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关系视角,论述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一是博物馆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部分”进行收集、整理与保护,二是博物馆自身形式的创新与多元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博物馆加强了与文化遗产原居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互动。 相似文献
2.
钱永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5):89-94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本文尝试对有关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文文献进行回顾评述,以期从整体上认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的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博物馆建设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辛儒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价值开发已经成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建设多元化、系统化管理等角度分析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的意义,并就其构建思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对2003年以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文献的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问题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翁敏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4):30-32,53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丰富多彩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频临消失和灭绝。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和保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条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武洪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1):183-192
作为物质遗存收藏之地的博物馆与流传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原本存在着一条鸿沟。20世纪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概念被提出,强调对活态的技艺、流程等因素的关注与研究,保护与传承特定人群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认同成为博物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随着西方语言学中的"叙事理论"介入博物馆领域,也引发了博物馆叙事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更新的博物馆叙事方式不仅灵活地实践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与方法,也积极拓宽了博物馆的应用领域,使其变成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贴近大众的社会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研究价值。对齐齐哈尔丰富、多元、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而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有很多优势。可以从博物馆功能和优势的发挥角度,探讨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原则及途径。 相似文献
9.
尤小菊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111-117
本文在对民族文化村寨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村寨现有的保护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其不足。以地扪生态博物馆为案例介绍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的工作与经验,在肯定其成就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学者的调查研究和民间力量对中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作者申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动力和有效实现仍要落实到文化主体,即当地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苑利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2):1-8,21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29-32
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文献库中进行检索,通过对2006—2016年的文献统计分析发现,非遗传承人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内容集中于个别案例、多角度的认定制度和保护措施,对传承人的系统研究、后代传承人和非遗活动相关人员的研究较为缺乏。今后非遗传承人的研究应着力于认定和保护制度、相关权利保障、后代传承人的培养以及非遗传播工作者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刘卫国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3):134-136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丰富,但其保存现状令人担忧。民族地区图书馆可以通过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作,收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建立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阅览室、数据库和网站,以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沈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142-146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具有极为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在传统文化勃兴和“文化强省”的时代语境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尽管当前已取得不少实绩,但受限于观念、管理、人员、资金等问题的阻滞,依然任重道远.文章从机制建设、记录收藏、活态传承、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等层面,对保护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苑利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5.
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价值——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映红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83-86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博弈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使得政府在制定保护策略时要同时考虑传承人的传承意识与文化遗产物质代表的生存状况而难以兼顾,本文以一个新的角度——将个人效用数字化,主张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博弈理论将个人意识与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统一在一起,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先传承人后文化遗产的二级作用困境,并提供了运用博弈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充分性与必要性阐释。 相似文献
17.
赵敏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4):119-120
将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山西大院整合起来,打造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山西大院管理、开发、保护一体化的专题博物馆,为山西大院寻找新的生存价值和新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庆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参照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状况,认真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制定出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9.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艺高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271-273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许多存在的价值,其保护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捍卫我们不断逝去具有不朽价值的古老文明。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几方面下工夫:分清主次,积极申报;全方位收集;制定措施,强化保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如此,就可使非遗得到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24-128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