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星云假说对康有为以元统天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天与地相当于西方哲学中宇宙和自然界的概念。所谓天地之理便相当于西方所谓宇宙、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以元统天论的元气说是对中国古代元气论、无限宇宙论以及康德星云假说的继承与发展。西方自然科学影响下康有为元气论思想又是其论述人性理论、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思想的哲学支撑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的《大同书》在对清王朝猛烈抨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它是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的追求,体现了维新思想的先进性和进步性的一面,同时又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使得他们无法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3.
"元气论"曾经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过很长时间的主流地位,共经历了先秦、秦汉、宋代和清代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达到了相当的系统性。但是,由于它预设了"元气"的直接存在,因此陷入了宇宙论的二律背反,最终导致了传统形态哲学向近代形态哲学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元气论刍议     
唐文彰 《江汉论坛》2004,(12):57-59
本文试图从世界本原,世界无限性,产生万物的方式,物质、运动、时空的统一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中国式自然哲学理论———元气论,比较元气论与古希腊的原子论之间的区别,探讨元气论对暗物质或反物质研究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元气论”中包含有许多重要的自然观及科学思想,它通过对西方近现代物理学中“以太论”、“场论”、“量子场论”等的影响,为近现代物理学作出了贡献;“元气论”对现代物理学难题也将产生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修圆慧 《北方论丛》2007,(2):101-104
康有为参合中西自然观,改进了中国传统的气本原论,使中国本原论更加丰富和具体。康有为提出的世界可知和“兼天人而用”的思想很有见地。他对自然所持有的同情、谦虚、亲近的态度包含着合理的成分。诚然,他的自然观还很不完善,但对中国自然观的发展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8.
从晚出之《古学考》与《新学伪经考》、晚出之《知圣篇》与《孔子改制考》之间的比较中探讨廖康学术交涉公案,是流行的但却是很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习惯。由廖平指控与厘定说法的前后变迁之迹入手,可以发现廖氏最早提出此诉讼公案的文献《经话甲编》(出版于1897年)并没有涉及到对《孔子改制考》的指控,而只是针对《新学伪经考》而发。《四益馆经学四变记》节本(刊发于1913年)始将《孔子改制考》一并列为指控对象,并重新界定廖平自己的著述"两篇"与康有为的著述"两考"之间一一对应的"祖述"关系,此说之得失与影响甚为复杂。通过廖康羊城之会稍早前的文献(《〈知圣篇〉自序》、江瀚《与廖季平论〈今古学考〉书》、刘子雄日记),可以澄清羊城之会廖康学术交涉系围绕稿本《知圣篇》及其"谈论"而展开的基本事实。所谓廖平还有《辟刘篇》交与康有为过目,或没有"两篇"中的任何一篇提供给康氏以及所谓廖平影响康有为全面转向今文经学只限于"谈论"或"谈话"的说法,均非确论。廖平对康有为的影响主要在于:"新学伪经"说之偷意与升级版"孔子改制"论之截获。所谓升级版"孔子改制"论,以主张"六经皆孔子所自造",及主张经典所传"唐虞夏商周一切制度事实",皆非真"制度事实",实为孔子之托古改制,这两点为核心内容,如张之洞所称"此说乃近日《公羊》家新说",创自廖平,而为康有为所承袭;与《教学通义》、《民功篇》等康氏早期文献所述本于常州公羊学派的"孔子改制"论述大为不同。廖平缘于因应康有为隐没自己的启发权而衍生出防卫过当之论,对康有为也有伤害,也是本案迷雾重重的一大要因,但是康有为方面的责任更大、所当反省之处更为严重,他那一切伪托的作风对儒学的破坏性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9.
李知 《船山学刊》2007,(4):97-100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独特的范畴.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出发,结合中国哲学思想和礼乐制度考察味论的起源.以历史为线,勾画"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涵的延展,注意到"味"与其他概念范畴的联系.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语境中,是对古代诗性理论传统的重新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盘古传说中关于宇宙万物产生的神话式描写和解释,其理念的依据是先秦两汉时期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元气理论.这一传说的特点在于它将已有的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予以神化,并用极为具体形象的图景表达出来,而在此时,它自身也增添了一切有关传说所缺乏的哲理色彩.  相似文献   

11.
