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文化发展的动因在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种的繁衍”活动和符号活动,文化在变迁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就是由于这三种活动所造成;而文化变迁的方式呈现出“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特点,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是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重新解释而达到的“叠合”;故而,不可能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本土化”。未来在全球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出现的趋势可表述为“经济技术发展全球化,社会文化变迁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见解对立,于此得到了发生学消解。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文化转型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文化的非领土扩张化,二是文化的本土重建。非领土扩张化指在地理的和社会的领土面前,文化的"自然"关系丧失。西方文化的非领土扩张是现代社会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重建本土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回应,它通过文化本土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现代社会的品质和精神。用文化自觉来重建本土,是人类各种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中获得新生的精神洗礼和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的根源在于现代性本身 ,其实质是 :在全球化进程中 ,两种极端文化价值普遍主义之间的严重对抗。面对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的多元文化共处这个事实 ,走出“9·11”事件所反映的人类面临的困境 ,全球联邦的构想有着特别的价值。当务之急是 ,加强各民族国家、各文明、宗教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 ,努力推进现代文化及其制度的创新 ,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和全球公正  相似文献   

4.
人格跨世纪与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格跨世纪与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思考余潇枫一、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迫切性人格跨世纪是世界各国公民所共同面临的生存现实。人格作为体现人的存在的最高生存方式,与人类的文明变迁和民族的文化模式密切相关,因此,人格的转型意味着人的精神的转型和...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提出了新要求。鉴于转文化传播已超越跨文化传播成为新的国际主流传播研究视角,文章分析2023年国家形象宣传片PRC的传播策略,从而探究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新趋势。研究发现,在语言使用维度上国家形象宣传片PRC使用了初级转文化传播策略全球本土化,而在价值观维度上该片使用了高级转文化传播策略本土全球化。据此推衍,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策略同时使用是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制作的新趋势。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均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杂糅现象,本土全球化概念的提出就是对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的强调,是在兼顾两种文化的同时“增稠”本土文化比例的过程,最终可达到文明互鉴、文化融合的转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转型中的"边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的寓意 ,因社会进化选择“一场革命”的方式而异常厚重 ,以致社会系统在发生局部性结构变迁中 ,产生出与国家现代化同一性和主流社会发展非协调的边缘化现象及趋势。这类现象与趋势 ,深刻地突显在转型社会的区位结构和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关系的各个层级和层面。“边缘化”作为一个理论概念 ,是对社会系统局部性结构变迁与分化 ,在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效应及趋势的整体性描述与理论表达 ;因而 ,以其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和一种研究视角 ,是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在理论界域上的一种拓展和尝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本土化与中和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世界文化现状及趋势的描述,存在着文化全球化、本土化两种鲜明对立的认识;对这两种不同文化现状及趋势的评价,也分别存在着肯定或否定的截然相反的看法。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的中和智慧,肯定方向相反的两种文化趋势及每种趋势的利弊的客观存在,并从此出发,建立一个能够化解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紧张关系的中和文化观。并坚信这种中和文化观既可确立中华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建立和谐的人类文化生态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于编辑活动在人类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中居于中间环节,编辑就成为身负特殊责任和使命的社会角色。现代社会是一种文化导向型社会,现代化的肇始和归宿都体现为一种文化变迁过程。文化变迁的契机凸现了编辑文化选择的权利。编辑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和文化创新的“设计师”,在文化变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9.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上大多数人被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既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和文化上.如果从文化的纬度来考察全球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一个直接后果.后现代主义在进入中国的文化土壤时必然与中国文化相碰撞进而发生形交.在"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可以建构四种形式的后现代性话语:(1)"全球本土化"的后现代话语;(2)具有解构特征的大众文化话语;(3)从中国视角重新建构的全球化话语;(4)作为全球本土化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儒学已经逐步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带有主导性意义的话语力量,并在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语境下得到了重新建构.它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据以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因此,一方面应当从后现代和全球性的视角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改造、批判、扬弃并加以重构,使其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应从全球化时代的新儒学的视角对西方的各种后现代理论进行质疑、批判和改造,从而使重构的后现代新儒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话语共存之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土化营销是伴随着市场营销全球化趋势产生的新的营销理念,本土化营销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语言文化、教育水平、文化优势、物质文化、民族和宗教因素等,在本土化营销中这些文化因素对市场营销全球化产生重要的影响,重视研究和应用本土化营销中的文化因素在当前市场营销全球化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者提出做好本土化营销的对策与建议:一是企业营销者必须重视对本土化营销中的各种文化因素的研究与应用;二是营销者需要在不同的文化间必须保持中立的态度;三是营销者对各种文化固有的标准、习俗及禁忌要保持敏感。  相似文献   

