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康羊城之会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他在1891年和1897年先后刊行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在戊戌变法时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两部书的问世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的“火山大喷火”和“大地震”(《清代学术概论》),可见其社会影响是多么巨大。但究其源,这两部书的问世,同1890年春康有为与廖平在广州的会见不无关系。大量材料证明,正是通过这次羊城之会,康有为接受了廖平经学第二变的思想,并据廖平经学第二变的代表作《辟刘篇》著成《新学伪经考》,  相似文献   

2.
喻中 《学术界》2023,(2):122-141
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廖平既是华夏世界中颇具代表性的经学家,也是极具创造性的思想家。在尊孔的原则下,廖平的经学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深厚的、源出于儒家的思想基础与法理依据。廖平经学先后经历了“六变”,其中的“前三变”,分别着眼于经学上的“今古之分”“尊抑之分”与“小大之分”,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持续不断地为19世纪80年代兴起的“变法之议”奠定了“变法之理”。廖平关于“变法之理”的阐述,既展示了其经学的法理向度,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法理学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成就。从中国近代法理学的演进过程来看,廖平的法理学既是儒家的法理学,同时也是玄想的法理学,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  相似文献   

3.
廖平在《今古学考》中提出了“平分今古”的重要论断。国家祭祀体系是《今古学考》建立的今古学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包含其对国家秩序的理解。深入到经学的礼制和义理细节中去考察宗庙、郊祀、明堂、禘祫等国家祭祀内容,可以发现《今古学考》的礼制体系是在分今古学的观念下根据经学文本和礼制逻辑两方面进行综合建构的结果。廖平通过回归经典本身重新组织经学,打开了经学发展的空间,促使晚清经学发生范式转化。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四期,发表了拙文《清代学术三大发明之一》,论述了近代经学大师廖平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平分今古文论。但囿于篇幅,廖平平分今古之论的两个重要论点未能涉及,而如果不了解今文经学祖孔子,古文经学宗周公;古文经学祖孔子早年之说,今文经学宗孔子晚年之论这两个论点,就不能  相似文献   

5.
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评《廖平评传》陈平中年学者黄开国先生继主编《经学辞典》之后,新近又出版了《廖平评传》。初读该书,深感本书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具有如下特点:一、坚实的前期研究。作者在《后记冲写道,本书是他十年研究的结晶。的确,最近十年来,笔...  相似文献   

6.
国学研究的新收获──读《廖平评传》郑万耕晚清以来,随着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逐渐出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子是涌现了一大批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国学大师。而四川的经学大师函平,就是这灿烂群星中一颗奇特的亮星。廖平自.1852年出生,到...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20,(5)
以魏源为代表的《海国图志》之世界五大洲新图像,反映了晚清以降中国"居东"图式的主流与接受倾向。廖平面对魏源及其晚明源头利玛窦的西洋新图模式,自儒家典籍旧章中,以重读"大九州"的进路而"再现邹衍",企图收编其学为"《春秋》邹氏学"。廖平一生经历的清末民初,皆在追索"孔子之学"在五大洲新世界意义再生的可能,如何将孔子之学置入世界,并且再度"居中",正是廖平萦绕一生的课题。近代视域中曾被遗忘的廖平学,重读其图像模式的经学论述,是东西方遭遇下的"五大洲与大九州"之当代课题。  相似文献   

8.
陈金清 《江汉论坛》2007,(11):139-140
最近的十多年是李维武教授哲学史研究的多产时期,其间有《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吕不韦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与何萍合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专著问世,撰写了数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学术月刊》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从哲学史观的探索到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突破、哲学史研究风格的形成,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这部52万字的著作于2005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则可看成是他在哲学史研究方法探索、哲学史研究风格塑造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蔡方鹿教授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至今二十余年,从一开始他就一直专注于宋代,而于朱熹用力甚多。积多年的研究心得,厚积薄发,近年来连续出版了数部有关宋代哲学文化的专著,其中对朱熹的创获犹多。继2000年推出《朱熹与中国文化》一书后,最近又出版了《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一书,对长期以来朱熹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朱熹经学首次进行了系统而精深的研究,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果,不仅为朱熹经学的研究,而且为整个中国经学史的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这确实是一部值得向学术界推荐的学术力作,故将初步感受略述于…  相似文献   

