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中国是在"未富先老"的境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家庭养老还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而墨家孝道则是老龄化社会家庭养老的重要思想保障。"利亲"有利于老人在家中安享晚年;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孝道原则有利于父母得到儿女真心真意地孝;孝与兼爱一致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2.
"孝"是"仁"之根本,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和总结。儒家"孝"的内涵、行孝方式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小至大、由狭到泛、由家到国的演变过程,为当代中国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养老问题提供了伦理启示和实践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回族的孝文化和当代回族的尊老敬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伊斯兰文化中尊老敬老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孝道交融结合而成的回族孝文化 ,对回族的社会与家庭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 ,回族孝文化中的封建因素基本得到消除 ,回族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有所削弱和改变 ,但回族老人仍然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顾。在当今社会 ,回族孝文化中的“厚养薄葬”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值得进一步倡导和宣扬。要正确地继承回族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应处理好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正确弘扬孝文化的关系 ;对老人的经济供养与精神赡养的关系 ;强调后辈的尊老敬老与鼓励老人自强自爱的关系 ,努力使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长久传扬。  相似文献   

4.
孝亲观:中国佛教伦理道德的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社会就存在着儒家血缘第一和家庭本位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孝亲观则是这种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与核心。由于“孝”被儒家抬高到了人生最高行为准则的地位,因此,原本体现人伦关系的孝父观念被投影到封建官僚政治上就放大成了忠君思想,君臣关系也被儒家伦理道德化了。印度佛教伦理道德主张等平利  相似文献   

5.
从需求层次理论看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养老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他们的父母成为"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别,农村老人较城镇老人养老有着更大的困境。而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和子女的减少、传统家庭观念的淡化等原因,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空巢老年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在家庭里的弱势地位让他们在养老问题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治国 《河北学刊》2005,25(6):52-58
"孝"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伦理实践中具有基础地位与核心意义,而对西方社会及其伦理生活同样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督教对"孝"观念问题也存在着种种教导与论述.从发生逻辑、内在结构、价值取向诸方面考察,前者主要体现为一种自然之孝、身份之孝、人本之孝,后者则基本上属于一种启示之孝、契约之孝、神本之孝.立足于全球化视野,如何能够在努力卸载两种"孝"观念政治性、宗教性等意识形态方面之历史负担的基础上,充分而自觉地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沟通、补充和修正,从而为建构全球普遍伦理提供某种契机与资源,应当是一更有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孝道论析     
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变迁中,居于传统社会伦理价值体系核心地位的"孝"的观念和实现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熟人社会的宗法组织、公序良俗、舆论压力等社会约束机制作用正在逐渐丧失,而陌生人社会良性运转所需要的契约精神、公民意识、法律制度规范远没有形成。在当前老龄化社会治理中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方式仍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主导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社会"孝"可以实现的原因、现代社会"孝"的实现存在的障碍因素,探求当前弘扬和实践"孝"的美德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它倡导的奉养敬亲、善事不违,继承遗志、立身创业,"葬之以礼"、追思祖德是家庭和美的润滑剂,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但由于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变化、孝道教育缺位等原因,致使现代家庭出现不养、不敬等现象。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要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大力弘扬孝文化,营造敬老爱老、尊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强化家庭孝美德,建立和谐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健全法律制度,确保老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风笑天 《河北学刊》2006,26(3):83-87
当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因是现实社会已失去了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父母老年保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变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依靠与期望的传统观念, 全社会在提倡尊老、爱老、养老的同时,还要开展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从观念上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伦理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真实描绘了现代社会中"城乡结合"家庭的矛盾,集中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伦理观念的冲突与变迁。主要表现为:从家族利益至上到个人自主决定,婚姻越来越成为"两个人的事";从绝对服从的孝,到平等尊重的爱老之情,亲子关系出现民主平等化的趋势;从夫权统治到夫妻平权,夫妻关系日趋平等,相互尊重的要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圣立义海》为中心,对西夏的孝观念进行了简略考察。研究发现:西夏人民赋予孝以崇高的地位和广博的含义,其核心是“孝顺父母”,但非常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落脚点在子女上,而中原之孝着眼点在父母。西夏之孝在伦理规范的系统化、条理化方面不如中原,但在对亲情的强调、人类原初情感的体现方面则有胜出之处。西夏人民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好亲情。  相似文献   

