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元结构是城镇化发展的约束前提。城镇化在理论上有两种方式,其方式的选择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完全支配,而是表现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受经济规律的制约。我国的二元结构不仅具有顽固性,还在人口流动中被异化,形成了动态叠加的二元结构。异化了的二元结构使"三农"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由于传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理论都无法使二元结构合理转化。三农问题因此成为滞留在城镇化中途的特殊问题,必须用新型城镇化思路加以破解。新型城镇化既不是单一的再城市化,也非逆城市化,既不能工业化独行,更不能"目中无人",而是应该以二元结构的异化形态为约束前提,以"三农"为研究起点,以城乡一体化为目的,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近10年来迅速推进的城镇化,日益暴露出了"失地农民无工作"、"进城民工无归宿"和"城乡四元结构固化"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农民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主体,其地域、职业和身份的三个同步转变理应成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内涵的核心体现。"三个同步转变"的新型城镇化,不仅将从物质、精神层面同步助推农民市民化进程,还将通过待遇均质化、资源要素顺畅流动以及集约高效发展破解城乡四元结构固化等难题。推进"三个同步转变"的新型城镇化,从中国国情出发,宜选取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农民工市民化的着力点应围绕提高个人消费能力和保证公共服务均等化两个方向展开,注重各类政策间的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3.
在2001-2013年的13年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累计为19.7万亿元,相当于2013年我国GDP的34.7%。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以GDP作为政绩考核标准的你追我赶的过程中,已经不啻于一剂"经济鸦片",调控政策中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正是地方政府竞争最为直观的表征。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厘清土地财政困局的动力机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重构中央与地方关系,约束地方政府收权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向市场的"让权",从体制机制上找到破解土地财政困局的良方。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视阈下的环境问题及法律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与城镇化相伴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自发型"(由下而上的)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社会形成机理,认为城镇化参与者的"自利性"、消费的增长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量的片面追求是目前城镇化进程中污染问题的主要推动力。以此为基础,以"规划约束"、"以人为本"、"执法先行"为着眼点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制度保障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谭江华 《兰州学刊》2015,(1):147-150
作为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最直接的载体,中国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制造"的成长过程写照,而其发展瓶颈亦是今日中国对外出口的困局的缩影。笃信"出口创汇"是财富增加源头,"经济人"假定下忽略社会成本,中国外贸企业在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后依然游走于全球产业链低端,在传统主流经济学框架下解析困局,似乎是一个无解命题。实证经济学在抛开"经济人"假设无疑是无源之水。面对传统经济学对困局破解的无力性,文章基于人文经济学视角重新阐释了我国本土外贸企业发展困局,认为市场与人文不能割裂开来,要正确认识市场,破解必须在继续深入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赋予市场更多的人文情怀,并提出具体破解困局措施。  相似文献   

6.
资源富集区主要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矿产资源蕴藏相对丰富、布局相对密集的区域,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破解难题的设计是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强大引擎。为全面深化改革,回应国家重大战略的要求,直击资源富集区全面转型问题,资源富集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进行结构转型,并对结构进行优化调适。结构调适在定位上,应是将供给侧改革作为重点;将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作为关键;将转变城镇化模式作为载体;将五大发展理念协同推进作为引领。在具体措施上,应包括抢抓"十三五"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机遇;整合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区域内外的一体化发展;加快人的城镇化进程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长期的要素驱动,实行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城镇化发展质量并不高。要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实现集约、绿色、智能、低碳发展,应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8.
