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妇女是法国旧制度时期食物骚乱的领头羊和主力军,这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妇女的性别角色使她们担负起维护家庭生计的重任;妇女在家庭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赋予她们在街区里的"公民"身份;妇女与街区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联系,更容易成为街区共识的代表.以妇女为主体的食物骚乱是法国旧制度时期社会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了父权主义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食物骚乱赖以产生的社会结构、家庭经济和街区环境不复存在,它逐渐被一种超越街区层面、以男性为主体的新的反抗形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面临困境,一是性别歧视依然存在,二是政策环境尚不理想,三是经济地位的制约,四是女性自身素质的局限.针对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创造条件,为妇女参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创新制度,完善妇女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能力;四是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面临困境,一是性别歧视依然存在,二是政策环境尚不理想,三是经济地位的制约,四是女性自身素质的局限。针对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创造条件,为妇女参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创新制度,完善妇女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能力;四是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忠 《兰州学刊》2007,(10):92-95
文章对国内学者在留守妇女的产生原因、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婚姻状况以及生存状况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制度背景下的留守妇女、留守妇女为何没有形成集体认同感、留守妇女如何打破"符号暴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妇女地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马克思说过:"社会进步可以用妇女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充分说明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尺度,其中经济地位无疑是妇女地位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妇女就业状况直接决定经济地位,而妇女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历来对社会进步有着深刻影响.所以,全面提高妇女的总体素质特别是受教育水平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这也是切实提高妇女地位、实现妇女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唯一的能够正确解释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全面观照我国妇女解放的进程,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妇女问题,即“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概括”,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8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的主旨.他以《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题,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内容,本文仅就这一思想谈谈读后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对妇女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现象的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妇女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的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社会的偏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和事业的"两难选择"的困扰;干部人事制度的制约;女性自身素质的障碍.改变"权力尖端缺损"现象,必须发展完善妇女参政的综合条件;建立健全选拔培养女干部的有效机制;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妇女参政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8.
论古代斯巴达妇女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巴达城邦是古希腊世界有名的军事化城邦。在军事至上的社会风尚影响下,斯巴达妇女与这个军事共同体密切相关,具备古希腊其他城邦妇女所不具有的社会地位,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也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妇女。本文从经济、政治、体育锻炼、文化教育和饮食等几方面对斯巴达妇女的社会地位进行探讨,试图解析斯巴达妇女社会地位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运动,"两栖人"现象是阶层分化中出现的身份 契约的失范现象;因身份的差异,"两栖人"分为"城乡两栖人"与"官商两栖人";原有身份制度下的政治权力结构及社会资源分配差异是"两栖人"现象产生并不断反复的深层次原因。在社会转型的深入阶段,应该进行"去身份化"改革,调整原有身份制度安排下的政治权力结构,促使"城乡两栖人"快速转化;同时规范政府权力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压缩"官商两栖人"的生存空间,促进社会合理分化,寻求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妇女社会政策是中国社会政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现实政策理论意义。妇女福利、儿童福利和家庭福利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重要部分,反映妇女儿童的社会地位。中国妇女社会政策经历三大阶段,每个阶段社会环境、政策主题和妇女生活状况有所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妇女社会政策具有若干值得关注的结构特征,深刻影响妇女福利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三部门"起源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界普遍用"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对"第三部门"的起源进行了经济解释.本文认为中国"第三部门"起源于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因此,本文拟结合中国"第三部门"产生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应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其起源进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论陈独秀的妇女人权保障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妇女人权的保障极为重视,提出妇女必须解除封建礼教的束缚,以摆脱精神枷锁.解除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六项枷法",以获得身体上的解放.反对将"孔教"写入宪法定为"国教",主张用法律保障妇女的人权.妇女必须抛弃依赖思想,自食其力,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地位.妇女没有人权的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制度,只有联合起来,参加革命斗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才能享有真正的人权.  相似文献   

13.
妇女参政是衡量妇女地位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建国后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妇女的参政地位,但目前仍存在着妇女参政中民主参与比较普及而权力参与普遍滞后的问题。本文运用政治学和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后,认为这与我国当前存在的传统性别文化偏见、现有的培养选拔制度不完善、立法滞后、男性领导认识不到位、城乡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为此,我们从构建性别平等社会文化、完善妇女参政的制度建设、健全妇女参政民主监督机制以及提升妇女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妇女参政的相应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法典的角度考察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具有较大的可靠性。从刑事、民事和诉讼三个主要法律视角分析清法典,藉此考察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受父权制和传统礼教的影响,清法典总体上带有明显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烙印。与男性相比,尽管总体上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不高,但社会变迁带来妇女地位的提升在晚清法制改革产生出来的法律中还是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吴欣 《社会科学》2005,190(9):152-162
在"三从"伦理规范的约束之下,作为没有完全责任和行为能力的个体,清代妇女的诉讼权利受到了种种制约.但在实际的诉讼案件以及判牍、档案资料中,妇女的诉讼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且在某些时候表现出了比男子还要优越的主动性.对这种存在与主动性的深入探讨,不但可以揭示清代社会妇女诉讼权利的实际状况,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礼法制度及其司法实践在妇女问题上的契合与分离,以及礼法观念与人们实际生活的结合程度.  相似文献   

16.
1.经济发展与妇女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现象最本质的决定因素,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何,能否在人类社会各个不同阶段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她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妇女的经济独立,是妇女全面解放和长足发展的先决条件。妇女要取得经济独立,就要积极参加生产、经营及政治活动,参与社会竞争,并具备竞争所需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取得与男子同等发挥潜力的机会,从而改变其从属男子的地位,获得自身解放。在农业经济时代,妇女没有就业机会、没有文化,从而就没有任何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另外,封建社会妇女“无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国内的有关电视现象,对三篇西方学者的电视论文作了评论与发挥.电视能够提供幻觉,为"电视的孩子"建构一种文化身份,使他们以这种身份来建立与社会的关系,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这个过程让我们既看到电视在全球化时代所起的作用,也看到全球化时代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这种"身份政治学"揭示出身份认同的精神文化特征,以及它对社会政治生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琼州学院学报》2020,(1):121-128
"恶妇"故事是宋朝妇女叙事的一种常见类型。所谓"恶妇"是男权话语者对妇女污名化的一种解释。宋朝"恶妇"与舅姑、丈夫、婢妾的冲突主要有三种:一是争夺家内控制权,二是实现对丈夫的情感独占,三是争夺公共事务参与权。恶名之下,隐含着宋朝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  相似文献   

19.
在帝制中国,专制君主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君主专制政体来整合国家、社会的各种资源,以确立、巩固和发展"以君为公"的"家天下"治国模式.但是,在思想观念领域,帝制中国却长期以来存在着以对君主个人利益、意志的绝对服从为公或忠,和以对"天"、"道"、"民"以及比较抽象意义上的"天下"、"社稷"、"国家"等政治共同体的意志与利益的绝对服从为公、忠的两种矛盾的公、忠观.这两种不同公、忠观的矛盾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帝制中国财政职官制度及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生成、设计与变迁.对公忠观念的嬗变和财政职官制度变迁及其相关性的研究,是研究帝制中国公忠观念与制度变迁相关性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古今婚姻法律制度的沿革 ,探讨我国妇女的人身权益、社会地位 ,说明法律制度的进步有效保证了妇女权益的实现 ,从而为我们不断完善婚姻立法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