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国际移民统计数据库中1990-2013年中国对143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存量数据,在修正移民零值基础上,采用国际移民引力模型考察了中国对外移民的区位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移民主要分布在距离较近和收入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影响中国对外移民的因素有移民输入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制度质量以及距离;移民输入国资源丰富程度和老龄化程度对中国移民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制度质量对减少人才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开发性扶贫移民安置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扶贫性移民的安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移民社区布局及其建设规模、乡村聚落的空间形式、移民的时序和实施步骤等移民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3.
移民推拉力机制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评述西方人口迁移推拉力机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贫困地区实际,构建了人口压力、人口承载潜力及经济、教育、健康、居住环境等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及指标体系,建立了移民外部机制推拉力模型来定量分析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推拉力机制作用的强度,并论证了形成贫困地区移民个体心理过程及其差异的内在机制、移民政策的催化机制作用、经过内外机制推拉力的转换来度量移民可能发生的程度,以便科学地选择好迁出地和迁入地,避免盲目移民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移民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移民史学角度,阐述了中国国际移民产生、发展的历史概貌,从秦汉至民国时期,大体经历了发轫、自发、过渡、高潮和持续发展五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国际移民的规模和人口学特征,认为中国国际迁移既有与国际共性的迁移原因,又有其独特的发生机制和运作形式;文章最后论述了中国国际移民在世界移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香港回归前,港人沿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传统,大量向海外移民。这一趋势在9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香港移民的流向主要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中尤以澳大利亚最为突出。香港居民迁向澳大利亚,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移民的类型、数量和规模深受香港和澳洲两地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世界银行全球双边迁移数据库和联合国全球移民存量数据库,对1960~2020年中国周边邻国国际移民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关注邻国国际移民的来华情况,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判。研究发现,60年间,中国邻国国际移民存量与邻国来华移民存量均呈现先减后增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与此同时,中国邻国国际移民的目的地逐渐向欧美与海湾地区转移,不同邻国国际移民的目的地分布存在差异。在此期间,尽管邻国来华移民在全部在华国际移民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绝大多数邻国国际移民并未将中国大陆视为其主要目的地。结合中国未来发展前景与“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安排,可以预见中国今后将迎接更大规模的邻国国际移民。当前,需要在学术研究与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7.
Lee-Carter系列模型是对一个人群的死亡率动态建模和预测的模型。由于中国死亡率抽样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模型预测的效果不如国外文献所反映的那么精确。本文在两人群引力模型框架下结合中国和美国同期死亡率数据建模,并将结果与相应的单人群模型比较。研究表明,引力模型与APC模型相结合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预测2025年老年抚养比会急剧上升到23.32%,2030年的婚配男性人口超出女性约2079万,婴幼青少年20年间累计死亡人数约293万。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新移民问题剖析及相关政策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美荣 《人口研究》2001,25(5):65-69
新移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特定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现象。本文在调查研究福建省新移民基本状况的基础上 ,对福建新移民的形成、模式和类型、规模、构成、分布及作用影响进行深入的剖析 ,提出应将发展新移民作为 2 1世纪福建省侨务工作的战略重点。并从出入境管理工作和侨务工作角度对实现这一战略转移的思路和相关政策作了大胆的探索 ,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9.
移民效益评估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移民效益评估的理论框架、体系及评估方法,并结合中国贫困地区开发性扶贫移民投资效果的实际及检验,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移民经济效果、生态效应、社会效益的指标体系及移民综合效益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美国农村人口迁移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农村人口迁移始于 2 0世纪 2 0年代 ,结束于 6 0年代 ,均为自发性的移民。其农村人口迁移具有阶段性 ,第一阶段主要是迁往大城市 ,且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选择性 ,第二阶段移民则不具有文化选择性 ,移民规模与非农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距离与移民规模也是呈正相关。美国农村人口迁移的经验 ,对我国农村人口迁移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1.
黄颖 《南方人口》2013,(6):44-53
本文使用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原始数据,对不同类型移民子女的家庭发展环境和状况进行考察.具体分析了我国移民子女全部随迁、全部留守和部分随迁家庭的规模、结构及迁移特点,各类家庭的收入与消费特征,从安居乐业的角度研究移民子女家庭的稳定性.最后针对移民子女家庭的主要发展问题与发展需求,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贫困山区开发性扶贫移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中国贫困山区开发性扶贫移民发生的推拉力机制及移民的成效.并在移民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移民模式的理论研究体系,使开发性扶贫移民科学化、规范化及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移民安置的目标已不再仅仅是按照水库蓄水的要求如期将淹没区居民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迁出库区,而且还要特别关注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与提高。本文在构建水电工程移民收入测算理论模型以及第一手调查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西南地区水电工程移民收入的测算模型,研究成果可以在西南地区水电工程移民收入的测算中推广。收入测算的结果也可以为移民政策的调整、改革及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史俊宏 《西北人口》2010,31(4):31-35
本文根据生态移民安置区这一特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内在的制约因素、特殊内涵及目标,应用PSR模型对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及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方法,以期对移民安置区发展现状的正确认识.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进一步的评估和建设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俞路  张善余 《南方人口》2005,20(3):17-23
三大都市圈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承载区和人口承载区,对三大都市圈的人口迁移研究对于整个中国的人口迁移研究来说很具有代表性。本文运用空间统计中有关方向和距离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地区之间人口迁移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差距、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和气候差别。根据分析结果,参照吉佛的引力模型建立三大都市圈与全国其它各地州市的人口迁移量模型。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境内的中国移民规模逐渐增大,随着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变化,中国移民的构成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对俄罗斯边境地区四个州的中国移民情况调查表明,中国移民群体在移民类型、目的、法律地位、地区来源和去向、技术水平和行业分布等构成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虽然中国的劳动移民在整体上还没有对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和人口就业领域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但在俄罗斯东部,特别是在贸易、建筑业和农业等领域,移民的作用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移民社区计生管理的探讨○白建明韦惠兰扶贫开发式移民的移民管理和移民社区发展的诸多问题当中,计生管理是较为突出的重点问题之一。作为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途径,扶贫开发式移民旨在协调人口与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促使经济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析1996年美国移民“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6年的美国大选中,美国政府进行了移民“改革”,其主要内容为:更严厉地防范和打击非法移民;对合法移民作出更加严格的限制;削减合法移民的社会福利。这次移民“改革”是美国国内反移民倾向的直接结果,必将对美国及国际移民运动产生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峡移民在社会适应性中的社会心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三峡移民在搬迁后生活环境的社会适应或社会化中,其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迁后的社会心态是这种主观能动性首先的和集中的表现状态。经对湖北部分首批三峡移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本文从移民对搬迁前后生活环境的感觉比较、对迁后生活环境满意度、生活环境的习惯感觉、生活关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考察、分析了这些移民迁后的社会心态状况及各种原因。从一个角度反映了首批搬迁的三峡移民目前的状况,并对调整、引导三峡移民的社会心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楠 《中国人口科学》2012,(4):78-87,112
文章利用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农村调查数据,讨论了作为移民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血亲网络对移民间经济福利水平差异及社会流动性的影响。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亲网络对移民提高自身经济福利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导致移民间经济福利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移民在血亲网络的作用下可以实现自身的向上社会流动。文章不仅分析了血亲关系在近代东北移民活动中对提升移民经济福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还揭示了血亲网络在移民群体中所体现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