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前身《译报》初露锋芒《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是党在上海孤岛时期坚持抗战宣传的成功尝试。“八·一三”抗战失败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孤岛”。日寇接收了原国民党设在租界的新闻检查所后,亦宣布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行新闻检查。绝大多数的抗日报刊,如《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申报》、《大公报》、《立报》等,为保持国格、人格和报格,有的毅然停刊,以示抗议;有的迁往内地或香港。只有《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纸,可耻地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日本侵略者在加大摧残中国抗日报刊的同时,也加强了自…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迄今尚无人解读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佛说诸佛经》进行了译释,指出其译自汉文施护译本,夏译本《佛说诸佛经》对于地名和人名的翻译通过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的方式,与施护译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3.
商标词的语音修辞与音译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就语音修辞在商标词构成中的作用进行探讨,试图通过"拟声"、"音韵"两种辞格现象的研究阐释语音修辞是商标词构成中的重要理据.本文还就商标词的音译优势进行了探索,认为使译词展示修辞色彩,异国文化色彩和情感色彩,并使之具有独用性是商标词音译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居延汉简公文研究永田英正著杨富学译译按:本文译自《亚洲学报(ActaAsiatica)》1990年第58期,第38-58页。作者永田英正系日本著名的汉简研究专家。在本文中他提出了许多研究敦煌、居延汉简的方法问题,新说纷呈,很有参考价值。故不惮浅陋,汉...  相似文献   

5.
叶倩莹 《学术研究》2012,(11):104-112,160
清末新政初期,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奏请政府设立京师仕学院,期待此举落实"借材异国"策略的示范作用,藉此为速行新政提供及时、直接的蓝本与改革经验的借鉴。然因观念、政局等影响,仕学院"借才"方式与"课官"范围被迫几度调整,反映出"借材异国"襄助新政的困难与不确定性,而报刊舆论与朝中政情于此颇有隔膜。仕学院"讲友"的名目,本为趋避袁世凯密奏政务处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之锋芒,避免枢廷干预而提出的变通办法,尔后却为仕学院"译书洋员"取代。其"借才"名目频繁变换,表明当时官私雇聘外国人尚未形成统一、明晰的规范,策略较为灵活。筹议者各出奇谋,为应聘外国人参与新政预设各种"限制",客观上推动了"借材异国"的方式、方法向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7.
俄语教学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 ,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 ,使学生能以俄语为工具 ,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 ,并为进一步提高俄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汉诗英译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重视译者的主体性,而译者的主体性,通向译者的创造性。一旦抹杀了诗歌译者的创造性,也就等于取消了诗歌翻译本身。诗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诗语再生、再造的过程。散体译诗与诗体译诗以及学术性译诗与文学性译诗,作为汉诗英译的两种策略,将长久地并存于国内外翻译界。  相似文献   

9.
清末,联豫在西藏地方推行新政,其中,为开发民智,创办了西藏第一份报纸——《西藏白话报》,并设立译书局.第一次将近代化的石印技术传入西藏地方,且由印度购买印刷器械,对西藏地方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常常会融入特定的文化意象,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也不例外。由于文化存在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这些原本十分受欢迎的作品在异国却不受待见,这就要求在儿童文学翻译时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问题进行讨论,则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赵元任所译的儿童文学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所采取的重构文化意象的方法,以求能为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雨巷》朦胧而不晦涩,“我”是一个梦的追寻者。忧郁的情调是基于对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识、对感性存在有限性的超脱。丁香姑娘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超越现实的自我;是对未来的期冀;是对同路人的呼唤。丁香姑娘和“我”一样哀怨又彷徨,“彷徨”不仅仅意味着迷茫,更阐释了寻找出路的执着,还给处在彷徨之际的人们以走向光明的启示与勇气,让我们在深远的意义上去关切自身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晚唐五代,温庭筠词的客观精美,极富音乐性和装饰性;韦庄词的清丽婉转,充满生命和感情;冯延巳词特有的文雅、忧患和执着;李煜词对人生的怀疑和反思,都各具特色.他们各以其独特风格的创作,一步步拓展与深化了词境,为宋词的全面繁荣做了极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3.
郭庆杰 《殷都学刊》2009,30(1):94-97
十七年文学在风雨飘摇中发展,作家们的精神轨迹也在理想和失败的交替中无休止地轮回,然而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始终贯穿于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4.
陈文 《江淮论坛》2004,(3):137-140
本文认为“意境”范畴的成型与文人诗画的出现,两者之间存在深刻地关联。唐宋以后诗画两界对“同源说”的肯定,对诗画意境的自觉性阐释,以及诗画合一的趋势,无疑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拓展了“意境”范畴使用的领域和内涵,使“意境”逐渐上升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中心范畴。二是促使诗、书、画、印四艺合一,于明清两代整合成型并成熟。四艺合一的完型是自宋元以来山水诗画重意境创作的自然结果。笔者认为“意境”论的成熟及这一美学思想发展的导向,其目的在于建立泛文化意义上的一种人文理想,以文人群体为核心的力量,在传统诗画艺术方面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透视当代知识分子心境--评《沧浪之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所描绘的是当代知识分子在道德良知与现实利益矛盾的挤压下 ,心灵的蜕变过程。小说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大潮中的窘迫与失落 ,提出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问题。这一问题以其尖锐性和普遍意义 ,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6.
情理冲突与宋代士大夫词人的双重人格与复杂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玉璞 《东岳论丛》2002,23(4):72-75
理学是一种政治伦理道德学说 ,它力图将人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及行为严格地限制在宗法伦理的范围之内 ,用一套严格的道德伦理规范来约束、控制人的本能欲望 ,以达到某种人格的自我完善 ,为巩固封建政治秩序服务。在宋代 ,一方面是道学流行且深入人心 ,一方面是世俗享乐意识浓厚 ,二者相互作用 ,使文人士大夫的人格分裂越来越严重。面对本能欲望与道德伦理的冲突 ,他们的心态变得也越来越复杂。即以词之创作与接受而言 ,士大夫词人的那种暧昧态度就表明了他们既为理所困 ,又被情所役 ,在“天理”与“人欲”冲突中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