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是党在对外交往中内在气质的外显自溢和辉煌成就的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不是主观的即兴表达,更不是刻意的粉饰装扮,而是践行其初心使命的逻辑必然。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肆意诋毁,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主动作为,通过政策主张和具体行动,建构了积极建设、革故鼎新,自我净化、清正廉洁,团结平等、民主法治,独立自主、爱好和平的政党国际形象,消弭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疑虑和误解,赢得国际社会认同,从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威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为新中国建设谋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3.
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作用逐步增加。私营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社会地位、政策环境、融资环境、经营环境等外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但同时面对内部管理体制、人员素质、职工权益等内在的矛盾与问题的严峻挑战。私营企业应抓住发展机遇 ,迎接挑战 ,进行制度创新、素质更新、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以实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家族文化与私营企业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认为 ,家族文化是阻碍现代经济组织形成的一大障碍。家族文化对现代私营企业的经营理念、产权制度、雇佣关系、管理方法、对外交往等均有不同程度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 ,家族文化既有消极因素 ,也有积极因素。在目前的条件下 ,完全可以对传统的家族文化进行主动的消解和重构 ,使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本文探讨了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与家族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条件  相似文献   

5.
私营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其现状及发展趋势正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最新的权威数据,客观地描述了私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中肯地指出了私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私营企业的发展作了前瞻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也是风险经济。本文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个体私营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对付风险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期,毛泽东根据我国革命形势和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和工业建设的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工业发展战略思想,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计划经济,在重工业、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主张,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保证,对于理解当今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私营企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 ,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特征 :增长速度趋缓、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组织形式以公司制为主等。我国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等因素的制约。进一步发展我国私营企业的主要措施为 :制定共同的市场经济规则 ,转变政府职能 ,为私有产权提供有效的保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搬运工人是天津工人阶级中古老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建国初搬运工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中国共产党通过消灭脚行的剥削,改善工人的生活,获得工人的利益需求的认同;并以搬运工会为依托和纽带,实施搬运工人的劳动保护、社会救济和其他福利待遇,增强了搬运工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系统的文化启蒙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搬运工人树立了领导阶级的意识、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对共产党认同也升华到价值认同的层面。搬运工人开始向共产党和新政权靠拢,提高了执行政策、方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搬运工人对共产党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是建国后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进行社会改造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福建省私营企业出口发展迅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已有的文献中关于福建省私营企业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福建省私营企业出口的现状,并采用计量方法对福建省私营企业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私营企业出口的快速增长是促进福建省经济增长的动因,私营企业出口每增长1%,可以促进GDP增长0.65%,但福建省经济的增长不是促进私营企业出口增长的granger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私营企业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其前期(1927年前)是省、道、县三级制,中后期为省、县二级制。辛亥革命后沿袭清末22省,1913年起置绥远、热河、察哈尔、川边(西康)特别区,后遂改为省。顺天府改置京兆地方,旋并入直隶省。阿尔泰区域由外蒙直隶中央,继又划属新疆省,并新设宁夏、青海省,另置过东省特别区和威海卫行政区。抗战胜利台湾省回归,东北地区划建新9省。1946年初承认外蒙古独立。该时期还创设直辖市和普通市,增添不少设治局。1947年6月全国共35省,1地方,12院辖市,57省辖市,2016县,40设治局,3管理局,131旗。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前,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迟缓,淮河流域的航空运输业与中国其他地区相似,也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流域各地市航空运输业在机场建设、航线航班数量、客货运载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相比,淮河流域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从而使其航空运输业与这些区域有着较大差距。从区位差异中寻求共同发展的道路,缩小与三大经济圈之间的差距,应是淮河流域今后整体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1949和1950年间,美国政府开始推行孤立、削弱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而这种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和印度的态度。英、印两国是当时中国问题上最重要的“第三种势力”,是美国政府努力争取与之一致的主要对象。然而,英、印两国尽管同新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并且在许多方面需要美国的支持、援助或谅解,但它们都采取了与英国的愿望和要求大相径庭的对华政策。可以认为,英、印与美国之间的此种歧异,构成了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第一场大挫折,甚至构成了西方集团逐渐走向涣散和中立主义登上战后国际政治舞台的起点。本文将主要依据美国外交档案中的有关史料,论述  相似文献   

15.
把私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为标准,分析了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对私有企业融资的影响。本文认为政府干预下的现有金融体系严重影响了私营企业的融资,使得私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缺位,同时私营企业本身素质的不高也是影响其融资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改革现有金融体系,通过引入民营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篇章。1949年至1956年,由于经济的发展、领导层发展战略的合理、政治体制的转变、国内政治力量的团结及良好的国际关系等原因,使得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大大提高、政治制度渐趋规范、政治民主得到初步发展、政府能力极大增强及保持了平衡的政治关系,推进了中国的政治发展。然而,在建国初期政治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政治衰退的隐患和伏笔。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扬州中学是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著名中学之一。回顾她的历史,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不无意义。近来,我们做了一些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现将建国前的情况概括介绍如下。一江苏省扬州中学的历史始于清末的仪董学堂。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令各省所属书院一律改设学堂,扬州即以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的部分经费,于1902年初创办仪董学堂。这是扬州的第一所官立中学,办学经费出自盐务,总办由两淮盐运使程仪洛(字雨亭)担任。仪董学堂的得名是因运署内曾有为纪念作过江都王相的西汉大儒董仲  相似文献   

18.
转轨时期的非正式产权保护与私营企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经济转轨中,产权不清晰条件下的私营企业能够得到发展,是与地方政府的非正式的产权保护制度相关的.文章从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了这种非正式产权保护制度的两种类型,即保护关系和交换关系,指出了这两种关系的形成机理、制度条件、经济作用与局限,认为我国私营企业产权保护制度从非正式制度保障向正式制度保障的转型是从较高交易费用向较低交易费用的制度进化.  相似文献   

19.
自清末中央政府开始禁烟起,处于中央政府有效控制之外的凉山地区逐渐开始种植鸦片。彝区出现银价跌落、产品价格上涨的现象,同时枪支大规模流入,奴隶抢掠和买卖增加,与外界经济往来增多。彝区种烟是中央政府势力对该地区鞭长莫及的结果,反过来又增强了彝区对抗外界的实力,种烟带来的财富增长对于彝区社会结构没有本质改变,但改善了彝区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对彝区社会转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存在多种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发生结构性变迁。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着眼,通过分析百年宏观国情演变和水利发展需求变迁,可将中国百年水利进程划分为五大时期和七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的20年,水利改革发展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为加剧了水利发展的供求差距。1998年的大水灾促使治水思路的历史性转变,之后的十几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发展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时期。但是中国水利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改变,目前依然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与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水利发展步入新时期。未来十几年中国水利发展仍然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要在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中国水利应当抓住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快改革、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