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承志自创作长篇小说《金牧场》之后,进入了其创作道路上的转型期或过渡期,这一时期,他相继创作了三部中篇诗体小说,对小说创造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体现出了作家强烈的前卫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就新时期藏族文学而言,阿来的作品承接与拓展了藏族作家扎西达娃开创的艺术道路。而放眼全国民族文学,阿来的创作表现了我国当代民族文学所达到  相似文献   

3.
益希单增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1980~1984年,传统恪守期。创作题材及方法主要是革命现实主义,即突出阶级立场和文学对社会的真实反映。2、1985~1989年,沉寂探索期。其创作除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显得更加成熟外,也吸收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开始了在小说创作手法方面的初步探索。3、1990~1999年,多向新变期,亦可看作是其长篇小说创作的丰收期。在这一时期,益希单增除了继续着他写西藏人西藏事的现实主义创作之旅外,亦从多方面努力寻求着他创作困境的突围路径。4、2000年至今,再度回归期。其创作数量明显下降,创作风格进一步趋于平实,作品倾向于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索。  相似文献   

4.
福斯特的“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之分,“故事”、“情节”之别虽早已被理论界熟知,但也因划分简单而遭诟病。文章通过对其代表作《小说面面观》的深度剖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透视他的小说理论,还原一个既蕴涵传统理论精髓又具有显著现代意识的福氏小说美学观。重估他在传承传统小说理论和现代小说理论中的开拓性作用。同时指出他的《小说面面观》和詹姆斯的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之作《小说的艺术》不分轩轾,堪称“双璧”。  相似文献   

5.
他所创作的5件彩塑脸谱作品被作为礼物送给联合国:他大胆改革,把泥塑彩绘艺术移植到脸谱上,创造了新型脸谱;他是2003年北京市首次授予的六位一级“民间工艺大师“之一;他是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称号获得者。他,就是享誉国内外的泥塑“脸谱王”——双起翔。  相似文献   

6.
阿来的诗歌创作虽然没有取得像其小说那样的成就和声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诗歌创作没有多大价值.相反,如果把阿来的创作看作一个整体来加以审视,其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凸现出来.它不但影响了阿来整个文学创作的艺术方向的选择和文学视界的定位;同时,他的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坛,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祖尔东·沙比尔在20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维吾尔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奠基人,是维吾尔新时期小说创作发展的引领者,是让维吾尔文学登上世界文学殿堂的引路作家之一。笔者试图对祖尔东·沙比尔的中篇小说代表作《柏树叶》的人物形象塑造、谋篇布局、艺术结构以及语言锤炼、用语技巧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论述。  相似文献   

8.
李士杰 《中国民族》2007,(12):40-42
1985年,他的《正气篇》如长虹贯日,礼赞民族脊梁,中国画坛一片赞叹之声,邓颖超欣然为之题词“中华正气”。 1997年,他的国画巨制《魂系山河》横空出世,中国画坛再次为之瞩目。这部作品被美术界誉为“历史画和人物画的传世之作”。 “《魂系山河》画卷以及多种流派和风格的创新作品,使美术创作在表现时代生活、画家意象和表现手法,都有新的张力和成就。”中国文联的工作报告这样评价他的作品。 不仅如此。 法国总统希拉克赞赏他是“富有才华的现代艺术家天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慨叹他的作品具有“美妙意境”。 他是谁? 他就是中国国家画院的艺委会副主任,一级美术师、画家、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藏美术的开端始于20世纪中叶,当时西藏画坛上出现了可称为现代西藏美术先驱的绘画大师安多强巴.他的艺术道路经历了早期探索、成熟和传承发扬三个阶段.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他创作了不少前无古人的传世之作.作品题材包括历史名人、宗教内容、自然景物和风俗风物等.他的艺术创作思想具有人文主义、理性实证和藏西合璧的特征.本文对安多强巴的艺术历程、重要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的无人可及的地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近代这一大的时代和政治、文化、文学背景,而其出现则使近代的文化和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更有声色和内涵。本文拟以近代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在近代小说的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即他在发现了小说的同时又丢弃了小说)及对近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