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互文是《诗经》中常见的一种修词手法。我们求之古籍训释,发现《诗经》中的互文可分两种类型: 第一类: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同时说两件事,一件只说相关的一面,而被省略的另一面靠互相补充说明而得知,如: 《周南·关雎》:二章:“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三章:“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言琴瑟钟鼓友乐之。 《召南·采蘩》:首章:“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二章:“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传:“之事,祭事也。”疏:“序云可以奉祭祀,故知祭事。祭必于宗庙,故下云宫,互见其义也。” 《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疏:“此二句互文而同兴。葛言生则蔹亦生,蔹言蔓则葛亦蔓;葛言蒙则蔹亦蒙,蔹言于野则葛亦当言于野。言葛生于此延蔓而蒙于楚木,蔹亦生于此延蔓而蒙于野中。”  相似文献   

2.
“之字结构”是指古代汉语中“主语 之 谓语”这种语法形式.如:1、季孙之爱我,疾灰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2、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荀子·说林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相似文献   

3.
<正>《论语·述而》有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有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述而》有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北宋周敦颐曾令二程“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由此引发“孔颜乐处”的话题,为历代学者称道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释谿阬     
《尔雅·释诂》:“壑阬阬徵隍漮,虚也”.郭《注》:“壑,谿壑也.阬阬,谓阬錾也.隍,城池无水者.《方言》云:‘漮之言空也’:皆谓丘墟耳.膝徵未详”,邵晋涵《正义》:“壑者,《大雅·韩奕》云:‘实塘实壑’.《左氏襄三十年传》:‘吾公在壑谷’,《郊特牲》云:‘水归其壑’.郑《注》:‘壑犹坑也’”,郝懿行《义疏》:“《释言》云:‘隍,壑也’.郭《注》:‘城池空者为壑’.《诗》‘实塘实壑’,《释文》‘壑,城池也’.《郊特牲》云:‘水归其壑’,郑《注》:‘壑犹犺也’.是壑有二训:《郊特牲》之  相似文献   

5.
唐代贾公彦在《礼记》疏中曾给《互文》下过定义:“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孔颖达在注疏经文中,也阐明了同样的意思。如:《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亦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亦泄泄’。”孔疏引服虔云:“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见。”互相见即互文,又称互文见义,是在两事各举一边的情况下省文,但意义可以互相注释,互相阐发的一种修辞手法。此外,《正义》还多次使用“互文而相足”、“互相足”、“互相发明”、“互见其义”、“交互为文”、“交错为文”…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且”字,不应理解为“姑且”而应作“皆”讲。万里长空之众仙子皆为忠魂而舞,句通意顺,无丝毫牵强之意。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八云:“且”犹“并”也。“且”训“并”,“并”亦训“且”。《论衡·非韩》篇:“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又,同书卷十云:“并”,“皆”也。这是非常明白的。“且”和“并”既可互训,而“并”可训为“皆”则“且”当然亦可训为“皆”了。上面裴书举引的王充《论衡》“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句中的“且”,就可以当“并”或“皆”讲.  相似文献   

7.
注诗,偶有一得之见,置于注中嫌其太长,逐条录出,命曰诗义管窥。本文所录为《小雅·节南山之什》中的几则。 《节南山》“勿网君子” “〔弗问弗仕〕,勿网君子。”毛传:“勿网上而行也。”郑玄笺谓“勿当作末”,释“勿网”为“末网”。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勿”为语词,谓“勿网,网也”。马瑞辰从之,近人从之者益  相似文献   

8.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郑《笺》:“谓,勤也。女年二十而无嫁端,则有勤望之忧。”“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邶风·北门》)郑《笺》;“谓,勤也。”“心乎爱矣,瑕不谓矣。”(《小雅·隰桑》)郑《笺》:“谓,勤。……君子虽远在野,岂能不勤思之乎?宜思之也。”以上三个“谓”字,郑《笺》并训为“勤”,今人说诗多不从。郑玄是对的。以“勤”训“谓”,正是发明了“谓”的古义;由于“勤”的古义久已湮失,所以人们每不从郑。兹申说之。  相似文献   

9.
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垦令》) 清俞樾:《诸子平议》卷二十:“诛通作朱。《庄子·庚桑楚》篇:‘人谓我朱愚。’即此文诛愚矣。《太玄·童·次七》:‘修侏侏。’范望注曰:‘侏侏,无所知也。’义与愚近。”诛愚即愚。急言之为愚缓言之则为诛愚,而诛愚乃形成古联绵词之一种。如:壶和壶卢、窟(堀)和窟窿、跳(趒)和跳踉、望和望洋、易和容易等例。其中一字为本字(所  相似文献   

10.
寤生 《左传·隐公元年》:“荘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杜注:“寐寤而荘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正义:“武姜寐时生荘公,至寤已觉其生。”而《史记·郑世家》记载此事为:“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黄生《义府》用“右文说”“寤”通“牾”益明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亦主其说。今人多从之。  相似文献   

