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目前改革开放正在加快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正在加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的基本内容如何?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成为我国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但是如何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吸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战政协工作的新情况沈元瀚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建立,统战政协工作如何开展,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不断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距离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大的差距,影响新体制建立的难点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十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我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我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差距及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十大体系标准相比,影响新体制建立的难点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存在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的土壤。没有健全的、成熟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形成健全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环节。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目标、模式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王务本货币政策的运用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要求。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必须确立恰当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对外收支平衡等四个,这些目标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宣告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这新形势下,深化教育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教育改革,有诸多工作要做,以下只就教育管理改革的几个问题谈点新想法。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变换财政分配结构王陆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分配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不仅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我国财政分配适应新经济体制所应作出的必要选择。为此,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结...  相似文献   

9.
主体·市场·国家──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王爱学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十大方面论述了建立这一新体制的具体措施。这些无疑对...  相似文献   

10.
近来常听到这样一种议论:大家都在搞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建设还有没有什么事情可干?!我想,这是一种误解。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确实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进展。但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决不是说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削弱,甚至可有可无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新秩序,决不是纯经济行为,它需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同时也需要有社会思想道德和文化力量的配合。可以说,精神文明建设,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新秩序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  相似文献   

11.
1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和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一种新体制的思想观念,历史的必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刺激生产增长、结构优化、繁荣经济、增进效益的内在机能,我们才明确提出将它做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现阶段我国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大交换,提高社会消费品、生产品“两种”消费水平的历史性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我国14年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有了相当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愈发展,愈需要冲破国内的行政壁垒和经济封锁,从而建立一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打击经济犯罪问题的思考薛禄辰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个转变,不仅是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中...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革命,而且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英明举措.当前围绕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如何构建森工企业新形势新文化的建设蓝图,是摆在森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想就发展市场经济与培育森工企业精神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向文化事业和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给文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文化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全市文化工作者必须迅速转变观念,敢于迎接挑战,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市文化工作新体制。  相似文献   

15.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1.适应市场经济的乡镇企业产业政策体系的建立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现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作为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中的一些合理的、成功的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和方式,如何在新的体制下发挥其功能并与市场手段一道,优势互补,共同调节经济运行,就显得非常重要。经济政策就是政府在新体制下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产业政策又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制定科学系统的产业政策并以此指导新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重要阶段。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制,构建这种体制需要完成哪些基本任务,还是需要通过深入研究而加以明确的问题。笔者认为,从讨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出发,去探索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框架结构和构建这一框架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终于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它使经济特区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在从创办时的“旧体制外”走入“新体制内”的同时,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经济发展优势。一对于因在全国范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而产生的特区地位问题,应当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豆.特区政策在新体制下的地位问题。关于特区政策在新体制下的前景问题。主张特区不能再特的论者认为:所谓特区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特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与监督者,不应带头破例对…  相似文献   

18.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体系的建构苏宝梅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随着新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本质关系、基本架构及其基本规则是同一的;但市场经济的主体结构关系、运作框架及其具体规则则具有多样性,从而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国际经验表明,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和程序,其作用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当我们确定了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之后,就要进一步从操作层面探索其市场经济模式,将走向市场经济的目标具体化,以便构建市场经济新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框架。如果不进一步对市场经济模式进行探索,对我们应该选择的市场经济模式缺乏认识,那么我们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将是十分盲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伴同着国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也愈益突出。因此,作为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央银行,在多大程度上能承担起这一重任是一关键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往往依赖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中间目标是货币政策从制订最终目标到其实现的中间变量。 正如西方央行理论所阐释的那样,多年来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必须考虑到三个因素:可测性、可控性及相关性。可测性要求这一变量必须能为相关部门用数字衡量并能迅速得到变化了的数字。可控性要求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按政策意图得到控制。相关性则要求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或是相关于经济增长,或是相关于物价稳定,抑或两者兼而有之。纵观西方中央银行历史,不难看出,其中间目标选择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对该变量可测性、可控性的扰动或是央行最终目标的变化所引发的相关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