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斯科特命题"认为"试图改善人类命运"的大型社会工程,其结果经常都是彻底的失败。文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德吉新村整体搬迁的绩效成败进行了研究,其结论是:德吉新村村民搬迁前的生存资源使他们处于贫困生活状态,构成政府实施整体搬迁的条件,政府行为的目的与当地农民的期望相互重合。这改变了斯科特假说的致命前提,政府的种种努力贯穿于入住农户的条件,住房的修建、耕地的提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发展项目的设计以及社会援助等全过程。由此德吉新村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跳跃,农业生产方式走向现代化,非农业活动大量出现,农民出现收入增长与贫困缓解的趋势。同时,德吉新村农民社会方式也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变化,包括村民生活世俗化的出现、村民生育观念的改变、现代消费品进入生活,使得德吉新村的农村社会变迁加速。斯科特所强调的要从农民的视角思考问题在德吉新村也得到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杨明洪 《民族学刊》2010,1(1):72-87,165
德吉新村村民是从扎囊、错那两县集中搬迁而来的,此前这些村民生活在偏远的山沟里,耕地面积不足、基本口粮难以解决。政府民主决策,实施了朗赛岭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工程以解决耕地和住房问题,并且,进行了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配套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是基础,村民"富得起"才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从2002年开始,农户的生产扶持也纳入了政府的发展计划。自村民搬迁至德吉新村,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善,政府也初步实现了其"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郑洲  杨明洪 《西藏研究》2009,113(1):102-111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德吉新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德吉新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作了一个初步估算.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德吉新村在政府组织引导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必须了解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实际转移意愿,紧密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才可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推进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政府逐步加大了对西藏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然而,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仍比较薄弱.通过西藏扎囊县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与民主村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对比考察可见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在改善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然后紧密结合西藏农牧区发展实际,发现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习和借鉴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经验,对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贯重视西藏扶贫工作,扶贫工作为西藏的民生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等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西藏扶贫工作已由过去的“救济式”走向“开发式”、从“就地扶贫”走向“异地扶贫”.然而,“扶贫搬迁”工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含因贫困而导致的“扶贫搬迁”,也包含因生态和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6.
郑洲 《民族学刊》2012,3(1):34-43,93
以西藏自治区扶贫综合开发为研究视角,以扎囊县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分析民主村村级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考察了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进而在推动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然后紧密结合西藏农牧区发展实际,客观分析了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在基础设施供给、基础教育供给、医疗卫生服务、村组织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学习和借鉴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非西方他者的文化表征是西方殖民和新殖民话语的核心。对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形象的批判性政治分析,涉及两个层次的认识——在以精炼化和成见化的方法提供骨架的同时,各种策略(诸如婴孩化、色情化、贬抑化、理想化和自我肯定)也为想象的他者增添了血肉。虽然这些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策略保持着稳定。在本文中,作者将识别其重要的修辞策略。这些策略塑造了西方对非西方他者的表征——主要集中于西方的殖民表征——的特征,同时通过对异域西藏(对异域化西藏西方式表征的简称)的实证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9.
