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如果将洋务运动时期的世界观念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内在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这主要有两个标志。1.横向思维的凸现和扩散。这是和洋务时期的世界观念发生发展相伴随的一个内在牲。洋务时期横向思维的凸现和扩散主要表现于:(1)思考问题的参考系发生了变化。一般来  相似文献   

2.
论洋务时期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洋务时期随着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迫使下,走进与世界各国对话和交流的行列,也使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有了新的进展,其主要表现为纵论国际局势和关注国际公法.期间出现了“春秋战国”论,即援引春秋战国的历史成例,借此对照和说明新世局;多角度地议论国际问题,即从世界通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和以“均势”原则分析评论国际问题,以及从某国领导人的变动评析国际时事等.这些标志着中国人开始揖别华夷为核心的“天朝”观念,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重新为中国定位,努力谋求中国振兴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3.
洋务时期的全球文化观念是对华夏文化中心论的突破.在重新审视中国和实际观照西洋的基点上,洋务时期的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从“天圆地方”、“中央之国”、“天下第一”等“天朝”神话中醒转,寻回和重塑中国的真实形象,率先实现了由“天下第一”到“全球之一”的心理变革.借助于洞察和思索,洋务时期的中国人开始正视和认可西洋“风教远胜中国”的现实,西洋人和西洋文化被纳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认知范围的扩展促成了文化心态的开放和多元。传统的“天朝”观念所卵翼下的“华夷之辨”的精神围墙被推倒,一种崭新的文化多元思想日渐萌生并形成.中西文化“通”“同”说的出现是洋务时期中国人全球文化观念形成的一大标识,它从“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力主泯中西之界限,破中西之壁垒,以“同”求“通”,以西补中,由此实现对西学的延纳和中西文化的重构和整合.洋务时期的全球文化观念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和制约了洋务运动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姚琦 《兰州学刊》2007,(10):175-177
洋务时期兴起的赴欧留学基本上是以船政教育为特色的,从1875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共派遣140余人赴欧学习船政。洋务时期赴欧船政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早期造船工业、海军建设和海军教育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洋务时期(19世纪60至90年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带转折性的历史年代。此间,由于西学的大量输入,给封建的封闭体打开了缺口,中国的社会生活,诸如社会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社会信仰、家庭与婚姻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社会学称为文化变迁)。以往学术界很少提及,本文将略予阐述。  相似文献   

6.
论洋务时期的教育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纵横两方面集中考察洋务时期各类学堂的创设和书院改制、学堂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 ,认为尽管甲午战争以前的新式学堂只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附在旧体制上 ,布新而不除旧 ,但洋务教育毕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在许多方面都已逸出传统教育的轨迹 ,具备了近代教育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一、洋务时期行政机构的变革洋务运动时期 ,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 ,清政府不得不对原来的行政机构进行一些调整和变革 ,以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发展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先后设置了一批与新形势新情况密切相关的外事机构和军事机构上。下面择其要者 ,分别予以说明、介绍 ,以便于概览此时期行政机构变革的大略情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应付和办理夷务的专门机构于 1 86 1年设立。其官员编制仿照军机处办理 ,设有大臣和章京两级。内部组织由司务厅、清档房及英、法、俄、美、海防五股组成。设置总理衙门的初意是办理外交事务 ,但随着洋务新政的…  相似文献   

8.
均势观与洋务时期的对外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涛 《社会科学研究》2002,2(4):109-113
洋务运动时期 ,由西方输入的均势观念是国人认识近代国际政治秩序的重要理论依据 ,也是他们评判世界格局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 ,并对清政府的外交政策趋向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对均势的认知 ,促进了中国传统华夷秩序观向近代世界观念的转变 ,在这一时期国人的对外理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今之天下,一通商之天下”及“中外通商有益”论等命题的问世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市场意识形成的基本表征.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市场意识的基调是:振兴国内商务、参与国际竞争.围绕着国内市场的振兴,洋务时期的中国人在参照国际市场体制的基础上畅言机器生产拓利源、号召集聚资金兴工商、呼吁重商护商求富强,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建设性措施.与此同时,洋务时期的中国人也积极鼓动开展出洋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并在多方面揭橥了商人素质近代化这一时代课题.世界市场意识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动了以求强、求富为中心的洋务自强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5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消费、择业、婚姻、生育等价值观的取舍也在不经意间悄然改变。 消费不再量入为出 过去对穿衣的要求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讲究式样时髦、质量高档,一季多衣;吃饭,过去求饱,现在讲口味、营养,年节、喜庆日子或来了客人,不在家里忙,到饭店“撮”一  相似文献   

11.
维新时期,维新派继承并发展了早期维新人士及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思想,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报纸具有解蔽达聪、去塞求通以及变革政治的"耳目喉舌"等功能,因而创办报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论洋务时期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系统输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洋务运动使中国具备了经济和人才方面的条件,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系统地输入中国。其特点是输入渠道多元化,既有军工企业系统。又有政府机构,还有教会系统;输入学科系统化,即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零星输入,而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所有重要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系统输入。洋务时期西方近代自然利学的输入,范围广、规模大、数量多、质量高,与中国的近代化建设紧密结合,选择性强,既新且快,全面而又系统。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也是晚清一代重臣。张之洞自幼接受儒学熏陶,其父张瑛任贵州兴义府知府,礼聘远近名儒,教子甚严。张之洞4岁入塾,勤勉异常,8岁已读完四书五经。“非获解不辍,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倦...  相似文献   

14.
何谓平等?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平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作一番历史的考察,因为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 平等观念起源于古代的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脐带”,在躯体构造和精神能力上彼此并没有什么差别,本能地意识到“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平等观。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在整个洋务运动史的研究中是一个急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作为洋务运动主要据点之一的闽浙台地区,其经济的变化发展,亦应引起我们重视。从1861年至1894年这三十多年中间,当权的洋务人物在闽浙台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对这个时期闽浙台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商手工业的发展,迄今为止,尚未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戊戌变法时期的国人办报高潮之前的办报情况基础上,从时代背景、启蒙思想、新式教育的普及以及当时的政策四个方面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入办报高潮出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列举了这次办报高潮中的核心报人及其思想,并对这次办报高潮的影响及意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陈策 《理论界》2009,(1):127-128
洋务运动时期,随着<万国公法>的传入,清政府肯定其在办理外交上的价值.清政府出使西方的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指南展开与西方的外交活动.洋务思想家们对<万国公法>亦进行了深入研究,看到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对其进行批判.这些都反映了洋务时期国人对国际法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中,“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观念。论者多将其直接解释为“道德”,这对于理解先秦时代的“德”观念是不妥当的。大体说来,先秦时期的“德”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天德、祖宗之德;二是制度之德;三是精神品行之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德观念都没有能够摆脱天道观念的影响。“德”观念走出天命神意的迷雾是西周时代的事情,然而将它深入到人的心灵的层面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贡献。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是关注人的自身能力的认识与开发,寻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德”观念的发生与发展的道路,对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略论洋务时期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引进与传播宝成关洋务运动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发展时期,不少学者曾将其与明末清初相提并论,视之为“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输入。“但以往此项研究,多对“西器”“西艺”的引进较为关注,论之颇详,而对“西教”、“西政”即西...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审美观,是以其政治伦理道德思想为基础,且与其政治伦理道德观相一致的。国人的服饰审美观和审美行为,深受儒家审美文化的影响。儒家的和同观及中庸思想,强调和谐之理与中庸之道,体现在国人的服饰审美观及审美行为上,就是注重形象的和谐统一之和同之美,欣赏稳重、典雅、大方之端庄之美。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时代的活力,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讨和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