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六朝春禊诗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的春禊诗,反映了六朝时期帝王贵族及文人士大夫的春禊活动。六朝春禊诗创作题材的范围虽然较窄小,但也体现了与时代相一致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在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六朝各阶段社会变化、哲学思潮、经济发展与文坛风气。就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而言,六朝各阶段的春禊诗创作也都不同程度体现了与“文学自觉”时代相一致的趋向。六朝春禊诗是群体化、类型化的创作。群体化的创作促使文学创作以密集化、批量化的方式发展,这对六朝文学的繁荣兴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群体化创作无疑导致了创作的类型化,而应制之作更使类型化的创作走到了极端,这也正显示了群体化创作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姜异新 《东岳论丛》2003,24(1):133-136
邱华栋是“新生代”作家中最执着地追求意义的一个 ,他用自己的文本勾画了一个群体欲望狂欢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 ,个体因肉身与灵魂的双重沉重而死亡 ,经验因灵魂状态的趋同而只属于公众 ,创作面貌也因此类化 ,作者不自觉地进行着个人向宏大的叙事预演 ,使写作中的重复与模式化倾向构成了对“新生代”个人主体性追求的强烈反讽。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政治生态经历了一个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向"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渐次变迁的过程,从而完成由王权政治向霸权(君权)政治、族权政治、庶人政治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政治文化由贵族精英主导的礼治型向庶民草根参与的民本型转变,这自然会引发作家群体社会阶层分布不断由贵族向庶人的演化。春秋文作家群体除了国君、卿、大夫这些上层贵族之外,新出现士、平民阶层,甚至乡人、野人等社会下层人物也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春秋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创作主体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前期周天子依然可以通过策命诸侯方式来行使"王权",王室、公室卿事寮与太史寮作家群体比例严重失调;中期国君成为创作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阶层开始向"卿族"转化;后期"卿大夫"阶层成为创作主体,"士"阶层作家群体逐步形成;晚期"家臣"作家群体开始形成,"士大夫"职业化作家群体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4.
"城裔"为新时期城裔城籍作家提供了城市文化视角,使他们在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建构中具有农裔农籍作家不具备的文化优势,但同时也给他们的文化建构制造了障碍.城裔城籍作家在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建构中的优势与劣势主要体现在知青作家的创作中."新生代"城裔作家在乡村小说创作队伍中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林佳 《青海社会科学》2014,(1):141-145,187
犹太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被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他的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对抽象体验的直接呈现不仅是构成卡夫卡式创作风格的重要元素,也是作家实现其多元创作主旨和引发读者进入哲思的重要保证,抽象体验的直呈同时还体现出表现主义文学描摹事物本质的强烈愿望。《诉讼》典型体现了卡夫卡对抽象体验的直呈及其文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作家经历了角色转换的艰难蜕变,其"知识分子"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一个群体,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迅速地整合到政治化权力格局之中,作家的创作随之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印响应口号,深入工农.这一切不仅使当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实践性品格,而且也强化了当代文学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7.
创作个性与人物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个性与人物个性陈宪年创作个性是一种审美个性,是作家反映、认识生活的独特方式,是他们特有的心理体验和思维运行方式。创作个性总是要或鲜明、或强烈、或突出地体现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在抒情作品中,作家创作个性以其新颖、深刻的思想感情贯注于生动形象的诗歌意...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逐渐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国家、群体、个人的绝对对立的思路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某些偏颇现象: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简单地阐释为国家发展史的演绎,消弭了文学本身发展的特性;将作家的研究主观地阐释为从个人到群体的道路,消弭了对于作家个性的关注;将创作的表达武断地阐释为国家、阶级的表述,忽略个体情感体验的抒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应该完全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打破国家、群体、个人对立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留日作家群是现代文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作家群体,它是由近代轰轰烈烈的"留日热"直接催生的.这一群体有着鲜明的"仇日"心理、爱国情感和革命倾向等创作心理.这种特殊的创作心理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反抗情绪以及关注现实和底层、对种族歧视的强烈不满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0.
从古希腊罗马开始,一直到17世纪作家们的创作就是为了在文艺活动中得到名次和荣誉,借以显示自己的水准与实力,而没有"利"的目的.文艺创作完全不考虑作品自身的经济价值,而靠统治者或达官贵人的赞助和扶持,作家们生活无忧无虑,使文学创作及作品本身也就不需要考虑什么经济效益.18世纪开始商品经济意识大力度向文学艺术领域渗透,其结果使文学艺术成为了商品.作家们为利的需求而创作,读者和观众为了享受的需要而购买,稿费或稿酬形成了供需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与原则.赢得了读者就赢得了作品的传播,赢得了作品的蜚声文坛就赢得了经济利润,而名利双收也就标志了文艺作家个人奋斗的成功.文化活动组织者都以牟利为目的,文学艺术的本质追求已经不再是创作的动因,一切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之选择都与能否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纠缠在了一起,文学性自然被挤出了原有的位置,而消费大众群体在这个文学艺术的生产链上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之一.从魏晋到唐宋,“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衍变,在文学理论批评中充分展开.文“气”范畴涵盖了文学的本源、创作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创作主体气质才性、精神意志对创作客体的投射贯注,从而形成创作客体的审美特质等诸多方面.文“气”范畴自确立始便开始了审美泛化的历程,形成以气为核心的范畴群,任何关涉创作主体、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关系、变化的文学现象,都可以衍生出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的气范畴,泛化无穷,具有着无限延展性、包容性、浑融性、模糊性.  相似文献   

