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我们当前积极倡导的家庭理性消费模式可称为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这是一种以主动节约、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思想的新型家庭消费模式。构建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其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科学选取有效指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健全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评价体系,推动节约的消费理念、适度的消费水平、优化的消费结构、科学的消费方式、理性的消费行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构建健康文明消费模式是我国社会良性运行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通过抑制高收入群体的高消费来控制两极分化的过速发展,从而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如果不从消费上抑制高消费状态的持续存在和恶化,发挥消费结构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势必会加剧社会两极分化现象,社会无法和谐发展和良性运行。作为一种消费伦理,节约紧缺的资源,确立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永续发展的消费方式,树立崇尚适度物质生活和丰富精神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的建立和运行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吴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6):27-28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动力.当前,消费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我国要建设成为节约型社会,就必须调整与完善现行消费模式,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4.
姚建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13
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从消费结构来看,城镇居民家庭较之农村居民家庭在炊事、取暖、热水几个主要用能项目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电力、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而且更加商品化的能源。农村居民家庭已经大量使用液化气和电力等新兴能源,但柴薪(秸秆)、煤炭等传统能源所占的比例仍然非常大。从节能行为来看,城市居民家庭在购买节能设备、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方面要显著强于农村居民家庭。但是在循环用能方面,城市与农村居民家庭没有显著差异。从节能意识来看,城市居民对节能知识的了解程度、节能宣传的关注意识、自评节能意识和家庭节能规划意识方面都要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但是,城乡居民在参与家庭节能减排的意愿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节约型园林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阶段在建立节约型园林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节约型园林建设关系着我国对资源的利用,关系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如何建立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探索研究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李萍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5):61-64
当我们把家庭作为一个微观领域施以政治哲学方面的考察时,会发现,家庭内部诸成员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类似于政治领域的权力关系.传统中国社会由于其家国天下的宗法体系,更是为家庭生活披上了一层政治权力的色彩.而消费生活作为家庭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权力的特性.在当代中国,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家庭消费权力的形式、内容、分配状况等均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学界也已对其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故作者旨在从消费主体的倾斜、消费客体的多样化、消费时间的占有状况三个维度来审视和比较中国传统与现代家庭中的消费现象.从而试析中国家庭消费权力的现代嬗变问题. 相似文献
7.
LI Ping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当我们把家庭作为一个微观领域施以政治哲学方面的考察时,会发现,家庭内部诸成员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类似于政治领域的权力关系。传统中国社会由于其"家国天下"的宗法体系,更是为家庭生活披上了一层政治权力的色彩。而消费生活作为家庭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权力的特性。在当代中国,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家庭消费权力的形式、内容、分配状况等均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学界也已对其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故作者旨在从消费主体的倾斜、消费客体的多样化、消费时间的占有状况三个维度来审视和比较中国传统与现代家庭中的消费现象,从而试析中国家庭消费权力的现代嬗变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刚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
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学校,节约型学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基。高等学校是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国高校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浪费现象依然严重,突显三个问题:节约意识问题、资源管理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在新的节约观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在改革发展中必须走节约之路。建设节约型高校由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消费理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必将推动消费理念由不合理向合理的转变,而合理的消费理念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桂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27-29
家庭产生后一直是消费的基本单位。现代社会家庭的消费功能日益强化, 对社会生产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而分析家庭 消费的现状、引导家庭消费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海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2):38-41
节约是人类传统的美德,提倡节约不仅体现了对人们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反映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倡导节约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往人们主张通过刺激消费的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忽视了节约品德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经济伦理学为我们正确处理好节约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弘扬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消费和进口量居世界前列,但中国却没有石油的定价话语权。在中国建立石油交易市场,进而重启中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可以通过四种作用渠道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话语权。中国建立石油交易市场的最佳地址是山东省。但要真正发挥中国石油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发展消费信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瑞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37-38
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消费信贷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有利于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对激活消费者消费信贷意愿具有积极作用。我国应通过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管理立法方案、开放数据源、加快发展征信市场、健全个人信用组织机构、建立各项配套制度、强化惩罚措施等途径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大力发展消费信贷。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结构构建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构建性,倡导协作学习和真实环境的体验。它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随着家庭老龄化程度日益严峻,家庭消费分层和不平等也日渐突出。通过对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结构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老年家庭消费水平最低,在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等方面,远低于年轻家庭和混合家庭。而且,家庭老龄化程度越高,对消费不平等产生的效应也越强:一方面,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越多,家庭消费水平的下降速度就越快;另一方面,越是在高消费阶层的家庭中,家庭老龄化所造成的消费分层和不平等也就越大。这些方面的变化,需要有更多的理论探讨和政策关怀。 相似文献
16.
对山东省1978-2008年的城市化与能源消费进行综合评价,再利用熵变方程法和状态协调度函数分别分析山东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协调性。研究结论认为:1.山东省城市化和能源消费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能源消费的上升则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2.基于熵变法的城市化与能源消费,有14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10年是基本协调状态,另外6年则处于相当不协调状态;3.基于状态函数的两者关系,静态协调性上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而动态协调性方面,以1992年作为转折点,之前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之后呈下降趋势。山东省必须在提高能源利用质量的同时,适当控制城市化进程速度,维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协整理论和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了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和投资,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与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表明山东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投资驱动型增长,山东的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是保持投资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消费模式创新与“人性”理论的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理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6):10-12
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绿色消费将成为新世纪的基本消费模式,但这一消费模式的形成是以人类自身理性的升华为基础。本文试从人类社会理性发展的角度来讨论消费模式创新及其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9.
对塑造医院品牌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8-50
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院改革的趋势,指出在市场经济中医院必须重视经营和经济效益,分析了医疗市场竞争也是品牌竞争,提出塑造医院品牌是体现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章叙述了塑造医院品牌的意义,归纳塑造医院品牌的途径,并据实说明医院品牌在实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CIPP评价模式有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等指标,这些指标有利于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适应区域化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