10.
廖季平“天人 学”探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廖平的经学与哲学廖平之经学,前后凡六变。其一变“平分今古”,(以《今古学考》为纲要),最为人所称道。但这只是廖平经学之“起点站”,是“下里巴人”,故和者甚众。而其四变至六变(“天人学”),则是其经学之造极处,是“阳春白雪”,故曲高而和寡,知音甚少。廖平在世时,门人中只有乐山黄镕(经华),尚能登堂入室,得其精义,其余则即以随侍几十年之长孙廖次山(宗泽),亦未能窥其门墙,而仅知其仿佛,因之,廖平晚年已有“吾道甚孤”之叹。廖平“天人学”之真谛已被埋没几十年,可称之为“绝学”了。廖平之学,素“以善变称”。所谓“变”,实即其学之逐级发展之谓。廖平经学之“变”,又表现为“立——破——立”之过程。往往前一变为“立”;后一变破前一变,又为立。于是表现为:先立后破,破后又立,立后又破又立之发展过程。但是他的破与立皆时入迷途。他的天人学产生在本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的以变图存的特点正是该时代的反映,但常是颠倒的反映。他死死抱住经学,以时代的各种新知识解经,以违背常识的方法尊孔。这使得他的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也包在了封建的老古董之中,增  相似文献   

11.
黄开国先生近年来学术成果丰硕,不仅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的论文,他主编的《经学辞典》也很见功底,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中年学者中的校校者,黄开国同志是受之无愧的。新近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廖平评传》,是黄开国先生的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该书作为《国学大师丛书》之一,其水平可想而知。笔者有幸先睹为快,极愿写下一点肤浅的读后感,以资对《廖平评传》的评价。一、十年耕耘,心血结晶。黄先生在该书的《后记》中曾经提到:廖平研究,历时十年。由时间跨度之大,研究准备之充分便可窥一斑而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史:从胡适到冯友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冯友兰到北大读书时,偌大中国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只有一部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从名字上看,这本书视无所不包的“道术”为哲学,“六艺九流”无不入其范围,经学、史学、文学都是其研究对象。 这种哲学与非哲学问题混淆不分、哲学仍然是经学的附庸的见解,在当时北大的中国哲学门也大有人在。北大中国哲学门有三门主课,即中国哲学史、诸子学和宋学。当时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由陈汉章先生主讲,讲授时间为二年。他讲课的特点是旁征博引,漫无边际,所讲授的中国哲学史课程,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学生们听得没有耐心,便一起发问:照这样的速度讲下去,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不料,这位陈先生的回答竟然是:“无所谓讲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中,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海内外影响最大且最久的著作。近年来对冯著《中国哲学史》有一些批评本属正常,但有的批评并不符合实际或有所误解。比较对冯著《中国哲学史》的今昔不同评论,笔者仍认为此书对中国哲学史的论述应属最能客观,且最能深观,并认为此书将中国古代哲学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亦有作者之卓识。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有其固有的哲学思想,但哲学这一学科的引进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以后,他又写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汉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他也化了很大精力,写出了《记李靓的学说》、《王荆公的有为主义》、《戴东原的哲学》、《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程廷祚》、《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等一系列论文,却没有写一部系统的宋元明清时期的“近代哲学史”。如果我们稍加检点胡适“近代哲学”的著作,即可发现一个称奇的事实:他没有写过一篇直接论述宋明理学的文章。他的近代哲学文章的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5.
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从而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然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纲只论及先秦古代哲学(故后改称《中国古代哲学史》).以后,胡适又写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汉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而对宋明清的“近代哲学”,胡适没能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哲学史》,但他化了很大精力,写出了《记李觏的学说》、《王荆公的有为主义》、《戴东原的哲学》、《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程延祚》、《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等一系列力作.然而我们稍加检点胡适“近代哲学”的力作,即可发现一个称奇的事实:胡适没有写下一篇直接论述来明理学这一中国哲学发展的“伟大时期”的重要文章.所有这些力作的一个共同宗旨都是反理学,所有这些力作中的主人公包括李觏、王安石本质上都是反理学的哲学家.由此便决定了胡适那融杂于这些著论中的宋明理学观的基本倾向:反理学.  相似文献   

