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增无地人口土地调整意愿及对土地调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并利用Logistic回归(M-Logit)模型分析无地农民土地调整意愿,以探讨实施土地承包权长期化的村组中,新增人口的土地承包权问题。社区人口变化被认为是土地调整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但文章研究发现,外出打工和家庭继承成为农户土地的替代手段,农民土地调整意愿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人口增长并没有引起土地调整,土地调整不再是无地农民获得土地的预期途径。逐步发展、健全土地的替代制度,降低无地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新增无地人口给予村组土地重新调整的压力将逐步减缓。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的安置与保障——基于6省市的典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不断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土地被征用农民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大隐患。本文主要运用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江苏、广东、北京、浙江、湖北、陕西等六省(市)土地征用与农民的安置保障等问题作了实地调研。  相似文献   

3.
印度农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方面.与此同时,印度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体现在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个方面.作为农村贫困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不仅仅是增加粮食产量,更主要是增加农民,特别是无地和少地农民的收入.考察印度农业发展的经验,对于中国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社会地位,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特点。这种社会分层极大地强化了农民对教育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教育价值观经历了沉睡期、苏醒期、困惑期和理性期。当前,应树立职业农民教育观,完善教育体制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与竞争和向上流动的能力,促进阶层结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广东、湖南两省9个村的入户调查,研究农村土地承包权长期化背景下的无地农民与土地调整、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落实了土地承包权长期化的村中,离土地进行最后调整时间越远,无地农民数量和有无地人口的农户数量越多,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下降,农民越不愿意动地。无地农民的存在不是农户转入和转出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无地情况下,无地农民并非通过土地流转市场租入土地获得土地使用权,而是外出打工。另外,无地农民通过家庭内部继承获得承包权已经成为农村社会普遍现象。论证了无地农民群体的存在对当下农村社会而言,未构成严峻的问题;也说明土地之所以不再重新调整,是因为土地调整预期收益低而组织成本高,从而30年不变的政策从一种外部强制性制度安排成为一种内生制度安排并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多年来的"农转非"梦想,现在却出现逆转:不仅有地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进城落户,一些无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放弃农民身份进城成为市民。基于广东省的799份调查问卷和10多场访谈,通过Logistic模型对无地农民不愿"农转非"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放弃农转非的人群特征展开分析,构建无地农民城镇化的意愿分析框架,并尝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放弃农转非的逆城镇化的具体经济社会因素,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大力培育和加快发展中心农户骨干农民作为广西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以来,全区各地积极响应,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骨干农民,促进了产业发展;依靠中心农户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壮大发展产业,扩大了受益面,实现了农民共同致富,有力地助推了广西新农村建设。有数据表明,2006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775元,比上年增加270元,骨干农民、中心农户在助农增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维护农民利益到构建农民利益分享制度,既是认识上的一个跨越,充分体现了"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同时更须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这不仅关系到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更关系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整个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福建泰宁县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广大农民参与利益分享的思路,并就系统构建农民参与利益分享制度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唐朝后期,均田制遭到了破坏。地主阶级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盘剥农民,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以前的均田户大批失掉土地,沦为庄园地主的佃农,形成了“寓者兼田数万亩,贫者无家足之居”的严重贫富不均,很够农民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同时,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和尽情地吃喝玩乐,朝廷,官僚也日益加紧了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搜刮。他们“唯思竭泽,不虑无鱼”,拼命增加人民赋税,其他杂税徭役,更是有增无已。“州县不敢徭役,而征税皆出贫下”。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  相似文献   

10.
制约当前中国失地失业农民维护权益的七大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剥夺农民、侵害农民,并使农民沦为无地,无业、无保等"三无"境地的现象有增无减。本文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土地承包制度、征用制度不完善等方面深刻地分析了制约失地失业农民维护权益的各种因素,目的是使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时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1993~2005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2005年,湖北省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生活水平上存在差异。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从而导致农民大幅度地增加消费开支,出现了消费支出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增长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现有文献和回顾及展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对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机制进行规范分析,从农业生产要素协调、城镇化产生劳动力需求与农产品需求三个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城镇化从增加未被转移劳动力人均产出、增加被转移劳动力工资收入和促进农产品市场规模扩大三个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是长期效应,政府部门应根据三个促进路径,制定相应的长期政策以更好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县域内的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劳务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3.劳动力流动提升了人力资本,孕育并诞生了一大批农民经纪人;4.流动让一个由"打工仔"建立起来的消费型城市快速发展;5.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自2005年以来,随着河南省农业税的全面减免、政府各项补贴的发放和逐渐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不断增加,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意愿,这势必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自愿、无忧地从农业和农村中永久性地转移出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以增加流动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可能性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农民消费空间转向及其对“人的城镇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改革后,农业劳动力外流和农村空间结构调整使农民消费空间出现“内萎缩”、“外转移”特点,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乡村消费空间,农民物质消费空间、文化消费空间、服务消费空间纷纷向城镇转移并使多数农民拥有城乡双重消费空间。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具有耦合关系,它是人的城镇化先决条件和实现手段。如此,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增加城市低端消费空间,开放城镇服务空间,不仅能推动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发展,而且可以以此为引擎和纽带,促进城乡空间对接和居民互动,进而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四项指标的实证分析,反映了吉林省近年来农民劳务经济的发展情况。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吉林省农民劳务收入发展的因素,并着重分析了吉林省的真实情况和农民劳务收入比重低的根本原因,进而讨论了吉林省农民劳务输出的增加对增加农民收入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全国3656户农民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考察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生存现状,结合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究无地、少地农民面临的各种困境,并试图通过建立金字塔模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为少地农民找到新出路.  相似文献   

17.
农民纯收入是社会基层民生的标志和反映,历来受到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在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中也得到充分体现。研究农民纯收入的区域性差异,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又快又好地发展。采用聚类分析和离散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2005--2011年农民纯收入的历史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差异性分析比较。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进一步增加安徽省农民纯收入的政策性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党一贯将农业问题、广大农民的生活问题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以及1993年初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都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分析,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千方百计地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九十年代我国农业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关键在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下面就此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以来 ,中国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滑 ,直接原因是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无明显增长、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产品成本节节攀高、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深层原因是农民增收受不合理或滞后的体制制约、国家涉农政策的制约及农民自身素质的制约。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应采取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发展特色农业 ,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加大农业投入 ,提高农业生产力 ,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热门而又沉重的话题,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而农村人力 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 经济。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应是发展农村教育、实施结构调整、引导农村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发展特 色品牌、引导人员的回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