战时使用一种“夜文”,只要手摸,不需眼看。翼】{薰黔闭瓢含三卖薯⑨记者采访她时,她说:“是我的老师布莱尔创造的盲文,给我带来光明,带来了人生的辉煌!”⑩第二天,巴黎所有的报纸都登载了姑娘的谈话。当她兴冲冲地拿着报纸去拜访老师时,布莱尔己奄奄一息了。⑩布莱尔逝世后35年,国际盲人教师大会公推他发明的盲文为国际通用盲文。从…  相似文献   

11.
贾迎春,《红楼梦》中一位秀美、胆怯、柔弱而孤寂的女子。因其从小失去母亲,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又被封建礼教所禁锢,所以其性“怯”。她优柔寡断、温顺平和、与人无争,最终惨死在“中山狼”的尖牙利爪下。她曾经也有自己凄清的憧憬,并非真“木头”。她在红楼中不是配角,她不仅是全书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丰富了红楼十二钗反映生活内涵的厚度,她使美与美的被毁灭得到更多角度的展示。  相似文献   

12.
金霏 《今日南国》2007,(20):42-43
从小百花越剧团到前线话剧团的演员,陶慧敏早已摆脱了悲情女子的形象,演艺道路越走越宽。但一说起家庭她就十分内疚,她对记者坦言:"对家人,我欠得太多太多了。"  相似文献   

13.
毕淑敏 《可乐》2010,(2):50-50
某天,碰到一位美丽女子,长发飘飘。她妩媚一笑说:“我和您是同行。” 我这半辈子从事过好几种职业。一时不知她指的是哪一行,便问:“你是军人吗?是内科医生吗?或是写作?要不你开了心理诊所?”  相似文献   

14.
有人戏称“李对红是当今中国体坛上的靓女”。偏偏就是这个靓女,却与靓女少有关联的枪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李对红夺得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运动手枪银牌;1996年,她又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运动手枪金牌。她从事射击运动15年来,已经获得世界各项射击比赛的大大小小18枚金牌。有个外国记者无可奈何地写道:“李对红小姐的枪法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枪缘──枪,带给李对红的不仅是鲜花和金牌,也有打击和痛苦1970年1月26日,李对红、李双红这对双胞胎姊妹降生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个普通的家庭,妈妈是一家饭店的服务员,爸爸是一名普…  相似文献   

15.
阿友 《百姓生活》2014,(4):38-39
17年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梓里镇村医方辉升在一次出诊中,偶遇家境清贫、患类风湿瘫痪卧床的同村女子洪媚。此后,方辉升尽己所能为她治病。然而久治无效,洪媚在绝望中萌生了轻生念头,方辉升对她说:“给我点时间,我要让你站起来!如果治不好你的病,我就娶你回家,陪你白头偕老!”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的表情和对我的态度,实在让我感到心凉,我怎么也想不到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开始了彼此的对立。我们进门的时候,她正立在门口做家务,见我们进来。头抬了一下,瞟了我一下,随即又继续手里的活儿。我走到她跟前。轻声招呼她:“妈——”这个字我是做了很久的努力才决定的,而且准老公张然说,嘴巴要甜一点。就叫妈。我正是按照她儿子张然的意思,可是她压根儿不理我。她连“哦”都没有给我一句。倒是声色俱厉地指责张然:“你回来干啥?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妈啊?”张然也不作解释,也没有介绍我,就闷头闷脑地走进屋去。  相似文献   

17.
离别延安五年,她又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并一起照相留念一位记者朋友告诉我,她前些时采访了李文放,想不到,80多岁的人了,讲起当年在延安“抗大”毕业,欢送战友赴前线出征时,她竟还能激情满怀地唱出当时由战友们即兴创作,至今早已被岁月尘封的一曲曲战歌。她唱得是那么声韵铿锵旋律  相似文献   

18.
儿不嫌母丑,一部《我的丑娘》让观众泪湿衣襟。72岁的“妈妈专业户”张少华走进人们的视野,她在影视作品中诠释了无数母亲、婆婆的角色,但是她的家庭鲜为人知。她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婚姻,有一个怎样的家庭?2009年5月的一天,记者与她在北京的一个小胡同口侃侃而谈,听她讲述丈夫一生的默默支持,听她讲述与儿子的“战争”……她说:“是这个家庭给予了我动力与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最好的消息     
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温森多有一次赢得一场锦标赛。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出来,到停车场准备回俱乐部。这时候一个年轻地女子向他走来。她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又说她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而她却不知如何才能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和住院费。  相似文献   

20.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这是联合国为6月5日“世界环境日”确定的主题。在全人类共同关注着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上海人是怎样想、怎么做的呢?记者通过采访,摘取了这样几个片断。 渴望花草树木阳光 “我站起来了,又重新看到了花草、树木和阳光。”81岁的郭秀珍老人昨天对记者高兴地说。一年多前,她家从十六铺地区迁入了中原居住小区。在此前的整整10年,她一直抱病卧床,虽住在2层楼,却从不愿走出家门一步。与她同龄的老伴王忠元解释说,以前住的地方,楼下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