16.
廖平经学思维方式对郭沫若的创造性的学术理念与旨趣有重要影响。郭沫若对廖平经学作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性改造与发挥:在如何评价孔子问题上体现出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在孔子与托古改制问题表现出认知上的学理关联度,在孔子与《六经》关系问题存在"学脉"的延续性。郭沫若的这些做法体现了中华文化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永续生命力,中华优秀知识分子舍我其谁、勇于担当的文化自觉意识与自强精神。  相似文献   

17.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学者。他通过批判,总结工作,撰写出一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哲学史专著。从近代中国哲学史的角度,对这些著作进行研讨,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仍有其借鉴意义。一从实用主义哲学立场审视中国哲学史对哲学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哲学史面貌。胡适作为一个服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思想家,其哲学观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哲学史观也迥异于梁启超、章太炎等人。1919年,他继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之后,凭自己的学历,运用西方哲学史的观点与方法,撰成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以后又有《戴东原哲  相似文献   

18.
蒙文通继承廖平,以礼制区分今、古文经学,认为今文经学已偏离了先秦孟、荀之学的端绪。蒙文通对廖平及康有为关于古文经学本于刘歆作伪的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指出古文学的特点是敦于笃行,而疏于思究,并提出“舍今古之异同而上求之齐鲁”,以探究先秦儒学之旨。  相似文献   

19.
从晚出之《古学考》与《新学伪经考》、晚出之《知圣篇》与《孔子改制考》之间的比较中探讨廖康学术交涉公案,是流行的但却是很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习惯。由廖平指控与厘定说法的前后变迁之迹入手,可以发现廖氏最早提出此诉讼公案的文献《经话甲编》(出版于1897年)并没有涉及到对《孔子改制考》的指控,而只是针对《新学伪经考》而发。《四益馆经学四变记》节本(刊发于1913年)始将《孔子改制考》一并列为指控对象,并重新界定廖平自己的著述"两篇"与康有为的著述"两考"之间一一对应的"祖述"关系,此说之得失与影响甚为复杂。通过廖康羊城之会稍早前的文献(《〈知圣篇〉自序》、江瀚《与廖季平论〈今古学考〉书》、刘子雄日记),可以澄清羊城之会廖康学术交涉系围绕稿本《知圣篇》及其"谈论"而展开的基本事实。所谓廖平还有《辟刘篇》交与康有为过目,或没有"两篇"中的任何一篇提供给康氏以及所谓廖平影响康有为全面转向今文经学只限于"谈论"或"谈话"的说法,均非确论。廖平对康有为的影响主要在于:"新学伪经"说之偷意与升级版"孔子改制"论之截获。所谓升级版"孔子改制"论,以主张"六经皆孔子所自造",及主张经典所传"唐虞夏商周一切制度事实",皆非真"制度事实",实为孔子之托古改制,这两点为核心内容,如张之洞所称"此说乃近日《公羊》家新说",创自廖平,而为康有为所承袭;与《教学通义》、《民功篇》等康氏早期文献所述本于常州公羊学派的"孔子改制"论述大为不同。廖平缘于因应康有为隐没自己的启发权而衍生出防卫过当之论,对康有为也有伤害,也是本案迷雾重重的一大要因,但是康有为方面的责任更大、所当反省之处更为严重,他那一切伪托的作风对儒学的破坏性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0.
廖平在《左传》的今古文归属问题上的认识有前后的明显变化,在关于《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书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对《左传》从史学著作到解经之书的认识变化。廖平论证《左传》为解经之书的方法,就是将《左传》的内容分为记事和义例两大类——记事为《传》,义例为《说》。从而解决了经学史上《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作的疑难。把历来被认为不传《春秋》的《左氏春秋》一变为解经的《春秋左氏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