论"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为美学概念.作为美学概念的味论,由一个静态的表达审美心理感受的滋味之"味",发展为动态的审美体验的辨味之"味",然后又回归为诗性言说的创味之"味".其内涵演变与其美学意义相辅相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从康有为提出立孔教为国教开始,争议之声便一直不绝于耳。救亡图存的立言宗旨、思想启蒙的时代呼唤、中西和合的理论建构与今文经学的诠释方法,使康有为所提倡的孔教尽管以孔子的名义进行,并且以儒家思想为母版,在实质上却已经蜕变成了“康教”。有鉴于此,对于康有为的孔教和儒学思想,我们要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态度——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和理论价值,又要反思其历史局限和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首先把进化论思想引入历史观领域的思想家,当属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他率先把"进化"、"发展"等新观念引入历史观中,突破了循环论的旧思路,提出"三世进化"说,从而确立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依据进化史观,他描绘的"大同"理想蓝图,不再着眼于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唤醒国人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哲学以元为体,以仁为宗,仁、心、元三位一体;又以法身、性海释心性,以天欲人理颠覆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从而张扬出浓郁的自我主体精神和对人人独立,人人平等,人人自主,人人不相侵犯,人人交相亲爱的人类之公理的强烈诉求,这无疑具有冲决九界网罗的思想解放的意义。然就其哲学思维的核心话题而言,它并未度越宋明理学心体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5.
"治理",是当下学界、理论界广泛使用的高频词。在现有研究中,鲜有研究确切地考察"治理"的内涵。基于不同的话语体系,"治理"的内涵也有差别。在中国古代汉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以及中共文献中,"治理"主要是指控制、管理、统治的意思,中国古代汉语中还有善治、良政的意思。2000年来,西方治理理论开始传入中国,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科学把握"治理"的新内涵,不可照搬西方治理理论,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中共治国理政的实践,具体地、历史地、全面地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6.
石涛(1642—1707),俗姓朱,名若极,号苦瓜和尚,清湘老人。广西桂林籍,靖江王朱赞仪第十四孙。清康熙五年前后到宣城。与梅清、半山和尚、梅庚、江注等人交游甚契。石涛早期的画受新安画派和梅清的影响较大。以黄山为主题始于浙江。其画风核心是“静”,表现晴朗的山体,画面清晰、洁净、明朗,其次是以梅清为代表的宣城画派,其画风核心是“动”,  相似文献   

17.
近代学者普遍把“日本学术”称为“东学”.本文借用了近代学者“东学”的术语,分析康有为“国学”的“东学”渊源.其一,康有为阅读大量日本明治时期的书籍,从而了解了日本明治思想及其日本近代思想的变迁.其二,康有为试图模仿日本明治时期的神道,而使“孔教国教化”.其三,康有为“国学”受日本近代“国学”影响,提倡“国魂”.日本近代“国学”,一直强调“日本精神”是日本之“国魂”,康有为“国魂”的提法也是受到了日本近代国学之影响.其四,康有为思想也受到了日本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旭光 《社会科学》2022,(10):78-88
作为现代哲学的“元话语”,主体或主体性问题在文艺理论领域表现为艺术家主体、艺术精神、艺术风格等问题的探究。在电影理论界,电影“作者论”理论最早源于法国。从法国“作者论”,到美国萨里斯的“作者论”批评,再到中国的“体制内作者”理论,经历了一场电影“作者论”的全球“理论旅行”。“体制内作者”已经成为中国新力量导演的电影美学观念和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电影“作者论”的“理论旅行”隐含了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文化崛起,电影观念变革,文化的产业化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蕴含。“体制内作者”观念在新力量导演中的形成并普遍践行意义重大。这标志着新力量导演的崛起和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转型,也标志着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生成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9.
作为海外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早年就与文学、美学发生过亲密的接触,学术创作生涯,起步于中国宝岛台湾.他在诗情与哲思的结缘,以及文学语言特质、文学本质观念的探讨方面,饶有兴味,颇有深见,表现了耽思旁讯、超越新潮之风姿,其审美思维对当代美学本体理论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帝国主义论”被认为是美国现今的国家政策。该理论主要包括“失败国家”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自由民主”论以及“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万能”论等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