云南城镇化政策的演变及其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以前云南省的工业发展方式和限制城乡要素流动的政策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1978年以后云南省调整了思路,城镇化政策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城镇发展建立在低成本获得城镇建设用地、廉价劳动力、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的基础之上,尽管城镇化水平提升迅速,但其对基础农业的破坏作用也显而易见。可以说,目前我国城镇化被房地产开发商"绑架"了,属于"被城镇化",同时地方传统文化面临解构和破坏。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及农村文明存在的问题,并引进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强调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用"逆城镇化"、"城镇农业"、"设施农业"、"农业产业链延伸"等相关经济学论点,对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及农村文明进行深入实地调研,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城镇化政策为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既反映了我国城镇化政策演进的规律,又引发了对城镇化建设积极思考,为新时期提高城镇化质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河南就近城镇化中的小城镇“空心化”风险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与重要载体,是改变河南城镇化建设滞后和缓解城镇化发展失调等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河南小城镇发展出现了日趋严重的"空心化"问题,如人口和产业"空心化"、聚集效应不足、就近城镇化乏力等,它不仅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造成严重浪费,还会影响家庭完整、扭曲家庭关系,甚至可能使城镇化跑偏沦为"半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面临的重大风险。小城镇"空心化"问题的出现,是我国长期推行城乡有别的体制机制、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固化、优先发展工业与城镇特别是大中城镇导致大中小城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失衡以及生产力布局和利益分配失衡的结果,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遭遇二元体制阻滞的扭曲体现。要化解小城镇"空心化"风险,必须抓住就近城镇化的核心即人的城镇化,通过得力措施,切实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并且需要多部门协助的系统工程.金融作为配置资源的平台,其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如今发展城镇化的政策实施,很多旧式思维已经有所转变,例如追求空间扩张、城市规模扩大等已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向提高城市服务、文化等靠拢.在扩大内需,实现地方经济稳步发展,最终完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金融业的同步支持是实现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有必要采取理论分析法,根据资本通过金融市场的流通与聚集以及过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就其对推动城镇化产生的作用进行研究,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融资难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要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必须多管齐下从金融机构来讲,应转换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从中小企业来讲,应壮大自身实力,提高融资竞争力;从政府与社会来讲,应强化政策支持,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六大"土地困局":建设用地供给不足与建设用地大量闲置并存;土地征收补偿冲突与期盼土地早被征收并存;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农村建设用地宽裕并存;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与其不可持续性并存;各类规划中的用地指标存在不少差异和冲突;农民进城却不愿放弃农地经营使用权的矛盾。土地困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制度安排的不足与冲突以及土地收益的共享与分配问题,其深层根源在于城市化模式及其发展路径。破解土地困局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实现人的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同步,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与共享,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制度及其执行力。  相似文献   

15.
应炬锋 《理论界》2014,(4):44-46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2.57%。随着城镇化比率的上升,城市能源消耗将急剧增加,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大。因此,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做好能源战略研究是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分布式能源是未来能源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量,保证供电持续安全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政策、成本、利益、技术、法律等约束,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分布式能源建设,同时电力单位要强化合作意识,共同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和结构效率。从城镇化的构成来看,我国的城镇化不仅包括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而且包括镇地区的城市化。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的结构变化特点表明:城市地区的城镇化依然是我国城镇化的主流,但是,镇地区的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人口向"城"和"镇"地区集聚的新变化和国际经验的研究结果显示:未来镇地区的人口增长将会继续超过城市地区的人口增长,然而,随着城市群和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转型发展和能级的提升,镇地区人口增长的极化现象将会加剧。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二元结构差别,积极促进"城"、"镇"实现一体化发展,努力消除体制和制度性因素带来的城镇之间的歧视性差别,以推动城镇化的结构优化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城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从速度型向"又好又快"的质量型转变,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一是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基本的制度建设方向;二是以区域协调带动城乡协调,建立和完善城市群规划体系;三是制定适合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城市发展政策;四是转变"移民就业"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模式;五是建立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调节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具体问题,给出了具有导向性的操作指南和发展路径。正如会议所指出的,"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1]。这也就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目标"和"方向"的正确性。基于此,会议提出了六大议题,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海发 《河北学刊》2001,21(5):19-23
本文在对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的偏差,提出了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支点,在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化建设与其地域特色、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的关联度,用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借助都市经济文化圈的网络经济效应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区域内部要素市场,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成本,促使区域内企业聚集提升到产业集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城镇化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以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避免"千镇一面"、"千城一景"局面;注重并发挥都市经济文化圈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挖掘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合理规划新型城镇未来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