11.
法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律全球化的影响之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面临着"文化失语"的尴尬处境。在法律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定位问题,也就是探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中国法治发展中的建构论和进化论之争实际上也就是源于全球化和本土化之争。在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中,我们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因子,实现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2.
科技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交织于科技发展的进程之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必然的联系,成为了科技文化发展的形式维度;科技文化的弘扬是以创新文化为方向的,科技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础与前提,创新文化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归宿,创新文化的生成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目的维度;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两大支柱,两种文化正从分裂走向融合,以人文文化为引导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容维度。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跨越了文化的边界,打破了文化表达方式的单一性,并日益成为诠释事物的文化场景。在这种场景之下,形成了趋同论、异质论与融合论三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就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展开争论。尽管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趋同论与异质论均带有文化西方化的含义,具有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而融合论超越了趋同论与异质论的矛盾之处,强调文化本土化的地位,认为文化在相遇之后可以相互借鉴。这种趋势代表着文化全球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田野资料为基础,论述了鄂伦春火文化的变迁,指出鄂伦春的火文化,不仅是记录在书上的传统崇火习俗,也包括现代生活中对待火、处理火的完整内容,以主动的态度防火,保护森林是鄂伦春人新的火文化,是其火文化变迁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加强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学术界和外语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是全球化发展和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递人类文化信息的使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和文化本身是密不可分的。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就必须培养优秀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课外活动、优化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只有根植于本位文化的民族传统,才能思考"花木兰"文化现象的本土文化原型和时空场景,弄清楚来龙去脉和文化变迁。本文以新文化地理学为思考背景,剖析"我者"眼中的《花木兰》历史场景、地理场景、民族场景、后现代场景等。并从异文化角度出发,认为"他者"眼中的《花木兰》有另类文化解读:美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中国人眼中的花木兰,她实际上是男人眼中的女英雄。在以西方国家的优势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冲击下,我们需要保持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探索文化融合主题和共享,最后实现文化大同。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文学理论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和文化本土化是对应于文化全球化而提出的。全球化指向各民族国家文化的趋同,本土化指向趋异。一百多年来亚非拉不断涌起的本土化运动,就是后发国家对殖民国家文化威胁、文化渗透、文化倾销和文化压力的反应。既要开放、借鉴,又不照搬、依附外来文化;既要独立自强,又不闭关自守,不拒绝交流和学习——这是后发国家需要处理的难题。文学理论的本土性,和它对本土语言特性的认识密切相关。深入认识汉语的特性,认识汉语在文学美构成上的作用,认识汉语语言发展变化对文学的影响,有助于文学理论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转型中的大国,我们的文学理论对社会变迁中的突出现象,例如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变化,对反映这类社会变迁的文学创作,可以做出概括,从中提炼出新的概念和命题。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世界正朝着文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国际文化交往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文化外交日益走向各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位置。文化外交即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和平性”,或称之为柔性。文化外交具有从“人为物而外交”到“物为人而外交”、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的三个层次。文化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总体外交指导并制约着文化外交。  相似文献   

19.
当比较集中的文化全球化讨论热潮即将落下帷幕,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存在现状及发展态势,学界逐渐对这一问题得出结论,文化全球化并非是指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且整合了各民族文化特性而产生的一种凌架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单一独立并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形式,也并非主张以西方文化来主宰和主导世界文化发展的全球文化西方化,而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多元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