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最早的妇女报刊是1898年在上海创刊的《女学报》,这是晚清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出现以及晚清自办报刊的热潮是妇女报刊诞生的大环境;晚清妇女解放思想的萌生及其实践是妇女报刊产生的直接动因;晚清自话文运动的推广与妇女报刊的出现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摘录转载的引入与普遍实践促进了晚清书刊编辑出版的繁荣,在实践中,出版人及作家发现摘录转载报载文字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于是对报载特定内容的版权保护意识和要求逐渐增强,“不许转载”的呼吁和申明开始在晚清报界流行并成为行业规则,随后获得法律保护。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促进了报刊文字版权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为中国现代报刊文字的版权保护行规法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普及和规范化是认识中国现代版权意识和制度产生和建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晚清思想家梁启超以"人"的改造为核心,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促进社会变革的关系中,以一种全新视角,对晚清妇女社会角色进行了定位,即国民之母,女子国民和新民。这对晚清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变,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实现人的近代化,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伴随晚清以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妇女的参政意识逐渐觉醒,并最终在1912年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参政运动。但在运动达到高潮之时,却隐藏重重危机。最终,运动走向沉寂。尽管没能取得成功,但它对中国妇女解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潮汕社会,新教与天主教会是推动妇女教育的先驱。选取美国浸信会、英国长老会和巴黎外方传道会开办的两种妇女教育机构,即所谓的"小女学"和"老妇学",对晚清民国时期在潮汕地区活动的新教和天主教会所开展的妇女事业做一个全面细致的梳理。这些机构为妇女提供了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使她们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潜心接受宗教以及文化教育,为潮汕社会培养了一批识字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英语世界对于晚清小说的研究迥异于国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政治/革命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韩南、王德威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专注于发掘晚清小说的"现代"意义,充分肯定其叙述视角的独特意义与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他们的研究突出了晚清小说叙述主体的创新意识,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路径扩展至晚清时期,进而揭示中国文学与众不同的"现代性"。究其原因,既有当代英语世界学者自身的研究动力,也是晚清小说创作主体和西方话语的跨时空对话的结果。创作主体的现代意识与读者深切的现代感受交融,生成当代英语世界学者对晚清小说多重现代性特征的理解:晚清小说作家不仅具有"现代"商业意识,而且还具有"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是晚清“救国保种”背景下的根本性话语架构,而翻译话语在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晚清翻译家林纾的影响巨大,其与魏易合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正出版于晚清民族主义巨型话语兴起之际,在多个修辞层面呼应了这一时代主题。译者在翻译文本中倡导尚武爱国的民族精神,植入国族共同体想象,与时代话语场呼应和互动,帮助开启晚清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新民思想,参与民族主义话语建构,再现晚清社会的时代追求。译本体现了晚清译介对社会意识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8.
晚清中国民众宗教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中国民众宗教意识探析侯杰晚清中国民众宗教意识,既不是某些个人的宗教思想,也不是许许多多个人的宗教信仰的简单集合,而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共有或相通的宗教情感与心理.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史学研究领域,而且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文化冲突中民众思...  相似文献   

9.
悲剧性时代与悲剧性人生孕育了晚清词人王鹏运的悲剧意识。他的悲剧意识在悲剧性时代与人生中滋生、衍变 ,相应地影响了他的词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晚清国人公司意识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国人公司意识的演进李玉公司对近代国人来说,属于“西用”的一部分,并非绎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新生事物。晚清70余年的时间里,国人对公司从观望、好奇渐至模仿、学习,进而操作、实践,国人的公司意识渐由肤浅而至理性。为便于评析,笔者将晚清国人公司意识的演...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婚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西式婚礼的引进,妇女意识的觉醒和五四运动对旧封建礼俗的冲击使得新式婚姻仪式逐步要替代旧的婚礼仪式"。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婚姻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尤其是晚清民国时期婚姻法中关于离婚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出妇女地位的提高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湘军肇兴以宗法关系为身份依据,成为解读晚清社会转型的一个初始密码和历史样本。晚清社会结构的军功阶层由社会边缘进入中心、地方绅权扩张、渐进式制度博弈、满汉认同中的满蒙特权与汉族意识成为湘军体系背景下晚清社会转型的历史镜像。由此,传统的宗法“自然共同体”开始被政治利益共同体所取代,成为左右晚清政治变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3.
《右台仙馆笔记》在晚清文言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身处新旧交替时代,家乡浙江又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之一,该书作者俞樾深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近代思想在《右台仙馆笔记》中有着充分的反映。文章从危机意识、重视小说实用功能和较为进步的妇女价值观等方面,阐释了《右台仙馆笔记》所体现出来的近代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有清一代的旅藏书写开辟了文学史上的新诗学空间,也投射出清人对于西藏边疆地理的整体经验和体认方式。清前中期的旅藏文学书写在“九州中国”的空间格局中深度建构了大一统帝国的疆域意识和族际整合的中国意识;晚清旅藏书写则伴随着近代中国“世界万国”的认知视野拓展发生明显的致用转向,极力表达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不屈精神、反对侵略的强烈意识与对领土完整的版图诉求。清代旅藏书写是多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家国建构的文本实践,是爱国主义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王鹏运是晚清四大家的重要代表,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清末的几个重要词社,启发和促进了清末词坛的群体意识。在觅句堂唱和群体的活动中,王鹏运与不少著名词家相交结,开始崭露头角;在咫村词社的活动中,王鹏运影响了郑文焯与朱祖谋,初步显示出后来晚清四大家共同的词学追求;在庚子秋词与春蛰吟等唱和活动中,王鹏运身体力行,带动其他成员,将常州派的词学主张发扬光大,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王鹏运所参与并领导的词学群体活动,是晚清词坛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据此梳理晚清四家间的词学传承以及清季常派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晚清前期(1840-1902)的女性弹词小说虽已呈衰落之势,但晚清女作家们在继承弹词小说叙事传统的同时,也于实际创作中自主地带上了求新求变的意识,这是对弹词小说文体本身所做的一种创新性的尝试和努力。本文从晚清前期的代表性作品入手,探析女性弹词小说在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安徽人才辈出,大家鼎立,皖地女儿也以卓越风姿出现在中国文坛上。与明清时期各地妇女文学创作一样,安徽才女的出现呈现着明显的家族特色,往往是一门风雅,才女辈出。明清安徽女性文学创作的另一特色是开放中的成长,交流与融合中思想艺术水平的提升。进入晚清以后,安徽才女不仅以诗文言志,而且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事务,飒爽英姿地从晚清走向民国。清末民初,救国救民的襟怀抱负不仅仅属于安徽上层妇女,一些来自社会底层的才女也在社会变革风潮中获得机遇,开始新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摘要]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晚清通俗小说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美国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输入在国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围绕晚清通俗小说的“现代性”,厘清本土研究与海外汉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辨析转型时期在复杂的文化思潮背景下晚清通俗小说研究背后所隐匿的话语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20.
晚清的留学教育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鸦片战争后的留学欧美,甲午战争后的留学日本,八国侵华战争后的庚款留美。从晚清留学教育倡导者、留学教育归国人员和晚清留学教育学习目的、内容四个维度对留学教育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留学教育倡导者在强烈爱国救亡意识的激发下推行留学教育,目的是救亡图存,学习内容也是围绕爱国救亡展开的,留学归国人员在救亡图存中均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救亡气概,从而厘清了晚清留学教育的主线——爱国救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