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患纠纷的处理技巧。方法找准引起护患纠纷的原因,进行剖析,“对症下药”。结果既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结论找准发生护患纠纷的根源,“对症下药”,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初,从从南方来到北京,达入一家杂志社当记者,我对自己说:这将是我的终身职业。领到记者证那一刻,真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激动和恍海。工作使我充实愉快,那几年忙碌充实的岁月,令我怀念,更令我惆怅。后来,我跟一位美籍上人恋爱结婚,正是社会上出国热潮方兴未艾的时候,同事领导无不认定我是“要走”的人,其实我并未将自己的工作事业作为赌注押给这桩婚姻。1989年冬季,刚刚从深圳采访回到北京,将一篇报道交给总编,就在这一刻我被告知停止工作。当时的感觉就像一人好端端的人突然被医生告知患了绝症,连抗争的力量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3.
离职的技巧     
任何“跳槽”,都很难做到“好聚好散”,阴影是显在的。作为离职者,你需要表现出绅士风度,尽量不给离职公司以伤害,为离职公司留足面子,也为自己进入新公司留个好名声。“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点遗憾”,这也许是“跳槽”的最佳结局。在离职的时候,你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感谢原公司的栽培和关心,这是最起码的职业人的要求,无论离职的原因是什么,都不要逞口舌之快说出“谁叫你们以前不好好重用我,现在才想到留人,没门”之类的气话,即使心里这样想, 也要忍住不说,毕竟这曾是你工作过的地方。切记这是反映一个人涵养的最佳时…  相似文献   

4.
那天乔治·凯蒂斯先生刚刚获得本年度“友谊奖”奖章和荣誉证书。所以我采访他时首先提了一个很常规也很落俗套的问题,请他谈谈自己获此殊荣的心情。乔治·凯蒂斯并没有很常规地讲“十分激动”,这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他对我说:“这是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如此荣誉给我一个人,不太公平。我更希望有一种奖章是给予我们整个集体的。莎士比亚曾在他的一部剧中说过一句话:‘没有一个人可以孤立存在。’如果说我在事业上做出了成绩,那是因为我拥有一大批热情、勤劳、聪慧的同事。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没有外界的支持,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全国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千年的第一个岁末时分,北京同仁医院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注册并使用在医疗服务上的‘同仁’商标为驰名商标”,成为全国首家,也是惟一一家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医院。 身为“事业单位”的医院,却作出了向工商局申请认定名牌商标这样地地道道的企业行为,这是不是在“作秀”? 同仁人说;不,打晌自己的品牌,是适应竞争的需要。 同仁申请认定名牌,折射出了医疗卫生这类“事业单位”已经开始自觉地投身市场的竞争。 破解“难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些年月,“医”是“国家干部”,“患”是“国家主人”,一切由国家“全…  相似文献   

6.
高中时的我,在一条叫做“好学生”的康庄大道上奔跑。我每次考试都能比第二名高出一百分甚至更多,我还在校学生会担任重要的职务,有一群来往甚密的“同事”。我组织了一个文学社。我不谈恋爱,不乱花钱,不购物、不去娱乐场所,我对老师很有礼貌。有位老师说,我是唯一一个完美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企业中,很多人认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是“最缺乏激情的人”、“战略桌上没有位置的人”。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在我的心目中。人力资源总监和经理能把公司内各部门凝聚、组织、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公司的战略性发展。那么,如何改变人们的这种观念?这需要我们HR走出第二条路。  相似文献   

8.
重读秋白     
第一次阅读瞿秋白的《多余的话 ·告别》是在“横扫一切”的年 月。那时我还只是个中学生,只知道跟着别人高呼“革命”口号,当然是把瞿秋白当作一等“大叛徒”看的。30多年过去,我年过“不惑”,步向“知天命”的年龄,重读秋白先生留下的这篇文章,与他“对话”,顿生许多人生感慨。 “多余的话”实际上是“真实的话”,也可以说是“实话实说”,这是一个修养到相当境界的智者在临终前对自己的人生解剖。这也是当时国人缺乏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他文中自认为自己是“叛徒”,历史上哪有这等崇高坦白的叛徒?王连举自认过?南志高自…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一名医药科学家,但我不打算谈论我的专业领域,而是希望聊聊这些年来我作为一个热爱科学的人的一些思考——具体来说,即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究竟知道些什么?什么是知识?让我们先从科学的定义谈起吧。科学知识是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经过“系统性组织”的“信息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有信息输入,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先要收集通过感官感知到的原始数据;其次,  相似文献   

10.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句话,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也一直以这句话来鞭策自己。班主任工作平凡而复杂,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中所说:“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  相似文献   

