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俄罗斯于1992年选择了通向市场经济的"私有化"之路,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完成了由小私有化到大私有化,工农业同时并举的私有化进程.然而,私有化并未达到其预定目标.它所引起的经济形势总体衰落,社会结构两极分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日益困扰着处于探索阶段的俄罗斯社会.私有化是福,是祸,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两汉的"式"制取"样"的意思,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与"品"制结合,谓之"品式",构成"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品式"普遍化,一般事务均有"品式"的规定.<户调式>是西晋赋税"品式"中"样"方面的规定,用作划分户等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北魏<丘井式>是户籍编造的样式.<输籍样>仿自<户调式>,也用来"定户上下".<通典>不懂"品式"制,把<户调式>中修饰"样"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即"占田"、"课田"从"式"中抽出,当作土地制度归入<田制>;把<丘井之式>中的"均田"幌子当真,视其为由国家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把<输籍样>解释为"轻税"之法,目的在于挖"浮客".<通志>、<文献通考>继承了这些错误,并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3.
论“医者意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者意也"是医生在诊治中运用创新思维的概括,这种"意"的思维方式与<周易>的"意象"、<老子>的"意想"、<庄子>的"意也"一脉相承,<内经>称之为"意"或"悟"."意"有时可以理解而难以表述,"医者意也"以其创新思维能出奇制胜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是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异文化的民族,通常是通过"拟似"、"驯化"、"创造"这一模式来受容异文化的.本文通过<怀风藻><万叶集><日本灵异记><三教指归><十住心论>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对这一文化受容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有人根据<马氏文通>中"读可作表词"的说法,认为"主谓谓语"是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实,<马氏文通>的"读"并非都是主谓词组,"读作表词"的句子一般只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名词谓语句"和"判断句",而不是"主谓谓语句".对于今天公认的"主谓谓语句"句式,<马氏文通>则做了另外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对"六经"的认识中,司马迁具体阐述了"六经源于史"的观点.他对"六经"性质的认识接近儒家弟子的观念,而不同于道家的说法.但"六经"并不是他心目中的史书,他明确提出<史记>与<春秋>的区别,<春秋>是借"史"而"言道"的经书,<史记>是载道之"史",从而在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了"经史有别"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本书作者把出售国企的"改制"定性为"权贵私有化",以辩证思维方法,对流行的主张私有化的观点进行了逻辑清算,并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建立健全赢利性国有资本经营机构、搞好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等深化改革的主张;揭示了私有化"改制"的致命之处,就是利益侵犯。全书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给读者以诸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作为<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比、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作诗方面的"比、兴",一是用诗方面的"比、兴".该文着重研究的是<诗经>用诗方面的"比、兴"与古代典籍中"赋诗"、"引诗"之间有何逻辑关系.古代的"赋诗"、"引诗",虽不少是断章取义,但其基本意思不能完全脱离<诗经>本义.这些"赋诗"、"引诗"的传统不但可以证实当时人们多么重视<诗经>,而且从联想、想象的立场来看,"赋诗"、"引诗"本身就反映了"比、兴"之特性.由此而论,"赋诗"、"引诗"可以说是先秦对<诗经>之"比、兴"研究的一种引申和发展.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就可以理解春秋时代的人们早已借以"赋诗、引诗"的形式广泛地运用了<诗经>.  相似文献   

10.
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是<红楼梦>这一名字的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的质朴、显露,更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相一致,从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的“有机设计”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以“流水别墅”设计思想的解析为例,实地考察安徽古村落建筑群,以苏州古典园林和日本建筑为中介,比较赖特建筑设计与徽派民居的异同,分析其共有的徽州文化与建筑生长思想,阐明生态设计思维的基础和发展总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苏州古城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遗产"的浪潮推动着古城保护观念的改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承载地,苏州在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中经历了20余年的探索,成功与失误并存。调整发展策略,寻找保护、改造与发展的新思路,是推动苏州古城保护、改善遗产地总体环境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徽州地区收集古建筑有关真实数据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对徽州古建筑有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初步构建关于徽州古建筑维修的技术标准,并就此问题进行说明;同时,初步建立徽州古建筑维修数据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徽州古建筑维修工程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4.
苏州历史上石桥众多,造型各异,体现出典型的江南文化特色。古桥石作艺术保护和合理开发,对于提升城市品位,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苏州古桥石作艺术与景观资源开发要在保护古桥原有意韵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古桥石作艺术与周边的人居环境及景观资源的关系。为此,古石桥景观设计要注重把握好满足使用功能、有利节约成本、符合观赏习惯和自然和谐共生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古桥周边的建筑功能、优化古桥现有的植物景观和挖掘古桥传承的历史文化等路径,促进古桥石作艺术与景观资源的融合与开发。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全球化背景下苏州现代建筑地域性缺失问题,总结苏州现代建筑地域化的发展历程及演变手法,提出基于建筑符号学的“得意忘形”的苏州现代建筑地域性传承的方式方法,从建筑符号学角度切入,剖析建筑符号学的内涵、分类及应用,解读建筑地域化概念与意义.从建筑风格、色彩、空间组合及意境四个方面阐述苏州传统建筑地域性特征,并具体阐述其应用手法,该方法可有效指导苏州现代建筑地域性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古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文化象征。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古建筑保护的二元难题。通过梳理我国城市古建筑保护的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剖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借鉴英国和法国等域外制度经验,提出应当通过提高保护意识、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合理的古建筑产权制度、实现古建筑保护与城市规划相配套、发挥专业咨询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执法力度等,建立适合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期的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建筑作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所显示的艺术审美蕴涵了一定的哲学意义。通过对山西具有代表意义的佛教建筑群、民居建筑群等古建筑的考察研究,认为山西古建筑的哲学内涵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一、蕴涵了古代“上下有序”的伦理观念;二、蕴涵了古代“不偏不倚”、“尚中”的人生理念;三、蕴涵了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18.
李惇是清乾隆年间知名的经学家,近世学者或认为他属于吴派,或认为他属于扬州学派。就学术思想和治经旨趣的演变而论,他早年主要私淑顾炎武,有志于"考古之学";中年追随惠栋为代表的吴派,钩稽汉学精义,追驳宋儒谬说;晚年致力于依托《左传》通考春秋文明史,以"通释"求通识,超越吴派。从吴学支裔到扬学先驱,是李惇与时俱进的学术旅程。  相似文献   

19.
苏州古城水街巷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古城水街巷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形象是苏州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苏州古城水街巷进行旅游形象设计研究,认为使其形象鲜明丰满是完善苏州城市旅游形象的需要。在分析苏州古城水街巷地理文脉、景观形态、市场感应的基础上,对苏州古城水街巷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就其理念形象、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设计,从而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的苏州古城水街巷旅游形象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在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从朴素自然的建筑实用意识到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观念至融汇升华的建筑理想理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沿着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轨迹,分析了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三个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阶段、人与人和谐关系阶段及人自身和谐关系阶段,探讨了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联系,试图解析中国古建筑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对中国现代建筑生态化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