11.
训诂二则     
清代阮元在《经籍纂诂·凡例》中曾说:“经传本文即有诂训,如‘和,会也。’‘勤,劳也。’(《周书·谥法》)‘基,始也。’‘命,信也。’(《国语·周语下》)‘需,须也。’‘师,众也。’(《易·彖上传》)‘畜君者,好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亲之也者,亲之也。’(《大戴记·哀公问于孔子》)‘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并《周语下》)………”后来胡朴安在《古书校读法》中也说:“盖解经之事,最善以本经解本经,次则以此经解彼经。以其同一时代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导致夏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自古以来议论颇多.举其要者,盖有如下四说:第一种意见把夏亡主因归于“天命”,如《尚书·汤誓》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第二种意见认为夏朝灭亡,主要是自然灾害所致,如《国语·周语》云:“源塞,国必灭.……昔伊洛竭而夏亡”;第三种意见则认为,“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左传·昭公十一年》载叔向语).在这三种观点中,第一说无需一驳,其余二说显然是把次要原因当作主因了.持第四种意见的人最多,他们把夏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归于某些重要人物的活动:或谓夏桀暴政(如《左传·宣公十三年》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或谓妹喜作崇(如《史记·外戚列传》云:“而桀之放也末喜.’即是说,夏桀被流放是由于妹喜的缘故);或谓伊尹辅佐成汤(如叔夷钟铭文云:“(?)(?)成唐(成汤),伊少臣(伊尹)惟辅,咸有九有(九州),处禹之绪”.这类观点看似有殊,实际上都是英雄史观的变相反映.在英雄史观的支配下,古代史官不仅认为开国立业是英雄人物的功业,而且亡国败事也是由于君臣要人的活动所致.因此,他们不可能认识到社会下层的平民众庶的历史作用,更不可能自觉地予以实录.  相似文献   

13.
《周礼·秋官·士师》:“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 郑注:郑司农云:“傅或为付,辩(按原文为辨,据《校勘记》改)读为风别之别,若今时市买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正之。” 《周礼·秋官·乡士》:“辨(按原文为辩,据《校勘记》改)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职听于朝。” 郑注:要之,为其罪法之要辞,如今劾矣。 贾疏:云“要之,为其罪法之要辞,如今劾矣”者,劾,实也。正谓弃  相似文献   

14.
退休,最早通称为“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即有“退而致仕”的记载。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退休也称为“休官”,如李商隐《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诗“: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有时,退休还被简化成“休”,如杜甫《旅夜书怀》诗“  相似文献   

15.
《伤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最后一句广东人民出版社《王安石诗文选》注:“乞,取讨。之,指仲永的诗。”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古代诗文助读》注:“有的人拿钱求取仲永的诗。”中学课本注:“乞,求。”显然也将“乞之”理解为求取仲永的诗。按这样训释,邑人为什么要“以钱币”求取仲永的诗呢?得其诗又有何用呢?实在使人费解。按“乞”属于正反同词中的施受同词,既可用于受事者,训“求取”;又可用于施事者,训“给予”。北京师大《古代汉语》下册云:“正反同词中还有一种主动与被动、施予与接受、向此与向彼都用同一个词表示的情况,统称为施受同词。”《左传·昭公十六年》:“毋或(即‘丐’字)夺。”孔颖达疏:“乞之与乞,一字也。取则入声,与则去声也。”《广雅·释诂》:“乞,求也”;“乞,与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郭璞注云:“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为名。”《淮南子·本经》云:“(犭俞)(犭契)、凿齿,……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注云:“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而持戈盾”。在《淮南子·地形》中亦载有“凿齿民”之称,并将其与“锞国民”、“三苗民”、“交股民”、“反舌民”等一并置于西南至东南地区,高诱注云:凿齿民“吐  相似文献   

17.
“古今以智相积,而我生其后,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也。”“生今之世,承诸圣之表章,经群英之辨难,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 方以智《通雅》卷首之一,《考古通说》 一、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 “文化”,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又是一个近代引入的外来词汇。 早在先秦,“文”、“文化”等字样已屡见于各种典籍。《论语·学而》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文”指道艺,即诗书礼乐之类;《论语·雍也》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谓,自然形态胜于人为形态的谓之“野”,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范爱农》,记述作者和范爱农的交往云:“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句中的“愚不可及”,课本无注。有些练习设计的书,也只涉及“及”(“及”,比得上,赶得上)。“愚不可及”语出《论语·公冶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姓宁,名俞,春秋时候卫国的大夫。“武”,是他死后的谥号(“刚强直理曰武”)。据《左传·文公四年》载:“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  相似文献   

19.
卅一惠洪《冷斋夜话》谓东坡渡海,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愚案朝云没于惠州,东坡谪海南,事在贬惠以后,朝云乌能随行。东坡在惠作《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之句,时宰闻之,复有儋耳之命(见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至朝云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泣不成声,《林下词谈》备载此事。二句原意,在东坡本为旷达之言;而朝云歌之,则顿生秋扇弃捐之虑。但此为惠州事,非在海南也。  相似文献   

20.
《左传》“君子曰”是表示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评论,但全书属于“君子曰”这样的称谓有几种。 (一) 在《左传》中,“君子曰”共四十八见,如首例隐公元年“君子曰”: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原来是郑庄公因为他的母亲偏爱其弟叔段,就向他的母亲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颖考叔为了谏诫庄公,先是有计划地“有献于(庄)公”,使得“公赐之食”,才“食舍肉,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