12.
史秉强 《河北学刊》2007,27(4):64-67
本文依据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显著特点,论述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解决目前中国家庭养老问题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探讨了中国代际之间"责任伦理"适应目前国情的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莉 《兰州学刊》2008,(1):170-172
孝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社会的产物,是维持家庭养老保障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观念、规范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构成孝文化。改革开放后,孝文化一度弱化,冲击着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发挥。因而,构建新型农村孝文化及其传承机制,是维持家庭养老保障,应对农村老龄化,建立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先秦儒家孝道思想与我国当前的和谐家庭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其内容包括孝养、孝敬、孝顺、孝思、孝丧和孝祭,其中有对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家庭生活的稳定幸福的积极作用,也有要求对父母“无违”、与封建忠君思想结合等糟粕内容,故应批判地继承。针对当前我国和谐家庭建设中存在的“代沟”问题加剧,情感危机导致的婚变致使家庭道德被破坏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孝道。新型孝道是回归亲子伦理本位的、建立在全体家庭成员平等基础之上的、用以调节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有助于解决家庭养老问题,有利于代际和谐和社会安定。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普及、法律约束、政府保障和道德提倡等途径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孝道。  相似文献   

16.
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自芳 《人文杂志》2004,(5):113-119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既以亲情和道德伦理为主导 ,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经济关系体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同阶段的需求和供给的交换关系。在独生子女家庭 ,由于一对夫妻养育一个子女形成数量上的不对等 ,在中国特定的家族文化因素影响下 ,往往出现父母在养育子女期间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供给 ;相反 ,在父母年老时 ,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供养则出现供不应求 ,难以满足父母的要求。本文实证分析了以上两种情况所带来的客观后果。由于过度供给而造成独生子女的人格缺陷 ,由于供给不足而导致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父母出现家庭供养的特定问题。本文相应地提出了父母在抚养独生子女时避免过度供给 ,将相对过剩的供给能力转变为自身积蓄以保证养老需要 ,以及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会中精神赡养的实现机制主要是由孝道来体现的,而在现代社会,孝作为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动力机制体现出弱化趋势。关怀伦理的情感性、境遇性以及关系性的内涵特征与精神赡养实践要求具有契合性。关怀伦理嵌入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实践,可从以老年人自我关怀为基础、以家庭子辈关怀为支撑、以城乡社区机构关怀为依托、以国家政府关怀为保障维度来构建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佤族孝道文化主要包括善事父母、尊敬老人、孝敬是"礼"、尊祖敬宗四个方面,在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9.
论孝道在我国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的原因及其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历史上的原因,传统的孝道遭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孝道在当前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这突出地表现在尊老养老观念淡化,长幼地位颠倒,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等方面.为此,要解决好农村养老敬老这一问题,必须采取以德养老和以法养老相结合,但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孝"的道德意识,使农民发自内心地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爱老、敬老、养老.  相似文献   

20.
樊浩 《人文杂志》2004,(4):24-28
本文认为 ,家庭伦理、家庭伦理精神 ,是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 ,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建构的源始性价值资源难题。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由伦理实体、道德自我、以及扬弃二者矛盾的身心修养为逻辑结构 ,家庭伦理作为传统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 ,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民族合理性。近代以来 ,由于过度的文化批判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使家庭伦理的根源地位被动摇甚至颠覆 ,在家庭伦理不能履行其人文功能的背景下 ,中国道德体系的建立 ,就在神圣性根源、人伦根据和人伦范型诸方面 ,面临源始性价值资源的难题和悖论 ,陷入文化合理性的困境乃至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