11.
近日时常碰到一些年轻的朋友,对自己的职业各露心木.有些人为自己谋得一份轻松而报酬丰厚的工作而沾沾自喜,似乎能长期下去就心满意足了;也有人感叹自己命运不好,关系不硬,找了份又苦又累、收人又低的苦差事,似乎这辈子的希望成了泡影;更有人潜心研究拉关系、走后门找一份好工作的“诀窍”,想以此尽快改变自己的处境;还有的人抱定“宁肯迟工作,也要选一个好岗位”,对组织分配的工作挑三拣四,不愿报到上班。诚然,谁都想一开始就有一份好工作,但事实上偏偏又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有好工作。回想当年,在动乱的年代,我高中毕业待业…  相似文献   

12.
考试失败,出人头地比别人慢一步时,我们都很容易想:“唉,我失败了!”但仔细一想:“究竟是谁决定失败?”大部分失败者的宣言都是自己向自己说的,我们看看各种例子即可知道,这真是奇怪,我们变为“完全失效”的时候,在第三者的立场看来却仍有可为。这是我们太夸张...  相似文献   

13.
为自己定位     
人生在世,几十个春秋而已。如何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而“人生定位”,是获得成功的最为必要的前提与决定性基础条件。 人总要有点“野心”的,尤其是青年人。在生活之初,我们既不了解社会,也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上帝究竟给了自己多大潜能,自己到底最适合于做什么。青年人要通过种种方式来确认:“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应该怎样生活”。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心理上就会焦灼。 只有去寻找,找到、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在属于你的支点上闪光,才能不仅对得起自己——没枉步尘世一回,也对得起“上帝”——它没自给了你一份天赋。对当代青年来说,这一定位过程可能是很沉重的。 因为中国的家庭与学校教育封闭,孩子探索自身的历程被别人所取代,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较长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4.
乞丐与富婆     
有一个富婆带着自己的狗在街上走。经过天桥时看见一个乞丐,她便一心去奚落一下他。她走过去说:“你对我的狗叫一声爸,我就给你100元。”乞丐说:“要是我叫10声呢?”富婆不耐烦地说:“笨蛋,那不就是1000元喽。”  相似文献   

15.
占江 《人才瞭望》2004,(6):23-23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作为企业管理者,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而且事务繁忙,往往忽略处于执行位置的员工,常常抱怨,认为对员工说话好像是对“牛”弹琴。而员工却常常觉得老板与自己沟通不多、不相信自己而往往亲力  相似文献   

16.
14岁那年,我比同龄人胖了很多。我很自卑,亦很苦恼。我不知道自己怎么长着长着就长成这个样子。我害怕被人关注的目光,害怕同学口无遮拦的玩笑话,宁愿自己被当成“隐形人”,可是,我连这个想法都很奢侈。  相似文献   

17.
苏晨来班里找我的时候,我正在和林树抢夺最后一片可比。看他提着袋子,我提出疑问:“这是什么?”苏晨有些不自然:“裙子。”我两眼放光:“送我的?”苏晨咧开嘴笑:“地球人都知道裙子是不适合你的。顾晓染,许艳快生日了。你帮我在裙摆缝上三个字。”苏晨腼腆地低下头,“你懂的。”  相似文献   

18.
明媚的人生     
苏格拉底走在雅典的街头,他看城市非常繁华,有精美的建筑和大量的钱财、珠宝,他对自己的弟子说:“我不想得到的东西是那么多啊!”诱惑距离我越来越远了。每天与宁静安详的湖水相对而坐,我感觉所有的诱惑都不值得自己劳神。  相似文献   

19.
一、危机管理法长期以来,危机似乎成了危险的代名词,于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便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指挥棒。与其说这是一种鞭策,倒不如说是一种恐吓,增加了员工的不安全感,降低了员工的忠诚度。员工处处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处处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凡事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能逃则逃,不利于人力资源作用发挥。运用危机管理法,关键在于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危机的含义。“危”是危险与威胁,“机”是机遇与挑战,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经常会涌现对组织不利的威胁,但同时也经常会出现千载难逢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我总是疏于听天气预报;而往往空手出门淋雨而归,这令我十分懊恼。 那日去办事,回来的路上下起了雨。街上那些同我一样毫无准备的人顿时“抱头鼠窜”、风度全无,像赛车般地匆匆赶路。 而那些有准备的人却好心情地取出雨具,不慌不忙悠然自得。懊恼之余,知道责备自己是徒劳的,只好冒雨前行。 那时狼狈的我才明白,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是多么轻松与重要。 曾经有个朋友,他人很聪明能干,学历也不低,却总是在一个地方干不长,屡屡不安分地跳槽。 对此,他自有一番“高论”。他说这样可以多接触社会,可以从多方面来锻炼培养自己,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