郑洲 《西藏研究》2007,(4):100-107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德吉新村扶贫综合开发为例,以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考察了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在德吉新村扶贫综合开发建设中的绩效问题。首先,基于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在德吉新村所提供的一系列农村公共产品对扶贫搬迁群众走出贫困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次,重点基于德吉新村搬迁群众实际需求的视角,分析了政府所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在德吉新村扶贫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文章就提高西藏农村扶贫综合开发成效,即提高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1980年以后,党中央先后召开了4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着重研究西藏的大政方针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藏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将结合改革开放以后西藏的发展和稳定工作,重点阐述4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以及这些观点在治理西藏进程中的成功实践,总结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治藏实践中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逐步深入,西藏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西藏农村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文章选取了江孜县的班觉伦布村为个案,用社会学方法描述了班村农民的基本经济生活状况以及班村经济的新发展,同时还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班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文章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和适应市场,西藏农村才能走上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近20余年时间里,由区内生态移民搬迁而成立起来的宁夏闽宁镇成为全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实践样板,受到各界关注,包括作家文学书写。文章通过对有关宁夏闽宁镇移民脱贫攻坚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特点的分析,解读这些作品的文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并以此为个案讨论民族地区移民脱贫攻坚的过程呈现与文本叙事。这些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书写小镇移民的"中国故事",呈现脱贫攻坚的国家意志与道路;刻画西海固移民的新生活新面貌,呈现艰辛拓荒、守望相助的移民精神;总结移民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阐述新时代的思想变迁和发展理念;关注普通女性群体的生活和心声,展现新时代乡村女性的蜕变与困境。文本化叙事,既要立足于地方和群体的脱贫书写,也要看到脱贫背后深刻的社会变迁与人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文化传统而与内地的乡村城市化模式不同,其乡村城市化是在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推动下逐渐进行的.在其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村庄处于一种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期,其既没有进入都市化的状态,也不再是传统的较为封闭的状态.文章回顾了内地乡村城市化研究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西藏乡村城市化的特殊之处,最后通过实地调查一个乡村的转型来具体展现目前都市化过程中村庄所处状态.  相似文献   

14.
陈默  崔锋 《中国藏学》2011,(3):134-143
在现代社会,电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人们通过电视获取生活信息、模仿生活样式,电视藉此促使人们的消费、闲暇、交往以及家庭生活不断发生变化。文章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为例,以电视与西藏乡村日常生活为基本研究内容来探究电视在西藏乡村日常生活变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光锐 《中国藏学》2016,(2):185-194
当代西方人对西藏和达赖喇嘛的热情和关注,不仅有现实政治的因素,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心理根源,与他们看待和理解西藏的方式密不可分。西藏在西方人的表述和想象中具有特定的思维意像、审美倾向和词汇传统。香格里拉是其中最典型的意象和词汇之一,香格里拉神话则是许多西方人有关西藏的主要"信念体系"。西方人对西藏神话式的想象是在东方主义、殖民主义和西方人自身心理渴望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受到"西藏问题"的冲击,与西藏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深入研究和辨清西方人认识西藏的复杂心路历程的基础上,细致研究西方的西藏形象及其与中国形象的互动关系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6.
法国媒体报道中的西藏印象——以法国《世界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中国藏学》2006,(4):67-73
本文选取法国最有影响的媒体——《世界报》为分析对象,主要研究《世界报》自1987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历时18年关于“西藏”的报道,剖析法国媒体对西藏报道的政治文化取向。分析表明,报道内容想象成分较多,和事实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说明,法国媒体出于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对西藏形象进行了刻板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习仲勋长期分管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建国初期坚决执行中央慎重稳进的方针,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克服左防止右;改革开放后,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指示相关部门的同志将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在统战工作的首位,切实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他的民族、宗教工作的思想和方法集中体现了党的政策,践行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始终遵循实事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玛措 《中国藏学》2012,(1):115-129
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中,互惠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而影响这一经济行为的因素之一是文化的诠释功能。文章通过田野点的那曲牧民,展现了牧民社区中的亲系组织及其互惠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牧民社区在如何延续和保留着影响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央政府更替,中华民国取代清朝后,西藏的地位为新政府的宪法所确立.民国政府通过任命西藏办事长官等,显示对西藏拥有主权.民国元年,北京政府任命西藏办事长官钟颖.民国2年,驻印华侨陆兴祺继任护理驻藏办事长官,虽然由于英印政府阻拦等原因未能入藏,但他仍然成为民国政府与达赖喇嘛、班禅等西藏地方政教力量联络的中间人,在反对“西姆拉条约”等过程中,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文章利用已公布的档案及相关资料,主要围绕陆兴祺在民国初期涉及的西藏事务,考察北京政府时期设立的西藏办事长官等职官沿革,讨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