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林鸿潮 《南都学坛》2006,26(1):96-99
国家赔偿法是一个兼具公、私法属性的法律部门,民法规范是国家赔偿法的法律渊源之一,民事侵权责任在国家赔偿中有其适用的空间。同时,在国家赔偿中适用民事责任用以补救《国家赔偿法》法典的自身不足,也是当前条件下扩大国家赔偿范围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国家赔偿的性质、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及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入手,对完善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从扩大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范围、提高国家赔偿标准、拓宽国家赔偿原则等方面尝试提出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现状,指出了国家赔偿法本身存在的确认程序多余、缺乏强制执行措施、国家赔偿的范围过窄等缺陷。重点就国家赔偿的赔偿范围,从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和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侵权损害的范围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已颁行十余年,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出缺陷与不足。国家赔偿法的直观缺陷表现在赔偿范围狭小、赔偿标准低等方面,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立法理念落后、基本原则缺位。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修订国家赔偿法,改革和完善国家赔偿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相应制度。  相似文献   

5.
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确立了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各自的举证责任,是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一大进步。但从该法保障赔偿请求人依法取得国家赔偿权利的立法宗旨来看,我国国家赔偿举证责任分配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确立国家赔偿举证责任的风险分配规定、课予赔偿义务机关对违法性要件的举证责任、扩大赔偿义务机关在侵犯人身权情形下的举证范围、减轻赔偿请求人在程序违法情形下的举证责任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家赔偿经历了由早期适用民法的过错归责原则到适用违法归责原则的发展过程。但是实践表明,现行违法归责原则本身存在着缺陷,表现为:国家赔偿制度中适用违法归责原则不能充分体现国家赔偿的“人权保障”价值、违法归责原则无法解决国家赔偿法与部门法之间的对接冲突,以及因过于严格限制受害人获得赔偿的范围而导致国家赔偿形同虚设等等。因此,有必要从现实出发改革我国国家赔偿领域中的违法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7.
按照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理论,政府有义务依法履行人民委托的公共权力,因此如若行政机关未能依法履行其职责并导致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损,则国家需承担赔偿责任。由于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问题较为复杂,此次修订的《国家赔偿法》未能将其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对于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特别是其构成要件等关键课题尚需学界的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8.
国家赔偿法在实际运行中有许多不足,需加以修改.首先,在归责原则上要扩大国家赔偿主体的范围,减少法律前后矛盾,其次,在赔偿范围上要避免赔偿范围过窄问题,扩大受偿主体;再次,要实现科学的保障程序,使权利能顺利的实现,此外,在赔偿标准与赔偿数额等方面还有不足.  相似文献   

9.
国家赔偿法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弊端,赔偿范围的狭窄在诸多弊端中较为突显。本文仅就行政处分及精神损害造成的损害赔偿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国家赔偿法的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实践很不成熟,赔偿事项范围难以通过一次立法来确定,同时不同赔偿事项的归责原则之间也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因此,国家赔偿制度的立法体系应该以一部或几部核心的国家赔偿法律为主,再加上各个特别领域的单行的国家赔偿法律和其他法律中的有关国家赔偿的法律规范来共同构成。此外,在司法审判中,司法机关应格外关注开创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善后期中的国家赔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中,危机善后管理与其它阶段同样重要.在政府应对危机过程中,因其过错或违法行为而造成社会或公众损失,应开展国家赔偿.这应是危机善后中的重要环节.但在此方面,目前我国危机应对中的国家赔偿制度尚待完善.从国际经验看,对危机应对中政府违法、过错导致损失进行赔偿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家赔偿责任的豁免与限制,二是国家所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三是国家赔偿责任范围的扩展及国家赔偿理论的发展.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我国的危机应对中的国家赔偿责任应主要涵盖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违法行使或滥用行政紧急权力的赔偿责任;二是未履行法定职责的赔偿责任;三是危机处置中的事实行为因过错而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其四是公有公共设施或技术性设施导致损害而引起的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实践很不成熟,赔偿事项范围难以通过一次立法来确定,同时不同赔偿事项的归责原则之间也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因此,国家赔偿制度的立法体系应该以一部或几部核心的国家赔偿法律为主,再加上各个特别领域的单行的国家赔偿法律和其他法律中的有关国家赔偿的法律规范来共同构成。此外,在司法审判中,司法机关应格外关注开创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国家赔偿是属于私法性质还是属于公法性质,是关系到其他问题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在以前的论述中,学者们多从其公法性质的角度来进行考虑。但是,如果参考国外关于国家赔偿制度的立法,并对我国有关立法及理论做认真的思考,就不难发现,国家赔偿实际上属于私法性质,而非公法性质。将其正确定性为私法性质,对于正确确定国家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在国家赔偿过程中贯彻当事人的自主权,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正确确定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国家赔偿法>首次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从制度上确立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还存在着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过窄、未规定精神损害的具体赔偿标准、对违法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惩戒不尽合理等问题,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揭示国家赔偿责任涵义基础上,指出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应包括:(一)损害事实。按照赔偿理论,以损害的存在为前提,只要存在损害就应该得以赔偿。(二)侵权行为主体。依(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我国的国家赔偿使权行为为主体主要有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法律法规授权、委托行使国家职权的团体及个人。(三)执行职务的违法行为。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务所实施的行为,如非行使职务的行为,则不属于国家赔偿范围。(四)因呆关系。即把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作为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9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颁布,标志以宪法规定为依据,以《国家赔偿法》为核心,以其他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为辅助的中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正式确立。2010年针对实施中的问题对《国家赔偿法》进行了大幅修改。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取消了1994年《国家赔偿法》单独前置的确认程序,将司法赔偿的确认权与决定权合为一体,一并交由法院赔偿委员会处理;引进诉讼理论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和民事侵权赔偿的精神损害赔偿;明确支付赔偿金的具体时限;增加赔偿决定的质证和监督程序。将中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向前推进一步,为丰富和发展二战后蓬勃兴起的世界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做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也留下不少遗憾,对程序合法、结果错误的刑事拘留仅在超期羁押时才予以赔偿的限定即为一例。自修改后的2010年《国家赔偿法》施行以来,预计的国家赔偿案件大幅上升的现象未曾出现,个中缘由亦值得思考。建议立法上将刑事赔偿改为司法赔偿、被动赔偿改为主动赔偿,并严格限定刑拘不陪范围、增加惩罚性赔偿、增加落实追偿规定、直接领取赔偿费用。条件合适时,将目前设立在审判机关的国家赔偿机构和人员成建制划归中央、省、市三级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  相似文献   

17.
《国家赔偿法》实施10年之久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赔偿法所规定的赔偿的范围、赔偿的标准、赔偿的对象等愈来愈不能适应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公正、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对现行《国家赔偿法》进行检视并完善之,以满足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国家赔偿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国家赔偿法对于监督和促使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国家赔偿法这几年的贯彻实施情况看,也存在着如赔偿范围、赔偿程序、赔偿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赔偿法。  相似文献   

19.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国家赔偿法的颁布,表明在我国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设立了国家赔偿制度,也是我国继《行政诉讼法》以来第二部“民告官”的法律,又是一部集实体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于一身的法律文件,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日趋健全和完善。  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  国家赔偿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客观需要。第一,它使国家赔偿制度系统化、规范化。过去,关于国家赔偿的法律散见于《民法通则》、…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赔偿法》的出台,是我国立法史上的重大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对《国家赔偿法》应修改和补充,使国家赔偿的范围、方式和程序更加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国家机关的权力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权利的关系,以保证权力的正确实施和权利的依法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