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小说话语信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敏青 《东南学术》2000,(5):111-115
人物对话是小说话语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 ,这种双向交际活动中的信息差以小说假定语境中人物对话之间信息输出与接收的不等值为表现形态。信息差所输出的美学信息中蕴含着对某种“既定现实”颠覆和解构的美学功能。从信息差的生成 ,到读者的读解阐释及至美学信息的转换 ,有赖于话语张力场的调控 ,张力场使人物话语信息差中的不平衡、不对等 ,在作者与读者这一对交际关系中呈现出可接受的平衡性。  相似文献   

2.
对话参与小说文本建构,从话语层面展现了小说文本的美学价值。当代小说对话无限释放话语空间的“扩容”,使对话充溢着鲜明的时代标识。对传统对话形式的解构使对话充满了生机与张力。人物话语的屏蔽是对话主体的潜在置换,在显性交际对象之间呈零代码、零信息状态的屏蔽话语,开启了作者与读者的信息通道。打破二元对话模式的独白,作为对话的一种变异形式为读者审读人物提供了无界域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3.
钱锺书的《围城》不是一部方言小说,尽管其独一无二之处恰恰在于主人公流浪汉式旅行涵盖了中国南方六大方言区,来自北方的人物也不少。《围城》语言策略值得注意之点是钱锺书很少让小说人物说他们自己的方言,而尽量让他们说南腔北调中西合璧的国语。《围城》中的方言土语就像鬼魂和影子一样藏在国语背后。虽然作者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偶尔使用方言,但也尽可能削弱方言的影响。吊诡在于这种超方言写作也能揭示蕴藏于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精神。20世纪40年代,当北方作家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努力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时,南方的钱锺书却和他的人物一起学习正在形成中的国语。两种不同的学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遗产。  相似文献   

4.
小说与方言是白话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但当前的古典小说研究对此重视不够 ,许多古典名著注释本多不注释方言俗语 ,以为此非难点和要点 ,许多表达人物神韵的口语往往被误读、读破 ,因而无从完美地欣赏白话小说艺术。本文从小说起源、方言与地方风俗、人物口吻、方言俗语规范注释等方面对此论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邱凌  马汉钦 《船山学刊》2009,(3):159-161
小说中人物对话是现实话语的模拟,《红楼梦》蕴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人物对话比比皆是。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探讨《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的这一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海上花列传》(以下简称"《海》")刊行于19世纪90年代,人物对话全用苏州方言,创方言小说之先河。"个"在北部吴语(以上海话、苏州话为代表)中有个体量词、结构助词和句末语气词三种用法,一般认为其句法分布和语义与普通话的"的"相当。  相似文献   

7.
聚焦张抗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隐形伴侣》中人物的对话,探讨张抗抗小说话语调控的艺术特色。张抗抗小说在话语调控上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显我"与"隐我"的对话、对话与独白旁白的三重变奏、对话的反诱导设置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陆林 《学术界》2006,(4):296-300
黄山书社新版《红楼梦》,对小说原本混一不分的有关代词、助词用现代汉语规范,对人物对话以现代小说形式分段,既合当代读者阅读习惯,又得版面疏朗之美,拉近了当代读者与古代文本之间的阅读距离,是对古典白话小说整理出版既有形式的重要革新,堪称继民国亚东版新式标点、分段排印之后的又一创举,体现了古籍整理的当代意识。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小说《蛙》通过人物之间不同思想意识的对应,通过狂欢式的戏仿在官方思想与民间意识之间、基本国策与基本人性之间、执法者的理性正义与超生者的悲剧命运之间构建了一个大型对话的平台;又通过人物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纠结构筑起微型对话的空间;由此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众生喧嚣的复调艺术世界。对话与狂欢的水乳交融表现了作品的民间文化基因,而作品对事件、人物及其不同思想意识都没有作出清晰的价值判断,又展现出对话与狂欢的敞开性、未完成性特点,作品因此在艺术上体现了复调小说的特有叙事风格,在思想上达到了历史反思与人性表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方言俗语臆释(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这部用白话写成的小说,其中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由于时代和方言区的关系,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有不少方言词读不懂,或只能猜出大意,但不知其所以然。近年来有多种《金瓶梅》辞书问世,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是值得称道的。但其中也有些因不明方言俗语而释义错误;有些则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有些方言语词,读者未必能读懂,但各种辞书均不收。作为一个《金瓶梅》小说背景的方言区的读者,对书中的方言俗语比较熟悉,有些方言俗语至今还在口头运用,因此对书中的一些方言俗语试作  相似文献   

