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处在一个中心地位,并且起着主导的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Innes Herdan和吴钧陶的《望岳》两译本(唐诗英译)语篇视点(语言视点、文化视点和交际视点)转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他们实质上进行的都是一种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都发挥了各自的创生能力,是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选择的累计结果。  相似文献   

2.
释意理论揭示了译者从源语输入到译语产出的认知过程,开启了翻译动态研究的理论先河。该理论重视意义,排斥(源语)词语。认为译者翻译的是意义,不是词语;主张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反对逐词翻译;也追求"忠实"、"等值","等值"是在语篇层面上的意义等值;在翻译策略上,提倡归化法;对译员素质也提出了要求。今天看来,该理论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此对其"意义出壳"假说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3.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学研究。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是建立在人本身作为行动主体的双重性基础上。分析《飘》在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译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双重身份对译文的重要影响,由此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也有利于对不同译本的差异做出客观的动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在此以《望月怀远》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出发,探讨该诗歌英译本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翻译学看广告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成 《云梦学刊》2012,33(4):147-151
根据生态翻译学,广告翻译是译者适应广告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而广告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体内各因素相互联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要从整体广告翻译生态环境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综合权衡,在不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过程中进行恰当转换,力求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或者选择翻译生态环境的行为。作为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方法,它从有别于传统翻译理念的全新视角对翻译作系统的探讨。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多维度适应/选择等角度,解读翻译家戴乃迭在英文期刊《中国文学》数十年的译介活动及翻译成就。  相似文献   

7.
运用翻译文化研究派、翻译中叙事重构和韦努迪的译者隐身论等理论,对译者的身份嬗变和身份定位研究表明,译者文化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则从传统译论中的"隐身人""、奴仆""、模仿者"、"舌人"和"传声筒"成为了源语文本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和"吞噬者"。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解构主义理论的哲学视角下,对"忠实"的翻译标准进行再解读。所谓的"解构",在翻译领域中,其实是以积极的肯定和承认为逻辑前提,破除单一、封闭的文本结构,进而产生多元、开放的译本,使原文在发展和扩大的过程中完成自身。尊重原文、再现原文,依然是译者的任务所在。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翻译本质上是译者文化自觉的显现过程。通过考察中国翻译史可以指出: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译者有必要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坚持"文化自觉",了解自己文化的特性以及自己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位置;同时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尊重差异,通过翻译促进多元文化协和共存。  相似文献   

10.
张莉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5):144-146
传统翻译理论以翻译是否忠实原文为评判翻译的准则,对译者的情感介入持否定态度,抹杀了译者情感因素的客观存在。从翻译准备阶段到翻译阶段,译者的情感因素应贯穿始终,倾注译者情感的翻译才是富有灵性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一个主要的门类和研究方向。许许多多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家就文学翻译的性质、标准、方法、技巧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然而 ,在涉及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者时 ,却谈的很少。我们知道 ,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语言层面 ;另一层面是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活动层面。我们在研究翻译时 ,通常注重的是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驾驭能力 ,却很少把译者的心理活动纳入他们的研究视角。本文是以普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为理论依据 ,从译者的心理视角来研究文学翻译 ,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并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分析 ,从而揭示其中的规律 ,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公司简介是公司的名片,好的简介能够为公司开拓市场、提高知名度、带来巨额利润。公司简介的英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收到国内不少翻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公司简介英译问题的分析总结,或者是从功能翻译理论或目的论出发,针对翻译中的选词、翻译技巧以及交际效果的研究;或者是基于小型语料库对公司简介文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具体的翻译技巧;很少有人从语用学角度对公司简介翻译过程进行顺应性研究。本文将利用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公司简介的英译过程,认为译者英译时需在分析原文信息的基础之上,坚持"效度第一"的原则,采取"信息突出"与"结构简洁"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必要的"取"与"舍",从而顺应译文的信息结构。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则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作为桥梁的译者不可避免地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进而对源语进行处理以达到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目的。本文以Francis Baring致两广总督的信件翻译为案例来说明主体文化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给翻译研究引入了读者接受之维。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域外小说集》由于其读者的缺席,它的译介是"大为失败"的。其译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当时读者与译文无法达成视野融合,主要表现在:在翻译选材上,译文在文体和作者方面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在翻译方法上,尽管文言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但"直译"使得读者期待受挫;此外,翻译的叙事模式远远超过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其译介的失败给当代译者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当代语境,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材料及翻译策略的选取,以期达到译文与读者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5.
<正>译者身份与翻译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只要涉及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译者的身份都会呈现在作品当中。以董乐山主持翻译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为例,对翻译作品中的译者身份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建立身份角度的译作评价对翻译作品进行考评。一是隐匿的译者身份。《第三帝国的兴亡》在中国的出版历经坎坷,译本成书于1965年,正值"文革"前夜。为避免陷入危险的政治漩涡,  相似文献   

16.
从交际语境顺应理论入手,探讨商标翻译中的"陌生化"倾向,并指出商标翻译应顺应产品特点、目的语语言体系、目的语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目的语文化。"陌生"应有度,译者应积极地进行动态选择顺应,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为目的。任何一部译作都是时代的产物,因而翻译的策略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对比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探讨翻译目的对他们翻译策略的影响,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比较译本优劣不能单纯以译本是直译还是意译来进行,而要结合译者的翻译目的,分析译者在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时,要着眼于译者在进行文化传递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及他们各自对文化交流所做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胡庚中教授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我们考查译者主体性提供了一个框架。考查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前后的各种宏观因素,即“生态环境”,从原作、原语世界到译语世界及读者,可以看出,在这些客观的翻译环境中,林语堂在文本选择和文本生成过程中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辜鸿铭成功的将儒家经典古籍《论语》、《中庸》等译介到西方社会,为我国的文化外输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然而,辜鸿铭的儒经英译活动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突出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并且认为翻译是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兼选择性的活动。在此理论的关照之下,对辜氏的译作《论语》和《中庸》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译者在翻译儒家典籍的过程中适应性的选择了以西释中的特殊翻译策略,力图打破东西畛域,向世界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借此消除东西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歧视和不公。  相似文献   

20.
"译者功能"是叙事学对译者"可见度"的一种描述,是译者在译文叙事中的一种话语存在。本文从《邓小平时代》的译者冯克利身上所内化的"译者功能"表现入手,分析了四种典型的"译者功能"叙事建构模式,以期为海外汉学著作翻译中叙事权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