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一些发达国家在关税受到大幅度下挫后,在贸易领域实施了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其隐蔽性、灵活性更能限制以至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入。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保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格局的不平衡性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进一步恶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对策,尽早消除在环保方面存在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明显差距,协调和解决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绿色贸易壁垒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非关税壁垒形式,其表现形式是进口国通过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其他措施,阻碍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构成实质性的贸易障碍。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及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其制约或限制,因而引发贸易争端。WTO争端解决机制所具有的严密的程序性、较高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当然,这种积极性作用也因WTO争端解决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而不能完全发挥。  相似文献   

3.
绿色贸易壁垒与政府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和关税壁垒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各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断寻求非关税壁垒手段保护本国市场,有形的关税壁垒将逐渐转移到无形的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上去政府应研究和顺应这一趋势,采取恰当的产业政策,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保持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贸易壁垒是当前世界贸易领域中的热点问题。WTO倡导贸易自由化,提倡绿色贸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它却被绿色贸易壁垒人为扭曲。从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及特征入手,可以分析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从而理智客观地看待绿色壁垒,进而寻求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准入制度,它表现为多种形式,其法律依据是WTO的一些例外条款。以进口国实施它的动机为标准,可分为正当和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合理地利用绿色贸易壁垒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是WTO规则所认可的,但反对不正当的利用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合理利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抵制和反击发达国家针对我国采取的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6.
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存在四种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绿色标志制度、绿色法规,对我国入世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的对策是提高环保意识、发展企业的绿色生产、加强环保法规和标准建设、加强绿色纺织品的科研与开展等。  相似文献   

7.
绿色、蓝色贸易制度首先是一种贸易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作为国际通用的标准就应遵循.正因为获取这一标准需要认证,所以绿色、蓝色贸易制度就演变成了一种"门槛"、壁垒.它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负面影响甚大,中国的企业既要正视它,又要采取策略应对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自由贸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国纷纷采取环境措施对国际贸易实施必要的限制,由此形成了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通过建立完善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制度,维护自身的环境利益和贸易利益,已成为各国通行的做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制度却极不完善,严重影响了环境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国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立法经验,尽快建立并完善符合国情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是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系统地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绿色标志”、市场准入制度等主要表现形式 ,及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灵活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中国加入 WTO后 ,“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构成严重压力和挑战 ,应从发展生态农业、开拓绿色产业、完善环保法规入手 ,加强质量认证、标准认证、安全认证等基础工作 ,提高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 ,积极防范和有效突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环保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在国际贸易领域也引入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产生了被称之为“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蒙上了一层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我国在遵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基础上应当扬长避短,对绿色贸易壁垒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是人类从生态伦理学意义上选择行为模式的理性观念,它为人类新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奠定了新的基础,从而为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促进商品生产符合环保要求,使我国出口商品被更多国家所认可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其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环境逐渐被作为一种新的贸易资源和贸易产业来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也是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面,临的较难突破的贸易壁垒。但是,面对全球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我国也应该理性地思考和辩证地看待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保护人类和动物生命健康的作用。我国应该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制度的研究,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环境竞争力,积极参与环境和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和绿色保障法律制度,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贸易的生态化。从人类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贸易与环境良性互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外贸法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加入WTO以后,绿色贸易壁垒问题日渐突出。本文从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出发,分析了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特点以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我国应在充分认识绿色贸易壁垒二重性的前提下,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动创造和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同时结合我国经贸领域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以此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国别利益,大力推行一种新的贸易障碍--绿色壁垒.中国在入世之后,出口遭遇了较多的绿色壁垒.对此我们应该正确到认识它的贸易保护本质及对外贸的影响,政府与企业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视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全球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绿色贸易已成为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绿色贸易的发展在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种新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由于这种壁垒有其鲜明的、不同于其他非关税壁垒的特征,因此,在关税壁垒逐渐降低和非关税削减之后,绿色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产业的主要措施.这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研究绿色壁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贸易和食品安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绿色壁垒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确保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它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实施上的歧视性等特征。WTO对“绿色壁垒”问题进行了相关法律规制,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针对绿色壁垒对我国食品进出口的影响,我国应当从善用WTO规则、完善国内法律法规、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以及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出口等方面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间贸易壁垒的检验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贸易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而阻碍贸易正常进行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对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准确把握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间贸易壁垒的现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所作的“地区间经济联系障碍的调查问卷”,对前期回收的有效样本,运用统计检验分析的方法,就当前地方保护和贸易壁垒的存在性以及企业的不同类型是否与其面临的地方保护和贸易壁垒有程度上的关联等问题做了相关研究,认为企业的规模和所有制性质对企业面临的地方保护和贸易壁垒基本没有程度上的影响;同时,统计分析结果还表明目前国内地区间贸易壁垒偏重于无形和隐形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绿色壁垒是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综合产物,具有保护生态环境、阻碍自由贸易的双重功能。绿色壁垒的实施对我国贸易、企业、环境均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面对绿色壁垒,我们应完善国内环保立法体系和国际环保规范,建构我国绿色壁垒体系;积极参加国际环保组织和环保立法;充分利用国际环保规范,以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维护我国贸易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色壁垒已成为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入WTO一年后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对绿色壁垒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分析 ,主要考察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及我国外贸出口所面临的绿色壁垒的变化情况 ,最后探讨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