11.
言语反讽是构成鲁迅小说深刻思想意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语言实指意义的束缚,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语义之外更广阔的领悟空间。从小说文本叙述语言的反讽、人物自我语言的反讽、人物对话语言的反讽三个角度论述了反讽艺术给鲁迅小说带来的文本内涵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空间叙事有着时间叙事不可替代的功能.毛姆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空间的细致描写构建了三种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们在叙事中相互承接,共同构成小说的立体网状空间结构.毛姆笔下意蕴丰富的空间意象,成为人物行动的支点.这些空间意象在诠释小说主题的同时,建构起读者对人物和作品的认知,实现了对主题的浸润式阐释.此外,毛姆灵活自如地运用不同的叙事聚焦,引导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知他小说中所展示出的众多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通过对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及其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其在"他者"文化的观照下的文化震惊和"文化恋母"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14.
赣方言地区史上属于江南一带。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江南是中国的重要地区,都市繁荣,经济发达,是中国都市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白话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市井人物和市井心态,创作语言也和当时当地的口语较为接近。小说中反映的一些语言现象在当今的汉语方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方言)里仍能找到蛛丝马迹。本文将通过对赣方言几个标记助词的描写,联系近代白话小说语料,证实赣方言与当时的江南方言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小说作者通过人物话语表现方式的选择,可以加强或削弱“讲述”和“表现”的效果,能有效地引导读者自由出入小说阅读的不同审美空间,从而调节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控制文本作用于读者的情感效果。小说的叙事负载着种种社会关系,作者表现人物话语的策略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意义。本文以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为例,阐述了小说人物话语的不同表现方式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小说语言的语气、词汇意义以及语篇衔接的分析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语言外的社会意义。以《公司人》为文本来看,小说通过其中人物交往、人物的言语和思想以及发生的事件等的叙述来表现其主题,在陈述与对话语气、词汇意义、语篇的衔接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语言功能在语篇谋篇方面的作用,体现了语言功能在为传递语篇的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17.
五四小说在转述形式上突破了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格局,主要有四种形态:一是多种样态的直接引语,二是间接引语,三是自由直接引语,四是自由间接引语。五四小说中的转述语明显具有对话性质,它们频繁发生在人物内心、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和叙述者之间,是现代人自我意识的真实呈现。五四小说的转述语中潜在包含着他人言语,它们之间交错对话,展现出杂语特色。现代主体在认知结构上的不足经由转述语呈现出来,这种不依靠奇妙情节产生的反讽修辞,有某种结构上的意义,更具现代性色彩。  相似文献   

18.
《陌生女子》这一短篇小说收录在法国作家维里耶的小说集《残酷故事》中。这篇小说写了一个美得非同寻常但无法实现的爱情故事。小说由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大段的哲理性对话构成,小说结构和传统以写实为主的小说拉开了距离,其重心也不再放到对现实的模仿上,而是转移到对抽象事物的描绘。作者刻意通过小说人物的出场顺序、歌剧院场景的设置、有听力障碍的女主人公、人物的大段对话表达象征主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9.
网络类型小说的语言表达、人物设置和意境创造存在大量重复,由于作者创作、读者接受上的差异,网络类型小说的重复是基于差异生成的,将网络类型小说中的重复与差异在互文理论下统一观照,或许可以为审视网络文学价值提供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张恨水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在以市民社会为读者群的小说创作中,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对话:不同于新文学以知识分子及农民为主要表现对象,张恨水明确表示,其读者群是市民阶层,作品突显出了文学中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作家始终自觉地让文学作品与大众站在同一阵线;在女性婚恋主题上经济与道德的对话,张恨水塑造的仍然是与时代俱进的女性,然而不同于新文学中强调女性“灵魂的提升”与对崇高生活的幢憬。张恨水注重描写在生存经济压力下的爱情,其笔下的女主人公始终处于选择与被选择的位置,着眼于市民社会中世俗的生存与爱欲的挣扎之中:人物活动空间的转化中,人物心理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话。张恨水小说文本所描绘的多数是大都市的图景,这些描述深深地打上了已经被都市化了的作者本人的精神烙印,而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无所归依,这正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自己所来自的乡村无法摆脱的眷恋.而作者更为重点表现的是人物对城市的深沉的依赖和以城市作为自己最终归宿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