12.
刘同般 《学术探索》2013,(3):112-115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政治上寻求中国富强道路的同时,文学上也在呼唤“大师”级的文坛巨匠,这都充满了曲折和艰辛。文学创作上茅盾的理性分析,巴金的激情似火,老舍的幽默、谐趣,都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但都没达到世界一流“大师”的巅峰,“大师”的出现,除了写作才华之外,更需要一种对时代、历史、群众乃至自己超越中的孤独感的思辨张力,对此进行挖掘将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受到《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对韩愈"称道盛德"的诗学观念和模仿《毛诗》的诗歌创作产生过负面作用,而对其"舒忧娱悲"的抒情理论和抒情诗创作却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邬“存在领域的分割”理论是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对以往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质疑和转换。它改变了哲学在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前提下思考问题的研究习惯,确立了在物质和信息双重维度的复杂相互作用中理解现实世界的崭新思维方式。意味着人通过信息创造超越了精神在“存在领域”中的低层次地位,人因此而成为最杰出的信息创造者;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信息创造活动;人的现实世界因人的信息创造而成为“一个物质世界,三个信息世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世界。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新信息,人的生命、价值、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彰显;人的信息创造力将成为最重要、最优质的战略资源,而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信息创造担负责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对认识的研究和了解只是侧重于反映和求真 ,对于认识是创造和求新则有所忽视。作者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对人的认识的推动 ,从欧洲哲学发展的历史 ,阐述了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创造和求新。文中特别提出创造是属于意识的 ,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意识即思维在本质上自由的 ,思维的自由是创造之母。  相似文献   

16.
朱志荣 《学术界》2012,(3):116-122,285
气韵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它既是一种感性风采,也是一种特征,更是一种层次与境界.气韵流布于作品的感性形态中,是生命律动和精神韵味的统一.气与韵的关系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在艺术作品中,气韵以形似为基础,重在传神,乃至余味无穷.它是自然之道的体现,也反映了精神生命的特征与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艺术家的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风格特征,并体现和谐原则.在作品气韵的创构中,艺术家的天赋气质尤为重要,而后天的陶养也很重要,并使其得法,通过技巧和艺术语言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17.
秦嘉、徐淑的诗歌既渊源于秦风,又超越秦风,融合了文人的才学灵感和不同地域文化精神而展示出崭新的精神创造,其创作上的成功标志着汉代陇右地区文化的长足进步.秦嘉、徐淑夫妇对书信体文学具有开拓之功,徐淑《答秦嘉诗》是楚风、秦韵相融合的艺术结晶,并对文人五言诗创作具有推动之功.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70年代后当代艺术创作多元化的特征越是明显,其是在全球化意识状态下的风格表现,在作品背后隐含着经济社会带来的社会危机,表现为物质欲望的张扬、消费文化兴起、社会享乐主义的无节制等。精神意志的迷失带给社会人内心的焦虑,引发了诸多的社会困境。在国内文革后的艺术创作应和社会改革并在实验中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家是在对外来文化借鉴和对本土文化传承并革新,以次来确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定位,面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多元化状态,笔者主张:“知止不殆”,“和而不同”确定民族文化信仰的学术主张。  相似文献   

19.
人的活动可以区分为创造活动和享受活动两种。享受活动与创造活动相联,是对自己的创造成果的享受,这是合理的;如果与创造活动相分割,不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创造出来而加以享受,这种享受就是"享乐"。在历史上,有的人主张过一种享乐的生活,并将这种享乐区分为物的享乐和精神的享乐两种。这两种享乐观,前者被称为"纵欲主义",后者则被称为"禁欲主义",都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的小说“三恋”,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冲破“性爱禁区”的重要作品。这样的认识,一直影响到文学史对她的书写。通过细读办法,可以深入到小说内部,发现另外一些文本效果,同时也对作者当时隐秘的创作意图做出新的解释。显而易见,单纯的批评视角已不足以揭示80年代小说多元化的生产机制了,因为除了“纯文学”的因素外,大众文化也在进军小说的领域,成为其构思和谋篇构局的复杂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